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教学建筑内部交往空间的类型研究
范文

    刘垠泽 于忠诚

    

    

    摘要:为了创造设计多功能、多层次的交往空间,通过提高教学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空间利用率和功能性来促进高校教学的发展。本论文从有关的文献和实际的案例入手,结合国内外的典型优秀案例进行研究和记录,对教学建筑内部交往空间类型进行展开性研究。为教学建筑内部交往空间的设计提出多样性的建议和总结。为今后教学建筑内部交往空间设计提供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学建筑 交往空间 交往空间类型 空间利用率 交往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2-0147-03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了教育事业当中,随之而来的高校教学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建设起来。教学楼的不断建设也伴随着利用率不足的问题,大部分的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还不能够满足师生的要求,而且还有空间的类型少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建筑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内部交流空间。

    一、共享空间

    当今生态环境破环,建筑师创造性地用新型材料及技术将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隔开,创造性的把一个空间围合在了固定的环境中,阻隔外界的干扰,并让人们都参与和投入到此空间中来,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空间形式——共享空间。共享空间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建筑师的青睐,也成为了大型建筑中的核心场所,由于它真正给使用者自由活动的空间,使用者可以在其中进行学术或是工作的交流,也可在其中进行自由的活动,所以共享空间给外尸种自由和惬意的感受,也提升了整个建筑外观的立体性,并丰富了内部空间的功能性和格调。当今校园内部的交往空间也是以共享空间为主,它承载着诸多的功能。

    首先是给学生提供培养情感和思想沟通的重要场所,在课后也可进行学术的交流和研讨,满足师生的学术交流以及课后休憩的需要。其次也妥善解决了由于集中时间下课所造成的人群拥堵的问题,令整体的规划更加协调,大大降低了踩踏等一系列事故的风险,有利于缓解下课或是一些活动而导致的过道过于拥挤的问题,对学生的安全也有了保障。

    共享空间为师生创造了课后可以放松身心的角落,让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充分的休息。在雨雪天的时候这里隔绝了外面的恶劣天气,天气晴朗时又接收着外面充足的阳光,让自身充分享受在这样一种惬意的感受之中。在高校建筑中,共享空间又称为中庭空间,中庭空间是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整个建筑的形式和构成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对教学区域、建筑内的交通枢纽以及内部环境有着牵制性的影响,是教学建筑内部交往空间的中枢和焦点。

    共享空间在国外的教学教学楼中常常被使用,例如英国诺丁汉的诺丁汉大学五十周年庆典校园,其中的两栋楼就在教学楼中设置了供师生们进行自由学术交流以及休闲放松的空间,整个空间透光性十足,并设置了多种类型组合的桌椅,给师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交流空间。在教学建筑中,共享空间始终给师生一种公开的感受,在建筑中加六尸些植物等绿色元素,休息区的椅子和布料也选择用一些亚麻感觉的布料,使师生在其中休息更有亲近感,这样的共享空间提供了释放压力的空间,也满足了师生们惬意舒适的交流享受需求,如图1。

    (一)共享空间空间属性

    共享空间主要是指整个建筑的中间部分,从屋頂贯穿到地面,整体穿过了全部建筑高度的空间,这种空间别称为共享空间。共享空间的引入打破了教学楼的传统模式,给原本复制重复化的教学楼内部空间设计模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以往的教学建筑内部通常都是中间是走廊两侧是教室,或者一侧是教室一侧是窗户的模式,但是如今的共享空间将旧有的模式打散,把整个建筑的走向从封闭单一改成通透和开敞的感觉。共享空间在灯光方面更绿色环保,因为共享空间基本采用自然采光的模式,通常在建筑的一侧安装大面积的天窗和侧窗,大大增加了内部空间的受光面积,使人们在室内仍能感受到外界的阳关和自然气息,把室外和室内的空间环境做了完美的结合。“自然光的最好的装饰”这句话是贝聿铭的名言,自然光配合着外面的景色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所映射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它的效果甚至超过了很多新兴的建筑材料以及装饰纹案,它可以使空间明亮、轻快、亲切,便于师生交流和休憩。

