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引领性的因素是“造物者”对科技应用的想象力
范文

    

    

    

    王昱东,北京歌华文化集团副总经理、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曾任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领导该馆成为国内最早关注世界艺术、当代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大型艺术馆。王昱东多年从事艺术史、艺术管理及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研究,负责和参与多项重大文化活动的策划、操作,是“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联盟”、“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设计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的发起人,曾主持北京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关村科技园雍和园”,最早提出文化自贸的“北京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

    北京国际设计周自2009年举办首届,从每年的活动主题与板块设置方面,都有设计与科技、文化融合的体现,将设计与科技、文化融入主题展览、主宾城市、设计论坛、北京设计奖、设计之旅等主体板块内容,融入每年的上千项活动中,推动科技成果与设计深入融合,也搭建起设计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国际平台。可以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十年是中国设计专业与科技产业化价值导向形成的十年”。未来十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发展愿景是“思考”,与大家一起思考,在文化设计、科技设计、城市设计、生活设计四个方面发现和引导最有启发性的案例和经验,并促进其落地转化。

    《设计》 王昱东

    《设计》:请您介绍下北京国际设计周中设置的与科技相关的版块。

    王昱东: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北京一直以来设计与科技和文化的结合都是最为密切的。设计产业与科技、文化产业不断深入融合,北京也逐渐形成了设计+科技+文化的发展格局。

    北京国际设计周自2009年举办首届,从每年的活动主题与板块设置方面,都有设计与科技、文化融合的体现,将设计与科技、文化融入主题展览、主宾城市、设计论坛、北京设计奖、设计之旅等主体板块内容,融入每年的上千项活动中,推动科技成果与设计深入融合,也搭建起设计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国际平台。

    设计周主题展览,2009年首届设计周,就以“人文、科技、绿色”为主线,策划了“设计·创造.力一一国际工业设计精品展”、“绿色行一一新能源汽车设计展”、“十二间一中国生活设计概念展”,反映设计在创新和科技的应用、绿色能源的开发、改善精神与物质生活条件等,对日后的民生、经济、社会、城市发展所起的积极正面的作用和影响。

    设计论坛板块,作为设计周的学术专业论坛,围绕设计周的理念和主题,通过邀请国内外设计创意、科技创新、产业创造、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界精英等,聚焦全球普遍关注的设计创新与城市活力再造,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等话题,共同探讨国际设计发展趋势,阐释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旨在打造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对话交流的平台。

    例如:2016年的“北京2022设计论坛”,由冬奥设计高峰论坛、冬奥设计专业论坛和冬奥设计产业论坛组成。结合2022年北京一张家口冬奥会契机,冬奥设计高峰论坛将紧紧围绕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中国美学精神的视觉表达、冬奥场馆的可持续设计等议题,为冬奥会的筹备建言建策;冬奥设计专业论坛将总结历届冬奥会的设计成果和经验,探讨2022冬奥会的视觉设计理念与方向以及技术与艺术在冬奥会视觉设计中的碰撞与融合;冬奥设计产业论坛将探讨新媒体技术在冰雪运动中的应用前景、冰雪运动装备的设计研发、冰雪旅游产业的开发等议题,为投资机构展示冰雪运动产业的商业契机。

    2019年的主题为“设计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关注“城市创新一老城保护、街区更新、工业遗址再造;产业创新一设计赋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智慧设计,Al赋能;设计促生创新活力”等相关问题。都是与科技相关、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话题内容。

    设计周2012年开始做的智慧城市部分的内容,也是通过展览、论坛等主题活动,首次提出了“大设计带动大数据服务大城市”的“智慧城市”新理念,通过大数据驱动信息设计,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来“大智慧”。并于2014北京国际设计周时,将连续两届的智慧城市主题展全面升级,智慧城市版块首次作为设计周主体活动版块之一亮相。是设计融合了大数据、信息安全、智慧城市产业技术的体现。希望以城市规划设计的视角作为切入点,有效串联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及公众,邀请大家一起回望历史,感知现在,畅想未来发展,为北京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发展建议,助力北京打造“宜居與创新之都”。

