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还数学教学自由的时空
范文 梁珍萍
[摘 要]课程改革呼唤我们的数学课堂不要拘泥于封闭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角,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要自由、开放,给学生更多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材重组 学习方式 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41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可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教师对学生的种种束缚,已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导致学生没有个性和自由,更没有了主体意识,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课程改革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所以教师要革新思想,解放自己,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还数学教学自由的时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教材重组,走出传统教学禁锢
教材是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用的资料,从狭义上说就是教科书。众所周知,教材编得再好,也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改编,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
1.课时合并,让学生学得欢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编排顺序,把一个个逻辑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割成一个个知识点,用一节一节的课逐个传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本无可厚非,因为这确实是按照课时安排实施的。
如“分数乘法”一课,教材编排先学算法,再讨论应用,其中算法又按照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来安排,分课时逐个进行教学。而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和分数乘分数这三类算式,意义与算法虽然有点差异,但更多的是联系。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能否将分课时的学合并成整体组块领悟的学呢?可将“分数乘法”分三节课连上:(1)创设情境,以旧引新。课始,教师出示信息“张老师是个打字高手,她打字速度非常快,每小时能打一篇50000字的论文”,让学生根据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2)数形结合,理解意义。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你是怎么理解■×2和■×■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学习方式,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其实,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时,通过操作既理解了算理,又初步得出了结果,所以当教师问“■小时究竟打了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呢?谁看出来了”时,学生能很快说出“■”,并且通过举例总结出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分数乘法”,既突出了算理和算法的整体性,使学生理解有分数参与的情况下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原因,又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和分数乘法从数学逻辑上进行了沟通,形成一个体系。这样对教学内容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处理,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顺应了学生的认知发展。
又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中“2、5、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材是在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后再安排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的,分两课时教学。其实,这两个内容属于同一个知识体系,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学生往往在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时,迫不及待地想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因此,教师可以大胆尝试,用两节课连上“2、5、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高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那些把知识拆分得细细碎碎、一点点地“喂”给学生的教学,虽然学生的“双基”是扎实了,但学生的创新潜能、探究能力等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因此,数学教学中,进行课时合并,既能使分散的知识完整、连贯地呈现,又能让学生迸发出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内容整合,让学生玩得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很多教师只注重单课时的核心内容,或一个练习一个练习单独地教,却没有将各个练习内容进行联系,单元整合意识薄弱,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无法及时巩固,使学习负担加重。
如拼角、折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的知识点,它们在这一单元教材中似乎无处不在,每个练习都有。正因为这两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编排,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此类问题的解题策略。教师可以将这两个知识点进行整合,利用一节课时间,以拼角和折角两个专题进行教学:(1)拼角专题。教师出示一副三角板,问学生:“用一副三角尺,你能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纷纷回答想到的度数,如120°、150°、105°、75°、90°、135°等。接着,教师又问:“你能拼出一个15°的角吗?”这时学生被问住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不同方法拼出了15°的角,并将15°的角画下来,最后发现原来用三角尺拼加可以得到新的角度,重叠两个角减去重叠部分也可以得到新的角度。教师再问:“用这样的方法,你能画出一个165°的角吗?”有了拼15°角的基础,学生很快拼出了165°的角。这一知识整合,既让学生将所有用两个角拼出另一个角的可能性全部找到,使他们进行有序思考,又在突破教学难点“谁能拼出一个15°的角”和“用这样的方法,你能画出一个165°的角吗”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折角专题。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了好多角,其实折纸中也存在着很多角度的学问,你能找出这些角吗?”“45°、90°角很容易找到,而135°角就不那么容易找到了。”“谁找到了135°角?”通过讨论,学生发现:正方形的中心,一个直角和一个45°角拼起来就是135°角。“同学们真行!换成长方形纸你还能折出来吗?想象不出来,可以用纸折一折。”学生在折正方形纸中找出了45°、90°和135°的角,那么对于在长方形纸上找同样度数的角就轻而易举了。这样不仅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了135°角,而且使他们明白了折起来和打开来的角是不一样的。紧接着,教师追问:“用圆形纸对折,你能想象吗?”这时,学生更兴奋了,他们在圆形纸上找到了更多的角。这样教学,教师充分挖掘了隐性的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其实,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还有很多主题或单元,它们的内容教材编排往往结构相似。如“学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它是在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的,而它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教学这一知识,关键是引导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其次是计算的正确性。只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也不妨进行板块整合教学。
当然,课时合并、内容整合不是做简单的加减法,而是要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对教材有机组合,适时、适度进行取舍,使教学获得最好的效果。
二、方式改变,凸显学生学习过程
还教学自由的时空,最关键的就是要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想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体验权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坐端正,认真听”,一讲到底,把“讲”等同于“教”。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失去了应有的启发性,使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
