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先秦器物造型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
范文

    宗立成 尹夏清

    

    

    

    关键词:先秦 器物 造型设计 设计法则

    引言

    人类最初的审美与设计意识是在创制改进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滋长起来的。从史前人类的石器制造和设计过程可以看出缓慢发展的演变过程,石器的制造由简单到精细,由品种单一到种类细分,由打制到磨制,对形体的光滑规整、对色彩的鲜明突出、对事物的同一性(同样大小和同类物件串在一起),有了最早的朦胧理解、爱好和应用。陶器的装饰性纹样由简单的几何线条到具象的动物纹,再发展至抽象的创造性纹样。陶器的生产、包括其纹饰的生产在内,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直接承袭了编制的生产经验,包括编制花纹的经验在内。原始的装饰艺术,是结合生产活动和使用目的,伴随劳动而产生的,所以劳动是艺术起源的终极因素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基本的认知和理解,几乎所有原始艺术都兼有审美和功利性的双重功能,在原始社会里,所谓只有审美功能的纯粹艺术是不存在的。人类的诞生与设计同步,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制造工具,而制造工具的过程即是设计的过程吲,由此出于祭祀、装饰的目的,有想法的创造一些线条、面及模仿一些动植物的造型设计也就随之诞生和发展。从人们的基本需求、器物的诞生到器物的使用方式、功能及扩展语义去分析,将有助于从理解器物、产品内在的发展脉络和发展模式。

    一、自然采集与认知探索

    史前造物设计活动的目的较为单纯,人们拾取木棍、石块进行辅助劳动,这一过程的具体时间无法得知,但肯定历经了较长的摸索和探索过程,人们在使用这些自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锻炼了手部的肌肉和脑部的思维活动,也产生了对于这些材料初步的认识,当人们发现自然采集、拾取的工具无法满足使用目的时,造物设计就开始萌芽和产生。目前考古发现了大量的石器时期的石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石器时期的造物设计主要以石器为主,在新石器时期还发现了较多的骨器、陶器和玉器,从造型设计的方法层面来说,史前时期至新石器早期的器物几乎没有发现相关的造型设计痕迹,器物设计直接以使用功能为目标。

    发展到新石器中晚期,这一时期的造物设计出现了造型、比例、材质等设计因素,器物的种类上也较为丰富,有各种细分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这一时期的造型设计开始萌芽,例如石器箭镞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细分,这一现象可能与使用方式、使用场景相关。陶器的器型种类繁多,出现了带流、带把手、带盖的陶器,同种功能的陶器出现许多不同的造型设计和装饰纹样,显示出了当时人们的造物设计已经不仅仅出于功能因素,器型和纹样的造型设计也是其中重要的考量因素。这一时期的器物设计,不同器物的造型设计呈现不同的特点,总体来说较为规整、规范,器型上以规则的几何形态为主,例如陶器基本以圆形为主,也出现一些不规整的装饰物件和独特造型的器物。从纹饰上来说,可以看到较多的几何纹样,以单独和連续纹样绘制在器物表面,自然和动物纹样较为常见,因此可以说通过基本的劳动实蹦舌动,自然采集和认知探索为造物设计积累了素材,逐步产生了基本的造型设计思维和方式,如图1。

    二、先秦器物造型设计

    中国古代器物的造型设计,历经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过程,造物设计的萌芽和发展是多种元素共同推进的结果,造物设计水平代表了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先秦时期的器物造型设计在理论、方法、工艺、材料和文化上对后代的手工艺、手工业和民族设计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形成了系统性的造物设计方法、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总体上来说,可以归纳为三类:模仿、抽象与推理。

    1.模仿设计

    模仿设计是史前至先秦时期重要的造物设计方法,人们在经过了上干年的认知学习和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初步对自然形态、自然现象、自然环境、自然材料及动植物特性有了认知和掌握,《周易系辞上》记载“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在此基础上,造物设计开始出现对自然物态的模仿,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头口彩陶瓶、鹰形陶鼎,以及商周时期非常普遍的羊尊、虎尊、牛尊等各种动物形态青铜器就是代表。

    鹰形陶鼎以鹰为整体造型语言,由两足和尾部组合而成,鹰身为鼎的主体结构,鹰头部造型逼真形象,身体部位是鼎的主要功能部位,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如图2。这一类陶鼎的造型在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有很多发现,接续陶器而来的最伟大的工艺制作是青铜器,基本上可以认为在青铜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造型设计思维、方法源自于陶器,陶器的很多产品种类在青铜器上都有延续。写实动物纹来源于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动物形象,这种写实动物纹有正面头像,有侧面头像,最常见的动物纹饰有乌、蛇、蝉、象、鱼、龟、牛、虎、蛙等,例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馆藏西周初期蝉纹鼎,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眼睛大而突出,以及它三角形的身体,非常具有写实艺术特征。

