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传统村落景观的再生策略初探
范文

    陈琳

    

    

    

    关键词:传统村落 景观 再生策略

    引言

    历史上中国古村落的建设一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聚落择址、村庄格局、建筑与景观文化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随着对“古村落”这一概念认知的提升,其内涵得到拓展。2012年9月,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古村落”称谓改为“传统村落”对传统村落这一概念作了明确界定,“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2013年,住建部在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会议上提出,传统村落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古建筑较多的村庄;二是可能传统建筑不是很多,但选址、传统格局具有丰富的文化要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目的是保护更多的有价值的村落。当下国家正在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紧扣国家乡村振兴规划,以再生的手法构建理论与实践体系。“‘再生这个概念最开始是应用在生物学上,形容生命机体的一部分在损坏、脱落或截除之后重新生成的过程。”将这个生物学概念引入传统村落的乡村建筑与乡村景观研究之中,目的是探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如何把握保护与更新“度”的问题,使得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的、渐进发展;其次,进一步思考乡村历史的建筑、景观资源如何在当下发挥其价值。

    一、研究背景

    西溪南村行政上归属安徽省徽州区,位于皖浙赣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西溪南村的选址体现了古代徽州先民人居智慧。该村建于山间盆地之中,紧靠丰乐河畔。西溪南村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历宋、元至明、清,据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因此,西溪南村现存丰富的传统徽派民居建筑,也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该村于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该村入选安徽省第二批千年古村落,并依托百村干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等,由外地客商到西溪南认购濒临倒塌、破损的古民居进行原址复原或异地搬迁保护”本文在此基础上从人居环境可持续更新视角进一步研究了西溪南村的传统村落景观再生问题,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时代特点。

    二、西溪南村景观特色分析

    (一)景观类型多样

    西溪南村景观类型多样,历史景观文化积淀深厚。西溪南村的乡土景观资源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第一类自然景观,包括:图1的村外河景、水口以及水口林等。第二类农业景观包括:图2的丰乐河水利景观、果园、蔬菜园等;第三类是宅园。在人文景观层面,历史上的西溪南村“八景”文化深厚。地处乡村的农业景观具有不同于城市景观的乡村野趣,沉淀了乡村风景文化以及生产造物活动文明智慧,形成了丰富的生产型的形态,这种形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具有景观体验价值。并且这种农业景观形态与自然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景观特征,是不可多得的乡土景观资源。

    果园、蔬菜园与乡村生活联系紧密,具有生产与观赏双重功能,表现出“田园居”的朴实景象。西溪南村的宅园具有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身份,同时,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扮演传播乡村之美的角色。

    (二)景观及历史建筑分布集中

    西溪南村现有各类型景观与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表1为西溪南村部分景观与历史建筑。

    西溪南村内现有三处园林遗迹:果园、野径园和钓雪园,还有以水系为主的丰乐河景观带,主要包括:湿地公园、保留下来的传统农业灌溉水利工程:条陇蝎、吕蝎和雷蝎,3条水蝎渠与周边环境形成具有特色价值的水利景观。

    西溪南村的建筑依水聚集,现存各个历史建筑多达100多幢,诸如:翠玲珑馆、关帝庙、老屋阁、宝善堂、墙里祠、吴氏家祠等。其中老屋阁和绕绿亭为安徽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西溪南村原有十大祠堂,祠堂是举行祭宗祀祖、家族、议事以及办理婚丧等重大事宜的场所。其中,吴氏家祠建于明中后期,后因年久失修损毁,目前的吳氏家祠选址枫杨林雷蝎渠边复建。现存墙里祠的建筑规模宏大,前后一共有四进院,第三进院有气势宏伟楠木厅,楠木厅大厅上悬挂着董其昌题写的“思睦祠”巨幅匾额。

    西溪南村景观与建筑分布相对集中,由园林、水蝎、河道、植被与建筑构成了特色鲜明乡土景观。

    (三)乡土文脉延续

    西溪南村拥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与园林。文献记载可知,公元860年(唐大中十四年,唐懿宗咸通元年)吴氏家族在西溪南定居,“吴氏家族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富足之后要回去寻觅根系,建设自己的家乡”体现了“衣锦还乡”的主体特征;西溪南村“经过五代、两宋,元明先后近600年的建设发展,到达明清终于发展到鼎盛时期。”

    (四)地域文化深厚

    西溪南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西溪南村旧有“溪南八景”文化,这“八景”分别为:祖祠乔木、梅溪草堂、南山屏翠、东畴绿绕、清溪涵月、西陇藏云、竹坞凤呜、山源春涨;还有典型的徽派建筑文化,村内建筑体现皖南特色建筑风貌;“西溪南古徽州文化氛围浓厚,在徽墨、戏曲、雕刻、碑帖上均独树一帜,亦是中国收藏界的圣地;徽州非物质文化与自然人文、物质文化相融合,是彰显徽州文化的‘活化石,其形式多样,涉及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俗等”如:八景诗词以及前文提到的“思睦祠”匾额等。

    三、村落景观再生策略

    刘福智认为景观再生“主要包括个方面的内容,即景观的恢复、重建、改良、改进、修补、更新、再植、再生”。传统村落景观再生问题涉及到自然、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问题,反映出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单一的策略并不能触及到问题的本质,探讨西溪南村景观再生将结合“城市意象”、“景观拼贴”和“有机更新”相关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试图梳理出主要的可操作性再生策略。

