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计算教学充满“计算味”
范文 李笃旭
[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它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在“学为中心”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结合教学实例从计算情境、计算算理和计算练习三个方面的优化设计入手,让计算教学充满“计算味”。
[关键词]计算教学;有效落点;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52-01
在计算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关联生活实际,先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对计算方法进行探究,然后通过一系列练习加以巩固及提升。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下,虽然课堂氛围活跃了,但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并没能充分把握计算教学的关键。如何使计算教学充满“计算味”?教师可基于以下三大点开展教学。
一、质中启思——计算情境突出思考性
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大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基于教学情境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将情境视为一个载体,或是引入问题的工具,而应结合情境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层面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借助小猴摘桃的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有2只小猴,每只小猴都摘了6个桃子,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基于表内乘法口诀,学生列出算式后,很容易就能算出结果。此时,教师追问:“如果是6只猴子一起摘桃子,每只猴子都摘了12个桃子,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由于有解决第一个问题的经验,学生能够快速地列出乘法算式,并尝试独立计算,由此出现了诸多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对乘法竖式计算的探究,从而使学生有效把握算理。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借助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实现了对“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复习,并借机引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學,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计算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中启智——理解算理突出操作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做数学”,即从“做”中学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将计算教学和动手操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算理,形成积极的认知态度,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教师创设操作情境:请将37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学生借助小棒展开动手操作实验:首先将其中的30根小棒分成3捆,3个小朋友每人1捆;继续分剩下的7根小棒,每个小朋友分到2根之后,剩余1根。从而得出结论: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12根小棒,剩余1根。接着,教师出示“45÷4”“56÷5”的计算练习。有了操作活动的基础,学生自然能理解潜藏于除法中的算理。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既避免了枯燥的例题讲解,又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三、练中明理——计算练习突出针对性
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方法之后,还需要对算理有进一步的认识,更要强化计算的熟练程度,对此,教师应当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
例如,在教学“乘除混合运算”后,教师先出示一些常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算理,然后出示算式“8×12.5÷12.5×4”,在计算这道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先算除法,再算乘法,从而导致计算错误。造成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受“简便计算”负迁移的影响,没有认真审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先分析题目的计算顺序,然后再开展计算,通过对比性练习突出乘除混合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给学生出示一些常规练习题,然后通过“8×12.5÷12.5×4”这道算式引导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针对性练习,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
总之,为了确保计算教学成果的高效性,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视角审视计算教学,与此同时还要有正确的计算教学观念,并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的同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及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计算培养自身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以及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责编 李琪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