    近几年,秉持“设计之都.智慧城市”,北京设计周,包括设计之旅板块的大栅栏、751、白塔寺、法源寺等多个分会场在内,开始关注城市更新领域,用设计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科技方面的结合,在用设计参与城市建设发展中做了很多的尝试。从城市肌理复原、建筑修补、水电气体系重建到公共空间打造、交通系统梳理、服务系统和产业植入,垃圾回收、厕所革命,乃至邻里关系重建、历史文化信息重新发现,都在其中。而这种复杂问题的处理恰恰显示出设计的重要性,因为设计就是提供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实用技术,从建筑系统到智慧城市的信息系统,乃至社会服务系统,都可以用设计的方法来使其条理化并可执行。

    北京国际设计周“走出去”:为了更好地发挥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北京国际设计周“走出去”,将设计周的优质资源与成果,与其他地方产业发展特色相结合,推进创意设计与其他地方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走出去”的重要合作项目,2018年,结合珠海及大湾区当地产业特色,以“设计+科技”的主题,举力、了首届珠海国际设计周暨北京国际设计周珠海站活动。促进实体产业发展是珠海国际设计周诞生最初的愿景,以“设计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为重要使命,以推介和扶植原创设计为己任,吸引高端制造设计要素和创新资源在珠海集聚。发挥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资源优势,联手香港、澳门等地,吸引全球优质创新设计资源到珠海,满足粤港澳传统制造业在向高端制造升级转型过程中对设计的巨大需求,实现“珠海制造”向“珠海创造”的跨越,促进珠海区域实体经济能级提升。

    《设计》:请谈谈在北京国际设计周发展的十年历程中,您所感受到的科技带给设计的变化。

    王昱东:这一点,从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奖的评选来看:2011年的获奖作品天安门观礼台,通过极简主义的设计方式解决了观礼台功能与天安门城楼的和谐关系。2012年的青藏铁路充分体现工程建设要符合生态系统的大设计观。2013年的红旗渠展现了传统水利营造智慧的现代创造与应用实践。2014年的中国大运河保护性修复项目诠释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再设计利用的思考。这些彪炳史册的设计,提升了中国设计的国际话语权,同时也树立了中国设计的风向标。2015年授予了中国高铁,2016年授予了蛟龙号,2017年授予了华为手机,2018年授予了方正激光照排系统,2019授予了“神舟五号”飞船。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几年来,代表科技与设计系统集成的中国高铁、代表中国制造与智造的华为手机、代表中国自主集成创新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代表科技引发传统行业技术革命的“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接连获奖,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一种在变化的趋势,树立起科技与文化融合得好设计标杆,也改变着公众对设计的认知。

    可以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十年是中国设计专业与科技产业化价值导向形成的十年”。

    《设计》: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以来,国外设计师带来过怎样的设计与科技完美结合的案例?

    王昱东:主宾城市作为设计周的另一个重要板块,每年都会邀请世界设计产业发达的城市来京交流,开展务实合作,并有众多的国际设计机构与设计师,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成果带到北京来。

    例如2016年主宾城市首尔,举办了以“首尔,智慧城市、智慧设计、智慧生活”为主题的设计专题展及相关活动,展现了韩国首尔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特色风貌与先进的设计理念。

    2018年主宾城市丹麦哥本哈根市,与设计周深度合作青龙胡同改造的项目。以丹麦宜居城市理念和绿色环保技术为核心,在保持独具一格的胡同肌理和原有居住功能属性不变的情况下,植入艺术、设计、文创和展览展示等新的元素,全面营造传统、创意、时尚相融合的创新文化街区,展示了其在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宜居生活方面的特色产品与解决方案,为北京街区再造新型文化空间提供设计助力。我们也通过设计服务来实现了城市街区的有机更新。项目也成为北京与哥本哈根市在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推进的合作成果,并以此为契机,合作共建“中丹设计中心”。

    《设计》:在下一个十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将如何推动设计与科技的融合?