    (二)共享空间空间形式

    共享空间的采光形式分为三种,分别是顶部采光、侧面采光和顶部侧面都采光三种类型。共享空间的建筑开放形式比建筑内部庭院更加开放,开放的形式可以随当地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来调整和进行,共享空间面对建筑的开放形式却远比建筑内庭院来得丰富,根据交往空间内部空间的设计方法,可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完全封闭型的交往空间往往由于其相对的封闭性无法将休息交谈的空间和安全通道相互连接和贯穿起来,整个空间的开放性和通透性不够,导致整个空间横向和竖向的贯穿性不够而表现出了相对的内向封闭性,顶部采光型的交往空间由于大部分的面积都暴露在阳光照射之下,所以要注意处理好外部以及内部遮阳的关系,要合理运用阳光,尽量做到避免阳光直射,又能通过阳光的漫射给整个空间形成一种装饰作用,提供一个舒适惬意的交往空间。另外的几种共享空间,整体上和内部的空间联系型会减弱很多,由于其开放性的特征导致其更注重与室外环境的联系,也使其成为室内室外的过渡空间。

    (三)共享空间的设计要点

    1.位置

    共享空间在建筑中的位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建筑中围绕门厅进行设计,使门厅在视觉上的开敞性更强,给沐尸种心理上的放松感,释放压力的同时相对开敞的门厅也能够起到疏散人流的作用,但是在交通的处理上要注意道路分流的处理。一种是独立设置,这种形式相对于开敞的空间来说更封闭一些,其在室内围合成了独立的空间,满足私密交流的功能形式。在湖南大学建筑系新馆设计中,设计师的设计试图将整个内部的交往空间设计成一个流线通畅、上下贯穿的体系,让教学空间、走道空间和交往空间相互黏结起来,最大程度地做到相互关联的空间,让师生都参与进来。在整个大的门厅旁的边厅布置了沙发和桌椅,可以供师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或是休憩和小坐,如图2。

    2.环境设计

    共享空间作为师生交流和沟通最常用的场所,一定要将其环境打造出舒适、亲切的感觉,为师生创造一个温馨惬意的氛围。所以首先要将自然要素融入到空间之中,例如将植物、阳光和水体引入室内,使内部更加自然化,和外部环境里应外合,让师生们在室内也能感受到室外自然的气息,成为室内外环境的中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图书信息中心的共享空间十分开敞,整体从下至上贯穿着一个通透的中庭空间,在其两侧是两个横向的廊桥起到衔接整体的作用,将各个功能区连接起来,将这些部分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内部属于半开敞的结构,上方采用玻璃采光棚,使室内的光照充足,光线漫反射到室内,形成富有变化的图案。设计师在交往空间的中心位置放置了一块用红砖拼接而成的幕墙,这块砖墙使用了做旧的工艺,看起来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设计师利用投影将上个世纪沙滩红楼的历史影像投射到整个红砖幕墙上,使其成为整个大堂的焦点,也以这个墙作为整个大堂从头到尾的终点,如图3。室内墙面采用有着青山绿水图案的砂纹石板拼接而成,使其配合着两侧的植物,给人,种浑然天成、融洽共生的感受。通过屏风、植物、平台将大空间加以划分,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交往空间,人物雕塑、大型艺术铜壁雕与红墙交相呼应,给师生一个亲近自然、富有文化底蕴且有着时代气息的交往空间。

    二、底层架空

    底层架空的设计理念在现今的教学建筑中时常被运用,其整体建筑的上半部分由几根承重柱来支撑,下半部分外围的围墙则全部去除,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十分开敞的空间,下面的空间则被用来做花园或是休息的空间,开拓了建筑本身的功能性,底层架空的设计也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步入现代以后,“新建筑的五个特点”被建筑界提出,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十分青睐底层架空这一设计理念,因为底层架空可以让人们享受更多的空间,实现人车分过,也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气。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了教育事业当中,随之而来的高校教学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建设起来。教学楼不断的建设也伴随着利用率不足的问题,大部分的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还不能够满足师生的要求,所以在教学楼的建筑设计中多采用底层架空这一设计手法会大大提高建筑的利用率,给师生更加惬意和舒适的校园空间。从使用角度来看,这类空间实现了人车分过,更加便利了通行,这类空间更便于到达,大大增强了其使用率,完善了建筑的性质。从历史上看,底层架空设计早在我国古代就有所应用,但是当时这种结构多用在民居当中,由于其结构可以把房屋架空远离地面,让其免受地面潮气的影响,并且更利于通风换气,所以多利用在当地的居民区,很少出现在公共空间。现如今底层架空的建筑模式虽然很常见,但也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应该合理利用底层架空的功能区域,合理利用架空空间作自行车停放场地,也达到了节省土地、增加绿化、改善校园环境的效果。

