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针对学生程序性知识错误的教学改进策略 |
范文 | 奚丽丽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人们“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学生在书面作业或检测中的错误率比较高,教师要改善这一情况,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实行提前干预和纠错策略。 [关键词]程序性知识;错误干预;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70-02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程序性知识错误的比例在各类知识错误中占60%以上。学生在运用知识解题时,出错率较高,而且出错的人数多、纠错较难,则可以判定这类错误为程序性知识错误。因此,教师把握程序性知识错误根源,对于改进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针对典型易错题对学生进行提前干预,二是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一、提前防错的干预策略 学生在进行解题之前,教师要预设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并提前进行干预,将可能出现的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1.加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公式、性质、定律等,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也称之为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是什么”的知识,才能够运用“怎么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如,有这样一道算术题:4/9×2.8+7.2÷9/4。学生解题时出现了这样的典型错误:4/9×2.8+7.2÷9/4=4/9×9/4×(2.8+7.2)=1×10=10。 从这个错例中可以了解到,学生是知道这道题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来简算的,但由于没有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的陈述性知识,对乘法分配律的公式没有理解透彻,因此在简算时没有把7.2÷9/4转化为7.2×4/9。学生出错的原因看似是由马虎引起的,实际上却是没有掌握陈述性知识导致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陈述性知识的指导,让学生深刻理解陈述性知识,把握陈述性知识的本质特征。如让学生牢牢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公式:a[×]b+a[×]c=a[×](b+c)或a×c+b×c=(a+b)×c。学生一旦熟练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公式,就能够顺利将等式转化为4/9×(2.8+7.2),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加强思维操作程序的范例教学 程序性知识往往和操作相关联。在运用程序性知识解题时,学生需要遵循有关规则,如果学生对有关规则掌握不准或理解有误,那么在解题时就会出现错误,这种错误往往发生在计算法则、运算顺序、计算公式的运用上。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师要加强范例教学,按照课本提供的范例将思维操作程序一步一步呈现出来,然后根据这种程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运用程序性知识来展开“怎么做”的活动。在小学课本中有很多是关于“怎么做”的例题,教师在课堂中加强思维操作程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顺利进行有关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了“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这一内容之后,学生在计算习题时出现了错误:32+20×3=(32+20)×3=52×3=153。很显然,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就是因为违反了“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这个计算顺序。为什么会违反这一计算顺序呢?原因很简单,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计算顺序的意义,因而学生也就没有把握这一程序性知识。若教师能给学生做示范——先算乘除、再算加减,那么学生就能明确此类计算题的计算顺序,并按照这种计算顺序进行求解,自然就能很好地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了。 3.预设典型错例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钻研教材,结合教学经验和教材的重难点,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做出预设,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式。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求出平行四边形(如图1)的面积。 学生有两种错误的解法:(1)10.8×8;(2)10×8。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这说明学生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并没有关注到底和高的对应问题。这个错误给教师指出了教学方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必须要围绕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进行教学。例如,笔者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大胆设想:这个平行四边形(如图2)的面积怎么计算呢?说说你的方法。 学生有三种猜想:(1)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即6×4=24(平方米),(2)平行四边形面积=底边×邻边,即6×5=30(平方米),(3)平行四边形面积=邻边×高,即5×4=20(平方米)。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哪一个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最后真正理解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時必须要关注底和高”,也就是说“底×高”必须是底边乘垂直于底边上的高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笔者通过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预设,大大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正确率,有效实现了错误干预。 二、错误生成后的纠错策略 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当学生出现错误后,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错因,并采取有效的纠错策略,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促进学生构建程序性知识。 1.询问学生是否把握了“做什么”的问题目标 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受限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导致问题理解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从“做什么”的问题入手展开纠错。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学校对教师喜欢看的电视节目进行了统计(如图3),喜欢看《新闻联播》的教师人数比喜欢看《焦点访谈》的人数多几分之几?学生给出了这样的错误答案:28%-15%=13%。学生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呢?很显然,学生没有弄明白题目的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要问问学生“‘喜欢看《新闻联播》的教师人数比喜欢看《焦点访谈》的人数多几分之几表示什么意思”“求什么人数占什么人数的几分之几”,如此才能让学生抓住问题的重点,纠正学生偏离“做什么”的程序目标,从而让学生对问题做出正确的理解。 2.询问学生是否读透了“怎么做”的信息 在运用程序性知识时,有了目标之后,就需要围绕目标来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而执行“怎么做”的活动。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学校里有一个正方形花坛,四周围了一圈篱笆,篱笆的总长是28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28×28=784(平方米)。学生的错误在于提取信息时把篱笆总长当成花坛的边长,因此造成解题错误。在进行纠错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你理解题目中的信息了吗?你还能够从中知道更多信息吗?是什么信息?”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自然地找到错误所在,并快速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出现程序性知识错误多,这是教师不应忽视的问题。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一类错误,梳理关于程序性知识的错因,在课堂中预设错因、善用错例、改进教学策略,如此才能有效干预和纠正学生出现的程序性知识错误。但纠错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笔者相信,假以时日一定能够提升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运用能力。 (责编 黄 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