    王昱东:前面十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做的工作是“扩容”。未来十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发展愿景是“思考”。在新的時代,设计的作用和设计师的使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设计会从服务属性转化为生产属性,我们的设计师需要与科学家、工程师和所有潜在用户一起去创造,北京国际设计周会与大家一起思考,在文化没计、科技设计、城市设计、生活设计四个方面发现和引导最有启发性的案例和经验,并促进其落地转化。

    下一个十年,也包括在设计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例如在城市建设方面,北京国际设计周—方面将一如既往将十年城市更新经验大面积推广;另—方面,将更加关注宜居环保科技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从看得见的设计转向看不见的设计;同时,将发展重点放在小规模文化产业和文化科技融合类产业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有序植入,使我们城市的生活功能和生产功能相协调,再造老城活力。

    再比如,2020年冬奥会年临近,以冬奥的科技服务为契机,将设计与5G、智慧城市、Al、大数据与云计算、智能显示、机器翻译等前沿科技应用相结合,围绕冬奥的一些科技应用场景,开展设计周的相关工作。

    此外,关注北京设计资源与其他城市的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例如“走出去”的项目与珠海的合作,也将会更多地关注科技话题,与先进制造业、大健康、智慧城市等领域紧密结合,并尝试探索未来人居环境领域的课题,联合粤、港、澳等地核心设计力量,共同建设珠海设计中心,将优秀成果在珠海落地,打造全域中小企业设计赋能公共服务平台,从而提升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能级。

    当然,设计与科技的融合,更多取决于核心科技的应用场景多元化开发,在设计主动拥抱科技的过程中,我们也特别呼吁高科技可以主动走出实验室,走出惯常的语境,通过与设计的结合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不仅仅是好看,更要健康和可持续,这都需要科技的加持。

    《设计》:人工智能在诸多方面能够取代人力,这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一些行业带来了危机,这其中甚至包括了艺术和设计,您如何看待这个趋势?设计师应当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来应对时代的变迁?

    王昱东:早在2016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我们就对未来先进技术的发展对人与社会的关系与影响做过一定的探讨。当时举办了以“技术伦理”为主题内容的展览活动,集中展现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产业实践者对于这个话题的回应,从伦理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技术,尤其是媒体技术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那么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的技术手段在很多方面的应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在某些方面确实能够代替人力,而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领域的介入,也使设计的成果看起来出色、高效。

    但是像艺术和设计这些领域,都是充满创造力的领域,而创造力的源头、设计的决策、最终的用户体验,都在于人,并且人更富有责任感,这可能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最有价值的地方。

    因此,未来一定是那些极具创造力、有责任感,并会被Al赋能的设计师的。

    《设计》:中国智造在5G时代要实现对国外的赶超,科技的发展占据了核心位置,那么设计的价值如何体现?

    王昱东:设计与科技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人工智能还是5G,都是一些技术手段,如何实现这些高新技术成果在各产业领域的转化应用,其实也是设计的任务和思考。

    设计产业与科技、文化产业不断深入融合,特别是对工业尖端环节的渗透,已经逐渐成为设计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推动“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重要引擎。这也正是设计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种新的通信手段,5G主要的能力是即时无延迟的影像通讯,通过高清晰的比如8K的终端设备,加上VR技术,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将会打破。如果机器人技术和增材制造技术跟得上的话,阿凡达里的场景将可以实现:我坐在北京东城区的办公室里,另一个力大无穷、不需要氧气、不怕宇宙射线、只需要太阳能的我,在火星上为人类建设灾备中心。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将是真实的人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支撑性的因素是硬科技,但硬科技的发展速度不会太快,而且一旦到了瓶颈期,突破极为艰难。引领性的因素是对科技应用的想象力,想象力来自艺术家、设计师、工程师的合体,我更愿意称他们为“造物者”。很快我们就会意识到“好莱坞”(不专指加州那个)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这也是近几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快速加强与影视设计尤其是CG动画设计领域合作的原因。

    时代的发展,会比6G替代5G还要快,最不应该缺位的,是设计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