    (一)空间属性

    底层架空设计,主要是将建筑底层的部分空间的围合部分去掉,由几个承重柱来撑起整个建筑,使其成为一个连续且通透的空间,其功能性十分强,其顶部的结构可以避免外部环境的干扰,能够挡风遮雨,还有着遮阳的作用,为师生提供了十分良好的交流和休憩的空间场所,另外,因为其整体结构没有外部围合,有机地与外界环境融合到了一起,给师生们舒适和亲切的自然感受。

    利用底层架空的方式来进行交往空间的建设,虽然在功能上有着很多优势,但是一定要注意和考虑到不同区域的不同地域特点和气候条件,不要千篇一律地重复作业,因为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这样的一种结构。例如新加坡的淡马锡理工学院,其教学楼的整体都利用了底层架空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大大减少了由于当地气候条件给师生带来的不适的感觉,由于底层架空更利用下层的空气流动,并且阻隔了地面常年的高温,并且在上层的建筑还遮挡了大部分的直射阳光,所以此片区域成为了师生十分喜爱的空间。但是设计师发现在重庆或是成都这样的地区,利用底层架空来设计交往空间就会出现诸多问题,因为那里的天气偏潮湿,一年四季都缺少阳光,冬季也是普遍较冷,底层架空的这种设计导致建筑上半部分用来遮阳的结构挡住了大部分的阳光,会使架空的交往空间区域十分寒冷和潮湿,并且那里的风常年都比较大,所以这样的设计会导致师生很难在交往空间做过多的停留和交谈,使其整体的利用率大大下降。另外,对于架空层也要有一定的要求,架空层如果太高会导致整个建筑物的骨架看起来过于单薄,整个交往空间看起来过于空旷,给人一种疏远的感觉,太低又会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并且阻碍阳光的照射,所以架空层的高度一般定在3-4.5米为宜。其次,架空层内的座椅和周围的环境要达到有机融合的效果,要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设计,给师生惬意和舒适的感受。

    (二)设计要点

    底层架空空间可以在其中添加细节的设计,尤其在休息的区域,例如引入植物、水体、座椅、便利店等设施。使人在空间内也能感受到室外所带来的感觉,将自然和室内的环境相结合,增加空间的亲切感和舒适度。当然还可以在其空间内设置便利店、甜品店、咖啡厅等给师生带来便利的服务设施以方便师生,在满足师生休息功能的同时还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改造中,每个教学楼底都是采用了底层架空的设计方法,架空的空间分别用富有中国底蕴的山水以及植物相连接起来,产生了植物山水这条明线,配合着材质和铺装,让整体空间的明暗层次交替穿插起来,在其中又建设了有着历史底蕴的小亭子和景观墙,整个建筑的氛围和校园的艺术氛围相辅相成,形成了十分惬意的画面。

    三、以交通為主的交往空间

    (一)连廊

    连廊通常设计在庭院或是两个教学楼之间,主要起着衔接的作用,也有着遮阳和避雨的作用。连廊最主要的作用是把几个建筑重要的分支通过连廊相互连接起来,结合座椅、展板、宣传栏、花坛等设施来丰富过往的空间,如果两个建筑或是多个之间的间距比较小,这种连廊又通过桥的方式出现,由于连廊整体以交通空间为主,所以通透性比较强,人流量很大,所以在排水方面要特别注意,以防雨雪天气雨雪过分堆积导致交通堵塞,影响交通。

    (二)走道空间

    走道是建筑内部的“交通网络”,将教学楼内的各个功能区都连接到了一起。走道在教学建筑中紧靠着教学空间,往往布置在教室、办公室或多功能教室的附近,该空间不仅能满足师生们交通疏散的功能,还能为师生提供一个自由便利的交往空间。

    “重教室、轻走道”是长久以来对教学建筑内部设计的准则,当时认为走道空间过宽属于浪费面积,因为当时普遍认为走道空间的功能性太弱,但是随着学生数目的不断增长,下课之后走廊过分堵塞成为当时面对很重要的问题,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情况,师生在下课后只好去操场或是室外进行活动。现如今,为了加强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应该在适当拓展走道空间的同时把走道空间的一些拐角处或是尽头处设置一些休息处或是适合交流和学习的地方,这样的空间更满足了师生的多方位需求,在靠近教学楼出口、共享空间或是走廊的尽头布置一些桌椅来供师生休息,即不影响正常的交通又有助于整个走道空间的采光。另外,现在教学建筑中单边走廊的设计形式更加广泛,因为这种形式更加自由和灵活,更加贴近教学建筑内部结构,所以其功能性广泛很少受空间的限制。走道空间和公共空间相比起来的特点是更加灵活和普及,也更加亲切,师生们在课间就可以接受室外阳光的沐浴和洗礼,观看周围的美景。在教学建筑中的通道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的楼梯,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供师生在课后通行主要的空间是水平延伸的走道空间,整体呈现出线性的流向,并且有着供师生进行课后休息、学术交流的功能,是教学建筑内部空间十分便捷和舒适的空间。