    文字上来说,中国汉字就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多数文字的形态设计源自于自然界。甲骨文(羊)像两角弯曲加形鼻梁和嘴角的动物,有的甲骨文在弯角与鼻尖之间加一短横-,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甲突出弯曲的尖角,可以得知“羊”字取样于山羊和绵羊的头部特征,具有明显的模仿设计特征。同时,羊的基本形象也被用于器物的造型设计上,大约在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陶塑羊的形象。《说文解字》记载“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说明当时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的动物,羊在上古之时,与牛、猪共称为“三牢”是祭祀大礼的用享,“牢”是关牲畜的栏圈,古时人们把祭祀时用的牲畜叫作“牢”。祭祀时并用牛、羊、豕三牲的叫作“大牢”,也称“太牢”。太牢用于隆重的祭祀,一般只有天子才能用大牢,用羊、豕叫作“少牢”,少牢是诸侯、9即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国语-楚语下》中就记载了天子用“大牢”和“少牢”祭祀的体制,羊是先民们的祭祀用品,成为沟通天地人的灵物,商周时期人们视羊为吉祥之征,天子每有重大活动之前必用龟甲或牛羊肩胛骨来占卜。模仿羊主要特征进行造物设计在青铜器、玉器、陶器、金银器、岩画、壁画中非常常见。在造型设计上,主要以羊的头部特征为表现主体,有平面塑造、浮雕和立体塑造手法,题材的选择上有站立、奔跑、争斗等特征。现藏日本藤田美术馆的商代晚期羊尊,整体的造型设计是绵羊体态,羊头有盘屈巨角,口、眼、鼻、蹄非常写实,羊背为尊盖,盖面饰浮雕饕餮纹和立体夔龙,纹饰多立体浮雕,造型比例与真实羊体一致,代表了这一时期青铜造型仿生设计的杰出水平,如图3。

    造物设计的直接结果是器物,而这些器物的造型、形状或者特征并不是凭空而来,自然界的各种物态形象正是人们设计灵感的来源,通过观察、认知、学习和理解自然物态,产生了最初始的造型思维。“正如瓦特见水壶盖的冲动,乃想到蒸汽之力,这就是观象制器,牛顿见苹果落地,乃想到万有引力,同样是有象而后制器。”模仿设计是先秦造物设计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且模仿设计的诞生是基于长期的认知学习和实践,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造物设计由格物至造物,只有积累了较为成熟认知经验和实践经验,模仿设计方法才逐步成熟。

    2抽象设计(想象与组合)

    抽象设计方法是在具象的基础上,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提炼、转换、简化等方式,塑造出具有某种物象形态特征或者全新语义的产品。按照设计方法学,抽象设计方法有想象、组合、拼接、概括等。先秦彩陶纹饰中的植物纹、动物纹、几何纹及人物纹多数都不是完全模仿客观物态的写实方式,从纹饰的构成方式和表达的寓意上,可以明显看到对客观物态形象的提炼、简化、组合及概括方法,通常采用线描勾画主体轮廓,对形态的主要特征进行表达。

    兽面纹就是典型的抽象设计作品,通过想象构思方法,将人们对日常生活场景中的物象进行组合加工,《吕氏春秋-先识览》中所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也不善亦然”。《山海经北次二经》记载“为物贪婪,食人未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从这些文献资料上可以得知,当时饕餮在人们心目中的寓意,基本上作为礼器的青铜器,都采用饕餮纹。它是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实际上是各种各样的动物或幻想动物头部的正视图案,基本形象是以乌、兽、虫、鱼等百物通过抽象、组合、变形等手法组成的正面头部纹饰,其中包含有羊角、豸耳、蛇身、鹰爪等,纹饰多以云雷纹衬地,鼻梁为中轴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由冠、鼻、目、眉、角、耳、口等组成,如图4。