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需要更好地转变为学生的学,这种“变教为学”的教学模式(如下图),使教师的“少教”或“不教”能为学生赢得更多的发展契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我们可以采取“预学后教”四步走的教学策略,即自主预学——小组交流——全班展学——巩固练习,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当然,这样教学,教师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在教学中,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

“变教为学”的教学模式
如“小数的加减法”一课,教师就可以采用“预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因为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所以大多数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经验借助具体的素材,通过知识、方法的迁移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自觉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当然,像小数加减法这样的四则计算法则以及图形的周长、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等有相似结构的内容,都可以采用“预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因为这些内容实质上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学生利用自身经验进行探索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最基本的计算或图形等一个或几个例子的研究,就能迁移学习,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过程是不可省略的。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让他们得出结论或背诵前人提供的答案,这种做法是舍本求末,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害的。如“角的定义”的内容,教材对它的描述侧重于静态表达,对于它的形成过程,教材是没有进行动态直观的描述。假如教师直接将这描述性定义的讲解只停留在表面上,让学生熟读“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那么这样的教学根本无法使学生真正建立角的表象,导致学生在量角、画角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错误百出,甚至屡纠屡错。教学中我们不是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在量或画60°角时,常常将此角读成或画成120°角吗?殊不知,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有直觉性和概括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应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为基点,在点、线、面间的沟通联系中,通过多种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深刻的角的表象,唤醒、激活学生的动态意识,从而成功实现由一维空间到二维的飞跃。
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角的定义”时,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从感知到概括的过程。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请同学们拿出刚发下的那张长方形纸,指出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学生很快完成操作。“对折一次,再指出此时角的两条边,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角变小了。”教师接着反复让学生对折再对折(直到折不了为止),每次都问学生“又看到了什么”,学生发现折的次数越多,角变得越小。“将纸打开一次,指出角的两条边。”“再打开一次,指出此时角的两条边,你看到了什么?”“角变大了。”“再打开,角还能变大吗?”……直到还原成长方形纸,学生发现原来打开的次数越多,角就变得越大。教师再让学生进行两次操作:把两根硬纸板条钉在一起,一根固定不动,慢慢旋转另一根,感知角在转动中的轨迹;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活动角,确定并固定其中一边为始边,缓慢旋转另一条边,感知角在演示课件中的轨迹。这样的操作活动,把线与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由静到动,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角产生的过程,使角的定义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形成过程比习得结果更重要。当然,只重学习的过程,则学生印象不深,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只重学习的结果,则学生没有真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三、生活体验,拓宽学习时空界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基于这个理念,数学教学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模式,拓宽学习时空的界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选择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1.将生活引进课堂
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生活常识数学化。如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观察生活的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进行诠释。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视频等多媒体辅助功能,播放学生春游时在游乐场活动的场景,大胆地将教室变为一个小小“游乐场”,让学生想象着自己在游乐场里玩各种活动项目。随着视频的播放、教师的引导、活动的再现,学生自由地、愉快地参与着,在分享快乐的同时相互交流着……他们认识到各种物体的运动都有自己的方式,其中一种直直的(用手势表示着平移的动作)运动方式称为平移,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的运动称为旋转。
虽然现行的教材十分注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材中也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但有些情境与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符。对于这样的情境,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删除、补充或调整,把枯燥抽象的知识通过更儿童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
2.由课堂延伸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使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学习“比和比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操场上一节“如何知道旗杆高度”的数学活动课,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学生借助竹竿与竹竿的影子,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出旗杆的高度。当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认识到了“在同一时间内”这样一个不可缺少的限制条件。
诸如此类突破课时和教室时空界限,延伸补充的教学还有很多很多。如学习“元、角、分”时,让学生去超市购物,合理选择商品;学习“利息”后,引导学生将压岁钱、零用钱合理利用,学会理财;学习“密铺”时,让学生观察周边地面的密铺,看看它们有什么规律……数学教学应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让枯燥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同时将数学用于生活,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数学巨匠康托说过:“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教学呼唤自由,让我们的数学教学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在数学的天地中自由飞翔!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华.一种整体的教学视野——“模块”的意义及其教学要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陈晓波,刘彩祥,郑国民.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江志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有效整合探微[J].小学教学参考,2010(19).
[4] 郜舒竹.“变教为学”需要“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4(6).
[5] 吴诗梅.用“任务导学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现代教学,2011(12).
[6] 郜舒竹.“变教为学”说备课[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4(1).
[7] 朱晓梅.“任务单”导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1).
[8] 王祥.学案教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5(12).
(责编 杜 华)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