    内廊、外廊和连廊是走廊的另外几种形式。内廊由两侧教室围合而成,内廊的形式相對封闭,如今内廊的尺度都普遍扩大为了更好的满足师生的交往需求。例如川大基础楼栋,其内外连廊分布丰富,且十分通透,校园内的师生下课后的人流疏散十分便利,且在廊道的拐角处有着许多小角落提供着缓冲人流的作用,且能给师生休息和交流的空间,同时也让整个空间十分通透,大大减少了空间的压抑感。连廊位于建筑之间的连接处,置身其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连廊两侧的景色,漫步在这段空间中让人不觉得枯燥,更增添了空间功能的丰富性。图4的法国圣列伊大学,在流经教学楼庭院的米尼媚兹运河上,就设计了一段这样的连廊,由两侧的水体将其连接在一起,环境优雅,使得整个连廊成为了一个提供师生休息和交谈的交往空间。

    (三)楼梯

    楼梯在建筑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满足垂直交通的功能,楼梯由连续的梯段、平台以及围护的部件和扶手构成。教学建筑内部在学生下课的时候会在楼梯上挤满学生,人群缓慢地从教室出口走到外面往往会浪费量时间,而且人多的情况也会造成踩踏等问题。所以横向疏散的距离是楼梯设计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楼梯在之前的教学建筑设计中往往都是复制的模式,干篇一律,但是实际上,楼梯也可能成为交往的一个重要场所,而且在设计上不用费太多心思,只需在楼梯的拐角处多提供一些空间,就可以给师生们更多空间进行休憩或者交流。例如将楼梯的缓步台或是转角处加宽,也可以在楼梯附近的阳台处加上桌椅,配合着植物和简单的装饰,也可以让这个空间成为一个供师生交谈和休息的交流空间。楼梯的各个部分的设计尽量将自然的元素加入进去,可以运用木质的扶手,在保证其质量的同时又增添几分自然的气息。例如在同济大学图书馆改造工程中,设计师在新老楼之间用楼梯和桥连接,为了让学生在沿着楼梯走这段路上能看到这段空间的情景,楼梯采用了由下至上逐渐向上的线性抬升模式。这种设计方法解决了老建筑和新建筑的衔接问题,弱化了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在保护了老建筑的同时又解决了空间的紧迫感,体现了新老共生的理念。

    楼梯的设计十分重要,因为楼梯不仅能引导人的活动,还能够引导人休息、交流、驻足。所以楼梯的设计要考虑很多方面,要满足人们停留、交流、以及活动的需求,达到其多方面的功能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尺度和形状,楼梯的尺度和形状由师生的人流量来决定。空间围合除了要与建筑的整体体量相适应,还要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营造良好的物理环境性能。

    结论

    交往空间作为教学建筑内部空间重点的功能性区域之一,为师生的休息、交流等活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现代教育空间环境的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首先对教学建筑内部交往空间的概念进行解析,之后分别对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几个类型做了展开性的分析,对我国高校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这一核心区域先进性了简要的分析并列举了国内外相关的例子,并提出了所要解决的问题。交往空间承载着师生们众多的功能性要求,虽然受到了重视,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高校教学建筑要随着时代不断改进和完善,要将教学建筑内部空间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对于高校教学建筑的研究应该延续下去,满足其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0-103.

    [2](美)克莱尔·库拍·马库斯等.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上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2-55.

    [3](英)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上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4-35.

    [4]宋泽芳,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20.

    [5]叶彪.高校教学建筑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J]—以清华第六教学楼创作实践为例.建筑学报.2004(8):152-154.

    [6]廖彬,傅礼铭.持续与开放一一当代高校校园开放式规划的探索与研究[J].华中建筑大学.2004(1):82.

    [7]郑方.大空间建筑中技术的意义和方法[D].清华大学2014:13-14.

    [8]李文,朱若男.高校教学中心区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14,40(30):22-24.

    [9]黄彪,陈拓,陈伟.《交往与空间》概念性与话语性总结[J].中外建筑,2013(09):48-49.

    [10]孙磊磊.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研究东南大学[D].东南大学:2003:7-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