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再造实践
范文

    石慧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主要沿袭自本科美术学教育,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存在一定错位。文章通过梳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现状,分析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组织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际承载功能的不适应,并基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改革实践,提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再造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改革?實践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8-0119-03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再造的时代要求

    (一)设计学作为独立学科对专业基础课程提出更高要求

    在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增加成为新的学科i门类,设计学也首次成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相较1998年颁布的高校本科目录中,艺术学是文学学科门类下的级学科,设计艺术学只是艺术学学科下的八个专业类之一的状况,2012年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设计学与美术学并列成为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改变了设计学多年以来一直附庸于美术学学科之下,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招考方式等方面都学习借鉴美术学科的局面。同时,这也对升级成为一级学科的设计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设计学迫切需要建立更为严谨与科学的知识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

    作为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的三大构成是美术教育在发展中汲取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教育经验,并经本土改造的产物。其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造型理论与造型能力。当前设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方法上基本都是沿袭美术学的专业基础课程,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建设和发展中也是模仿设计学本科专业构建课程体系,开设以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主体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彰显职业教育特征

    如果说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在建设及发展初期需要借鉴设计学本科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安排,那么,随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需要建立有别于本科教学的教学体系。根据麦可思公司的数据调查,截止2015年,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电脑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以及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9个艺术设计类专业连续五年在高职院校布点数超过100个[1]。全国接近一半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供给提出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相较理工科类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对专业办学条件要求较低,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小,而艺术类专业学费却相对较高,一些高职院校出于办学成本的考虑也积极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当专业体量发展到达一定规模,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在内的专业内涵建设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及职业教育特征进行再设计。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实然审视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现状

    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教指委组织研制了7个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教学标准,笔者梳理了7个专业教学标准中对基础课程的安排,如下表所示:

    由于7个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不是采取统一的范式,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以及家具设计三个专业只列出了基础课程名称,没有列出该类课程的课时数及学期安排。根据表1可知,7个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均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程,除家具设计专业以外,其余6个专业标准的基础课程名称仍然沿用美术学的三大构成基础课,只是限于高职高专三年学制的限制,有的只开设一门或者两门,或者统称为设计基础,但是其内容仍然以三大构成课程内容为主体。其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年开展,作为先修的专业基础课与后续专业核心课程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联系。再次,根据已有的珠宝首饰工艺与鉴定、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以及家具设计3个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安排,基本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总量都在180-240学时之间,约占第一学年学时总量的20%-30%。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基础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错位

    通过对现有7个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类业教学标准中基础课程的梳理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沿袭美术学和美术学本科教育的模式,以三大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主体。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标准中,其基础课程主要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和构成设计,比较明显带有本科教学的色彩。

    但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大的区别,是高职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关注知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的应用。以三大构成为代表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在其课程目标上没有承担高职高专应有的将“学科性”知识转化为“职业性”知识的功能,也没有为支撑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的课程再设计,其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还处于模糊状态。

    2.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难以支撑课程目标的实现

    课程体现着对知识与技能的选择,这是课程生成与建构的基本机制。课程设计者应该根据课程目标,不断去寻觅、借鉴前人的经验,并进行具有教育学意义的整合与实验,从而构建能够实现目标的课程内容[3]。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目标还不清晰的情况下,各专业普遍开设的素描、色彩、构成、史论等基础课程,主要是复制本科教育的课程内容,以提升学生的视觉思维.形式语言和表现方法为主要目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课程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上都比较随意,也没有反映出时代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最新要求。

    在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其工作方式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从业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也大有不同。一些对文化创意人才胜任力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创意人才的胜任力结构包括以创意工具运用能力、执行能力为代表的创意基础;以创新思维、了解前沿信息为代表的创意能力;以及好奇主动、追求卓越等创意态度等[4]。而当前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针对创意基础所需能力进行培养,很少涉及创意能力与创意态度的培养。

    3.专业基础课程组织不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

    由表1可知,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類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安排在第一学年的一、二学期。进入第二I学年后,学生即进入专业学习阶段。这种分段式的课程安排体现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组织上的割裂。孤立的学习理论知识,难以解决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上的转换。

    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处于组织管理上的考虑,将素描、色彩、构成等授课教师单独组建基础部,面向多个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基础课程,也间接割裂了此类课程与专业之间的联系。基础课程并非针对每个专业的特色和需求开展设计,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关联性不够有机和连贯,后续专业课程所需的能力点难以在基础课程中得到较好的铺垫,课程的产出形式主要是学术的,实践性比率较低等课程组织上的问题在不少高职院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再造专业基础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一)以支撑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确立课程目标

    邬烈炎教授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目标应主要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5]。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在确定课程目标过程中,既要体现课程的通识教育特点,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相对完整、合理、厚实的知识能力结构;同时也要兼顾职业教育的特征,启发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与学习热情,加强课程的职业性与应用性,提高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全球最大市场营销传播服务集团WPP集团合作办学,共同举办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于2011年首届招生。专业通过对WPP集团内部不同分公司的访谈,了解到全球范围内最新的业界发展趋势,以及行业发展对急需人才的能力需求。在此基础上,专业又梳理与分析全球知名设计类院校的办学特色,最终确定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教育与实用一体,本土与世界无缝接轨,建立专业技能与人格并重、尊重知识的活泼快乐教学环境,培养视野开阔、人文素养扎实、创意与视觉传达平衡发展、充满自信与好奇心的高端艺术设计应用人才。