    《后汉书》记载“上古圣人,见转蓬始知为轮。轮行可载,因物知生,复为之舆”,蓬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周围呈伞状分布,植株粗壮,但根部却不发达,秋冬干枯之时,遇强风易连根拔起,在地上滚动,故称为“飞蓬”或“转蓬”。人们从自然物态和自然现象获得灵感,通过想象、推理应用于器物的设计制造上。据传,早期的车辆是皇帝发明的,黄帝在圆木中间插入一根横木,使圆木运转,创造了早期的车,后人为表彰他的功绩,尊称他为“轩辕黄帝”,“轩”是直木,“辕”是横木,这是车辆的雏形。后来奚仲对此进行了改造,汉代贾谊《新书》记载“川谷交错,风化未通,九州隔绝,未有舟车之用,于是奚仲乃桡曲为轮,因直为辕,驾马服牛,浮舟杖楫,以代人力”。将木弯曲成圆,加上辐条,奚仲创造了两个轮子的车辆,故称为“车两”。

    在模仿自然物态的基礎上,人们通过长期的设计实践,逐步对自然有了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这就对造物设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人们通过想象、组合、拼接、概括等手段,创造出了全新的形态语言,通过将不同事物、不同形象、不同要素加以融合,创造出了大量全新的形态,这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3.设计推理(设计与创新)

    通过先秦时期大量的器物形态、纹饰和构成元素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的造物设计基于自然元素的模仿,通过对自然形态、自然形象的认知和理解,人们将自然形态直接或间接应用于造物设计上,也显示了造物设计的发展过程,从格物至造物。造物设计的直接结果是器物,而这些器物的造型、形状或者特征并不是凭空而来,自然界的各种物态形象正是人们设计灵感的来源,通过观察、认知、学习和理解自然物态,产生了最初始的造型思维。“正如瓦特见水壶盖的冲动,乃想到蒸汽之力,这就是观象制器,牛顿见苹果落地,乃想到万有引力,同样是有象而后制器。”这一阶段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从早期的石器、陶器、骨器及建筑开始,人们一直在造物设计的道路上进行探索和尝试。在此基础上,人们逐渐掌握了相关的造物设计工艺、材料特性,发展出了相应的思维活动,造物设计由基础的模仿发展到抽象设计,通过抽象思维的想象、组合、推理等思维方式,产生了丰富的造型语言,器物设计更加多样性、多元性和灵活性。这一阶段的造物设计能动性获得了较大发展,产生了丰富的设计手段、方法和理论,由此造物设计逐步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即设计推理阶段,设计推理通过类比、创新等方法,将造物设计的模仿、抽象和创新融合在一起,提出“观象制器”等造物设计哲学方法,这一系列的发展是基于前期大量的造物设计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提升,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创新性。例如邓仲牺尊是西周早期邓国铸造的青铜器,形体似马驹,头生双角,腹有双翼,颈上立一虎,盖上立有凤乌,尾上有一条龙,驹前胸有一兽,似龙又似虎。与一般的仿生青铜器设计不同,这件器物集合了马驹、鹿首、兔耳等元素,器身上还有飞禽类的翅膀,颈上立一虎,盖上立有凤乌,尾上有一条龙,驹前胸有一兽,并非纯粹的动物原型写实风格,而是综合应用了模仿、抽象、夸张、概括、提炼等表现手段,在一件器物上实现不同的动物形态特征,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产品。至此,先秦造物设计历经了系统性的发展,由初始的造物活动探索、自然认知探索、基本物质需求,发展和进化出基本的认知思维方式、造物设计理论、工艺流程和技术等,在包括纹样,色彩、形态和工艺等方面形成了先秦器物文化空间层次理论,如图5。

    先秦时期大量的造物设计实践,逐渐形成了上述三种器物造型设计理论与方法,同时手工业发展非常迅速,也形成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首次高峰,在器物造型设计方面,产生和形成了丰富的器物文化、造物理念、思维方式和设计哲学等内容。从自然模仿开始,产生对自然物、事的基本认知,由格物至造物,通过对基础元素的组合及想象加工,逐步产生了抽象设计思维与方法,造物设计开始不断发展、进化,产品功能、样式、造型等不断推陈出新,也伴随着文化理念的不断发展、丰富和成熟,设计推理能力获得了加强,造物设计也由基础的实践探索上升为创新设计阶段,发展模式如图6。

    结论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造物设计发展的首次高峰,形成了灿烂的文化体系,其中器物的造型设计源自基本的劳动实践、自然理解与认知探索。通过对自然形态的模仿与学习,产生了大量仿生造型的器物、设计思维和哲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抽象、推理设计思维方法。器物文化中的设计思维、设计理论、制造工艺等内容丰富、多样,并初步形成了中国传统器物文化和思维意识,对我们当下产品创新设计,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