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立足过程,引领概念认知 |
范文 |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设置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构建适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关键词]千米;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78-02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0~21页,例1,“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中自然产生对千米这个单位的需要,知道千米是很长的长度单位,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使学生在体验、感悟知识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在深化认识的同时发展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能说一说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你能用手比画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呢?1分米呢?1米呢?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如果要测量南京到苏州的距离,可以选用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呢?为什么大家都选用千米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千米。你想学习千米的哪些知识呢? 生1:我想知道1千米有多长。 生2:我想知道学习千米有什么用。 【评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千米,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师生的交流中,学生产生了学习千米的兴趣,虽然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都是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初步感知 师:课前大家都收集了关于千米的资料,谁愿意跟大家分享?谁来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或听说过“千米”? 师(出示例题图片):说说图中见到的“千米”是什么意思。 生1:路标的180千米,表示火车行驶了180千米。 生2:高速公路上的“宁杭高速16km”,表示到宁杭高速还有16千米,km表示千米。 师:你知为什么千米可以用km来表示吗?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k就是英文字母kilo“千”的意思,meter是“米”的意思,kilometer就是千米,缩写为km。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得都很好。现在想一想,我们在什么时候用千米这个单位呢? 生3:在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时,由于它们都比较长,通常我们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千米又叫作公里。 2.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 活动一: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推算1千米有多长 师:你觉得1千米有多长?(学生猜想;略) 师(拿出米尺):这是我们认识米的时候见过的米尺,顾名思义,这把尺子的长度是1米,1000个这样的米尺相连,长度就是1000米。大家闭上眼睛想象1000把这样米尺连起来有多长。现在你对1千米有什么感觉?1千个1米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师:再来看大家刚才的推算对不对。(对于1千米=10000,保留學生的不同看法,留待在后面的交流学习中解决) 师:请小组讨论“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1千米=1000米,等号两边的数字相同但单位不相同,我们读的时候要读成1千米=1000米。我们还知道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有个同学说1千米=10000分米,你觉得对吗? 活动二:以100米为生长点,感受1千米 师(出示学校操场的照片):这是我们学校的跑道,正好是100米。课前老师带大家走了100米,并记录下了走 100米所需要的步数和时间。根据你走100米大约走的步数和需要用的时间,计算你走10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师:为什么每一个人走1千米的感受不一样呢? 【评析:分别借助了1米的直尺和100米的跑道让学生感受1千米,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再通过让学生想象1千米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1千米的感觉,使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表象,逐步掌握1千米的概念。】 活动三:借助工具感受1千米 师:对于1千米,我们除了可以用数一数步数和走的时间,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师: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比如说用百度地图来验证自己心里的1千米。(介绍方法;略) 师:能估计从你家出发走到哪里是1千米吗?请回家后用百度地图来验证自己的估计,明天课上交流。现在我们把100米和1千米放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 生4:100米好短。 【评析:现在是信息时代,很多学生都知道电子地图的强大功能,在枯燥的概念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手段,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验证从自己家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最后,将学校100米跑道和1千米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千米的认识。】 活动四:引导学生多方面感受1千米 师(出示一组高空图对比图:1米高空、10米高空、100米高空、1000米高空):请从不同的高度上感受1千米。 【评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眼、用手、用口、用脑等多重感官感受1千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际应用 1.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天安门城楼大约高35( );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大约长7( );京沪高速公路大约长1262( )。 2.(1)太原到青岛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 千米,估一估南京到济南、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各长多少千米。(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体会?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思考】 “认识千米”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较少有机会接触千米,千米也无法像较小的长度单位那样,能让学生在直尺上直接感知,所以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在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基础能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是这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面对教材中简约的概念形成过程,教师很难把握概念教学的“度”,许多教师只是将教材中的静态图片直接呈现给学生,根据图片一一提问,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虽然知道“1千米=1000米”这个等式,但对其深层次的意义并不了解,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学生对概念课的学习也逐渐缺乏积极性。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要关注概念本身,更要注重概念产生的背景、过程,抓住概念的本质。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突出过程性,不仅从静态的图片和文字上重新构建“1千米的长度”的认识过程,还通过操作、体验、感悟等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相互融合,从而在教学概念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在“经验”中感知概念 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上,但这里的经验,不单指学生通过活动得到的直接经验,也包括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中,或从教师、教材及其他媒体中获得的已有间接经验。课始,教师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通过问“如果要测量南京到苏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为什么大家都选用千米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千米的必要性: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用已有的长度单位已经不够了。紧接着又通过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千米。你想学习千米的哪些知識呢?”使得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形成对概念的初步感知。 二、在“活动”中建构概念 “千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在这一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设立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从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猜一猜1千米有多长;然后引用米尺知道“1千米=1000米”;接着以100米为生长点,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随后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利用网络的及时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估一估中认识1千米;最后,从空间高度让学生感受1千米。这些体验活动步步深入,帮助学生丰富了对千米的感知。 在本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在直观感受中孕育抽象,通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000把1米长的尺子连起来有多长”,并一次次追问学生“现在你对1千米有什么感受?”使得学生对“千米”的认识逐渐清晰而深刻,提升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在“延伸”中提升概念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让课内与课外的学习一体化,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本节课中,有借助工具感受1千米后,安排的课后活动“能估计从你家出发走到哪里是1千米吗?请回家后用百度地图来验证自己的估计”。这样,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通过估计、验证,能进一步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使学习从有限走向无限。同时,现代网络平台的运用,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的生成,学生感受到概念学习的趣味性,产生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责编 金 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