    专业组成了由学院专业教师、WPP集团下属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课程研发团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其中,将第一学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定位为学生正式进入专业教育学程的过渡阶段。专业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将理论学习导向设计实践的桥梁作用。根据其主要任务,确定了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即学习专业基本理论、启发自我美学定位、初步掌握工作工具、形成初步产业认知。

    (二)以实现课程目标为逻辑起点重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深化与具体体现。上海工艺美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根据与合作企业共同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基础课程目标,将专业基础课程分为4个教学模块,具体如下:

    学习专业基本理论:主要开设《设计构成》,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对各种基本材料(如线、木、布、纸)的练习来了解视觉构成的原理;通过对实际商业案例(如版式、包装、海报)的设计训练学习色彩搭配的原则与风格,并掌握视觉构成的实际运,用规则。

    启发自我美学定位:主要开设《设计风格解析》《美学赏析》,通过对经典案例的解析和对设计大师美学理念的学习理解现代设计流行趋势,使学生逐渐清晰自己的美学倾向,并能自发地探索、发展。

    形成初步产业认知:主要开设《产业认知》《消费者行为》,通过参观广告代理商办公室,邀请资深广告人与学生深入交流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不同代理商的工作范围、产业内不同职位的职责和产业实际工作流程等,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

    初步掌握工作工具:主要开设《设计表达》,除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工具之外,还教授市场调研、项目管理、消费者行为研究等其他管理工具,如图1。

    确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后,专业组织教师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了课程讲义。在设计理论课程中注重与实践案例的结合,通过编写艺术类和商业类的经典案例,既让学生接触了解专业理论知识,又使学生通过经典案例去理解理论知识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从而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后续专业实践对接搭建桥梁。通过《设计风格解析》《美学赏析》等课程,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风格的赏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心智与思维,提升对专业的热情与兴趣。通过对设计软件、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学习,训练学生的设计表现策略与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消费者行为》等课程,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对产业环境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4个模块的课程均承载着将专业理论学习导向专业设计实践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

    (三)以职业教育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教学实施

    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工作思维,要在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建立联系。而理论知识在实践能力中发挥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不能只在符号层面获得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要能够理解理论知识与具体工作过程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工作过程当中间。上海工艺美院在调研WPP集团旗下广告设计公司员工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包括“策划与创意沟通”、“心理研究与洞察”、“品牌营销”、“业务技能”4个方面。专业以此四项核心能力为主线,将能力培养分解在三年的课程之中,所有开设的课程均需要支撑某一项核心能力的训练。在第一年的专业基础课程里,这些核心能力也在教学内容、教师团队、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得到体现。如专业第一年开设的《产业认知》课程,就通过课堂教学、组织一年级新生参观广告公司、邀请行业内专业人士来校开设讲座等不同方式,帮助同学了解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以及个人职业发展通道等信息。《消费者行为》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市场调研,使学生对产业所面向的消费者群体形成初步印象和认知。

    此外,在基础课教师的任职要求上,專业要求教师既接受过系统的学科训练,又要有广告公司工作经验,能够同时掌握理论与实践,并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讲解商业实际案例、邀请企业高管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多媒体演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

    (四)以项目化课题为考核形式开展课程评价

    专业贯彻“一天教育等同一天执业”的教学理念,从一年级开始就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学习和合作。在项目学习中参考企业真实项目的运行方式,每一个项目均包含项目解析(包括资料收集、安排进度等)、策略讨论(包括讨论形成创意策略方向、参考设计、竞争对手分析等)、设计制作(包括创意发想、文案视觉成型)、提案(包括整体资料收集整理、提案评审)等环节。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锻炼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摒弃原有的以笔试或作品为主的考核方法,采取项目汇报的形式。由任课教师公布一道开放式命题,学生运用一年所学的知识做项目设计和汇报。专业所有教师都会参加项目汇报会,尤其是担任二、三年级课程的专业教师,将学生在汇报会上的整体表现和个人特质,作为确定学生二年级专业方向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项目汇报中,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所学知识在作品中运用的准确度、演讲表达能力以及作业完成的完整度等都成为成绩考核的要素。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业考核的整体设计,将专业基础课程充当理论知识学习到专业实践教育的桥梁作用落到实处。

    总结与讨论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WPP集团合作举办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整体设计专业三年课程体系,将一年级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进入二年级后即在专业能力上快速成长。在校生连续五年获得全球著名创意赛事D&AD奖项,刷新了中国所有艺术设计类高校学生参与这一赛事的最好成绩;专业在校学生与毕业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及业内专业赛事最高奖项。专业每年有5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4A广告公司就业。

    结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展的教改实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应一方面承担通识教育的职责,提高学生对美学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应承担专业人才培养的责任,成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先修基础课程。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的目标要反映并支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师应围绕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应采用符合职业教育知识生成逻辑的教学模式,从而使专业基础课程成为学生专业成长的基石,成为从专业理论导向到专业实践的桥梁。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上海艺术设计教育多元学制构建研究”(编号C17024)。

    参考文献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全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十年回望20062016[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13.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艺术设计与传媒大类试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2-122.

    [3]邬烈炎比较选择整合——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重构[J].北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2(04):76-83.

    [4]汤舒俊,唐日新广告创意人胜任力模型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8(02):188_19[J].

    [5]邬烈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2001:45.

    [6]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