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例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
范文 | 陈义 [摘 要]学习中遇到障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较为常见,教师可通过理解学生学习中的障碍,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重视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障碍;教学效果;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91-01 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呈现出来的学习障碍的种类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一、掌握学生特点,了解学习中的障碍 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自制能力较差,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学习都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的。而数学学习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分析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 例如,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对应的计算练习,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项知识时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障碍。 (1)5.1+3.1= 2.1+3.6= (2)5.623+5.6= 42.5-2.3= (3)123.45-28.4= 2.6+3.59= 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小数点对齐掌握不够,这样教师就很好地了解了学生学习的障碍。 教师通过和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和沟通,针对性了解学生的特点,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需要对具体情况进行掌握和分析,才能找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克服学习中的障碍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利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较好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千克与克”时,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不一样,有的学生不理解概念,有的学生不会换算单位,还有的学生对于质量单位没有一个真实的感受。面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障碍,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1)让学生通过称量相关物体的重量,真正感受1千克与1克的重量。 (2)1.2千克=( )克;( )克=0.4千克。 (3)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1斤=500克,将千克与克的概念与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斤、两联系起来。 该教学中片段中,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学习中的障碍,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采取个性化教学,通过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不同级别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中出现的学习障碍,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重视知识衔接,减少学习中的障碍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的思维模式是形象思维,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是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重视数学知识的结合处,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 例如,教学“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两位数加法”时,部分学生在练习中都出现了较多的错误。教师可以以“10以内整数的加、减法”为基础,找出10以内的加、减法与100以内的加、减法之间的相同点和知识衔接点,通过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接,有效减少学习障碍。教师可设计如下习题。 32+50= 26+40= 14+50= 82+15= 64+15= 32+57= 26+49= 14+56= 该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对数学知识点中的各种结合处进行把握,帮助学生厘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减少了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晦涩导致的学习障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述所,学生在教学中遇到的学习障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应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责编 韦 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