    (一)文脉线索的景观再生

    以文脉为线索,复兴村落文化景观。一是深挖溪南八景文化,梳理与复建并举,打造新时期的“溪南八景”,将诗画艺术融入到村落景观之中,塑造诗意栖居的村落意象,突出景观文化展示功能,通过物化的形态,展现乡村园林的人文风貌;二是异地复建。结合文旅需求,局部更新点状空间,通过重组意象,形成新的特色景观,如:溪边文院。异地复建的溪边文院选址在枫杨林雷蝎渠边。溪边文院古祠堂现有享殿和寝楼。享殿为门屋,通檐用五柱,露上层的屋顶,复建时舍去了中段五架梁水椽。后檐梁架简洁,三柱三椽。祠堂装饰抱梁云不事雕饰,平盘斗侧面刻夔龙图案,木材素面不施粉彩。祠堂后寝楼地势高起,中间是狭长的天井,天井边台基上置石护栏望柱。两侧是石磴道。天井上屋檐交叠,四水归堂。檐下用直梁,梁问一斗六升隔架棋。寝楼青砖铺地,后壁原供奉祖先牌位的部位现为展窗。屋面简化,取消了覆水椽和下层望砖,徒留梁架、檩条。通过异地复建,溪边文院与水利景观重组后形成新的空间意象,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而溪边文院内植入轻食、手作、民艺等多种业态,为古村注入时尚生活方式。复兴村落文化景观对于地方文化的构建与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形成场所精神,唤起村民的场所记忆,“越是有场所记忆的场所,越代表这个场所的历史渊源之深远。场所记忆的消失代表历史的消逝与缺失。场所记忆的景观环境营建有助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延伸与发展”;另一方面,满足文旅各类目标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空间结构的景观再生

    滨河而居是人类集群生活体系之一,西溪南村聚落空间沿水系分布,空间结构呈线性状。这种聚落空间是“在地方性知识体系支撑下綜合考虑周边自然环境、土地资源与利用、建筑与聚落形态以及水资源利用方式后形成的整体景观特征与格局。”在历史的进程中“西溪南受到多种外力破坏,其村落结构已经较为松散。”空间结构的景观再生是明确村落布局的图底关系,恢复强化村落的传统肌理特征和整体感。从宏观上整体规划,通过空间结构的改良,依托西溪南村的历史文化背景,以水系、路网为结构,规划老屋阁景区、水街景区、丰溪景区等面域空间,突出地域景观特色。与此同时,结合西溪南村的发展新经济、新生活的思路,从拼贴景观理论找到支撑,正如刘昆认为“景观应该说是持续的在建过程,包括在物质变革中生产的再构与景象的解构。生产的再构指代物质环境所发生的改变必然适应于时下的生活需求”。因此,“用‘拼贴方式,规划新乡村民居和服务设施。目前在村落的西侧和东侧,沿丰乐河分别布局了两片建设用地”,通过空间结构的拼贴实现景观再生,为发展全域旅游奠定基础。

    (三)空间形态的景观再生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建筑作为外部形态识别的系统,传承历史文脉,同时建筑的内外部空间也是生活方式的载体。借鉴吴良镛先生有机更新理论“质量较好的、具有文物价值的予以保留,房屋部分完好者加以修缮;已破败者拆除更新”西溪南村的空间形态的景观再生采用的是“存古续新,有限干预”再生策略。

    街巷空间形态景观再生。街巷空间形态景观再生遵循保留与更新并重的原则。即维持西溪南村街巷空间单纯线性空间建筑形态的空间格局,对于立面保存基本完好的传统民居和店宅、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采取保护性修缮,保持临街立面风貌,并对原有空间界面部分要素进行更新替换,如:临街巷的建筑立面替换窗,如图9;对于特色环境要素,如:门头、院墙等予以保留或修复,如图10。通过保护性的修缮,保持街巷空间的历史形态及延续空间意象。

    建筑外立面再生。建筑外立面是影响外部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乡村建筑外立面改造应根据不同建筑采取统一协调的再生设计原则,其营造手法为“附加”。对于西溪南村内现有的多层框架式结构建筑采用竹、木等材料进行立面再生。望山学院是一幢多层老建筑,设计师采用竹子这种当地常见的材料,通过将风干呈浅褐色的竹条连续排列,填满每层外廊外空的部分,形成新的表皮层,并将建筑墙面、立柱等结构和围护面涂装成白色,保留灰色栏板和原有的菱形图形,建筑外廊上部利用竹材料作为新的界面要素,使得立面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表达乡土历史感的同时具有—种素雅、朴实的现代气息;望山学院建筑入口附加黑色嵌套框和玻璃围合面形成新的空间,与界面形成对比。改造后的望山学院整体感强,在维持原建筑形式的同时赋予建筑时代语汇,新旧两种语汇在现代与乡土材料得到很好的融合,如图11。而对于村内转变为商业用途的传统建筑,如荷田里酒店的立面大胆采用玻璃材料,结合旧建筑的砖石瓦片等材料,运用“框”的设计手法,经过设计新旧材料有机结合“都成为新框中的‘画,使旧遗产成为新设计的主题和画面,新和旧相得益彰”,建筑立面显示出时代特征,如图12、13。

    结语

    传统村落的景观再生,既是一个理论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在当下的设计实践中,应把这个问题纳入到吴良镛先生说提的人居环境这个巨系统之中,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厘清传统村落续古存今的脉络,续古不单是形式的继承或复原,而是要结合当下乡村村民的需求,引入外部活力因素,注重传统村落的生态延续,营建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