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巧用学习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生长 |
范文 | 杜美玲 [摘 要]有效的学习材料能驱动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积极反思,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开发、利用学习材料时应挖掘材料内涵并生动地呈现材料,使数学课堂更具智慧和乐趣。 [关键词]学习材料;自主生长;比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11-02 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外部材料感知、理解、分析和整合的过程,而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重要媒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用活学习材料以促进学生的自主生长呢? 下面笔者以“比的认识”的教学为例,进行深入探讨。 一、展现原味素材——初步感知“比” 师:你们有没有喝过王老吉凉茶? 生1:我在饭店里喝过。 生2:我在家里喝过。 生3:我出去旅游时喝过。 师:你们在这么多地方都喝过王老吉,你认为它们的味道一样吗? 生:一样。 师:为什么味道都是一样的? 生:它们的配方都是一样的。 师:的确,王老吉已經有185年的历史,185年来它的配方从来没有变过。它的配方已经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内容和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文本知识有联系的原味素材,沟通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着的数学知识。】 师(出示:王老吉“2克配料中加入16克水”):根据这个配方,你能试着配一配吗? 生1:3克配料加24克水。 生2:4克配料加32克水。 师:你们这样配,味道都一样吗? 生3:一样。因为水是配料的8倍。 生4:还可以说配料是水的。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5:16÷2=8,24÷3=8,水都是配料的8倍。 师:两个数相除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你们知道吗? 生6:配料和水的比是2∶16,还可以说水和配料的比是16∶2。 师: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比呢? 生7:我泡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比是1∶10。 师:看到这个比,其他同学能配出味道一样的蜂蜜水吗? 生8:蜂蜜1勺,水就是10勺。 生9:蜂蜜2勺,水就是20勺。 师:能说得完吗? 生10:说不完。只要按这个比来配就行了。 生11:我还见过比赛中有4∶0。 师:比赛中的比是不是我们刚才研究的比呢? 生12:4∶0表示的是两个队的得分情况,不表示相除关系。 生13:比赛中的比分表示的是双方得分的相差关系。 师:是的,比赛中的比表示的是相差关系,并不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比。 【思考:笔者首先利用“配味道一样的王老吉”这一生活材料,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找到熟悉的倍数关系,再从倍数关系走向除法,最后由除法关系自然生长出了“比”,逻辑严谨,让“比”在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下自然生长。其次,学生通过对生活中“比”的举例,辨析出比的本质属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现状,给学生提供原味的、感性的、有结构的数学学习材料,促进学生的经验自主生长。】 二、挖掘综合材料——自主建构“比” 1.呈现材料 (1)一个围棋小组有2位老师和10位学生。 (2)一辆汽车行驶5千米用了20分钟。 (3)某水果店的香蕉售价2千克6.6元。 师:你认为哪些能用比来表示两个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能表示就请写下这个比。(学生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 2.反馈交流 生1:我认为第(1)题能用比表示,第(2)和第(3)题都不能。 生2:我认为这三题都能用比表示。 师:看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但是第(1)题大家都认为可以用比来表示。谁来说一说? 生3:老师和学生的人数比是2∶10。 师:对于第(2)和第(3)题,谁来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4:第(1)题是老师和学生的人数在比,单位相同,所以能写成比。第(2)和第(3)题中,两个对象的单位不同,不能比。 生5:我也觉得不能写成比,路程和时间两个不一样的量不能写成比。 师:听起来似乎有道理,难道没有人有反对意见吗? 生6:我觉得这可以说成两个数量的比。因为以前我们发现比与除法有关。5千米是路程,4分钟是时间,路程与时间也能相除呀! 生7:我也觉得可以写成比。刚才不是说两个数相除就可以写成比吗?那么“路程÷时间=速度”写成比就是“路程∶时间=速度”。 师:真理是越辩越明的。路程和时间跟前面的一组数量有很多的不同——单位不同,但是它们有没有共同之处? 生8:有,它们都是用除法计算的。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量相除的关系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路程比时间的结果就是速度。那第(3)题呢? 生9:能。6.6∶2=3.3,这个比就表示“总价∶数量=单价”。 师:经过刚才的交流和研究,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比,关于比,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0: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生11:比的两个数可以是小数和分数。 【思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内部认知结构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活动。为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储备、经验积累,提供综合性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学习材料中感悟、体验、思辨,进而建构对比的整体认知。 如在教学“不同类量比”时,教材一共提供了三个情境,但单独出示每个情境总有点突兀,而且情境之间缺少联系,这样会使学生无法主动调用原有的经验实现“自我建构”。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对情境进行了整合,把众多信息一并呈现,其中有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是整数、小数、分数,等等。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深入挖掘,推动学生思维的深入,让学生获得了对“比”的丰富体验,同时使学生对于比的意义、比的类型的理解也更加完整、透彻。】 三、提供丰厚材料——提升感悟“比” 1.质疑比较,感悟意义 师:两个数相除可以写成两个数的比,既然有了除法,干吗还要创造比呢? (1)电视机屏幕中的比 师:听说长和宽的比是16∶9的电视机屏幕最适合人眼,你觉得下面3台电视机中哪台的屏幕是16∶9?(出示3台电视机) 生1:2号是16∶9。 生2:3号也是16∶9。 师:你们觉得哪一台肯定不是?说说理由。 生3:1號不是,因为它的长和宽比较接近。 生4:16∶9的显示屏中,长是宽的1倍多,扁扁的。 师:同学们能从比中看到长和宽的关系,就此推断出电视机屏幕的形状。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5:比一定时,形状相同,大小可能不同。 (2)广告中的比 师(播放“活力28”的广告,截取广告中出现的比:“用量少——1∶4”“去污强——1∶4”“时间短——1∶4”“省力气——1∶4”“省水电——1∶4”)看了这么多的1∶4,你感觉活力28的洗衣粉好吗?好在哪里? 生1:“用量少——1∶4”是指同样的洗衣效果,活力28洗衣粉的用量为1份,普通洗衣粉要用4份。 生2:这商家太聪明了,用4个1∶4来做广告,让人们一目了然。 (3)感受“连比” 师:大家都玩过泡泡水吧?你知道它是怎么配制的吗?(出示:甘油、水、洗洁液、洗手液的配比为1 ∶ 4 ∶ 2 ∶ 2) 师:喜欢这个比吗?为什么? 生1:喜欢,我看懂了甘油是1份,水是4份,洗洁液是2份,洗手液是2份。 生2:我也喜欢,它让我们一下就看清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 师:现在谁来说说,人们为什么要创造比? 生3:通过比,我们不仅能看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多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一目了然。 【思考:比相对于除法和分数,优势在哪里呢?这是对比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层次追问。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生活材料,引导学生不断感悟和提升。电视机屏幕的比、广告中的比和泡泡水的配制比,或从正面强化,或从反面例析,或打开思维空间,或带来奇特感受,指向明,定位准,在层层推进中不断明晰比的特征和价值,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比的独特魅力。】 材料在变厚,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增厚;材料在递进,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摆脱了单薄和苍白的状况。不同材料的使用,会收获不同的效果,为学生新知的感悟和学习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责编 金 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