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引入对比,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范文 蔡红
[摘 要]对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认知事物和逻辑推理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对比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辨析知识的异同点,掌握知识的本质,深化所学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比;数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73-02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对比是人类最珍贵的宝藏。”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对比思想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知识点,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掌握知识的本质,灵动思维,最终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入对比策略,为学生的认知提供参考依据,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促进知识的自然生长,让学生拥有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维,为数学课堂注入活力。
一、运用对比,实现有效构建
数学知识点众多,面对庞杂的数学知识体系,学生难免感到困惑,因而无法很好地构建知识体系。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对比策略,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帮助学生吸纳、理解和掌握知识,高效地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比的知识时,教师没有直接讲解关于比的知识,而是先让学生完成一道题目:a︰b=( )÷( )=[(? ? ?)(? ? ?)](b≠0)。这道题虽然简单,但是却连通了比、分数和除法的知识。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观察算式,比的前项、比号和比的后项,与除法和分数有着怎样的联系?”學生经过观察、探索、交流,制作了下列表格:
教师又问:“在学习除法运算、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都强调除数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那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学生根据表格中除数、分母、后项之间的联系,推断出“比的后项不能是0”的结论。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入简单的填空题,让学生在观察、对比、概括、总结中连通各知识点,将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价值。
二、运用对比,掌握知识本质
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还不高,难以适应数学学习的要求,容易被相似的知识点所迷惑,出现解题错误的情况。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冲突引入对比,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索,直击知识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简便算法”时,教师让学生计算两道题:(1)4.8×1.2+5.2×1.2;(2)8÷0.8+8÷0.2。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法则计算这两道题,将第二个算式算成8÷0.8+8÷0.2=8÷(0.8+0.2)=8,导致计算错误。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们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不到位,才会将“8÷0.8+8÷0.2”算错。此时,如果教师直接指出错误,学生定会难以理解错因。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解题的过程,并提问:“为什么4.8×1.2+5.2×1.2=(4.8+5.2)×1.2=12是正确的,而8÷0.8+8÷0.2=8÷(0.8+0.2)=8是错误的呢?”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到“乘法才有分配律,而除法没有”,因此除法算式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
上述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没有采取直接告知、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对比两道计算题的解题过程,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特征。
三、运用对比,进行规律探索
探索规律是教材中的重难点。很多学生时常无法理清具有规律性的知识,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体验题目的意义,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找出题目中蕴含的规律,让学生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例如,在教学“奇数”时,为了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观察下列算式的特点并填空,然后说一说你的发现,并写出接下去的算式。
1=1×1
1+3=4=2×2
1+3+5=9=3×(? ?)
1+3+5+7=(? ?)=(? ?)×(? ?)
……
学生要写出接下去的算式,必定要先比较已有的几个算式的特征,找出规律后再写。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后发现,每个算式中第一个等式左边的数都是奇数,而且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2;后一个算式第一个等式左边的数量比前一个算式的多一个。通过这些规律,学生很快就写出了接下去的一个算式“1+3+5+7+9=25=5×5”。如果此时教师直接让学生概括这些算式的规律,学生会觉得有难度,因为他们的思路还不够清晰,总结规律也很吃力。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往下写几个算式,然后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观察算式的特点。学生通过再次实践、对比、猜想后,终于得出了这些算式的规律:从1开始,连续n个奇数的和等于n的平方。
上述案例中,教师由简单的算式入手,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比中直击问题的本质,探寻规律。寻找规律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也赋予了数学课堂更深层次的意义。
四、运用对比,提升辨析能力
题组是将内容相关、形式相似、解答方法基本相同的题放在一起,形成一组题,题目之间一般具有递进、并列或逆反的关系。这种题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对比性、迁移性和层次性,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走出“题海战术”的困扰,又能帮助学生快速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有质、有度、有效。
百分数应用题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经常混淆“比较量”和“被比较量”。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两者的差异,但效果不佳。为了强化学生的认知,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对比性题组。
(1)六(1)班学生参加古筝兴趣小组的有25人,参加葫芦丝兴趣小组的有20人,参加古筝兴趣小组的人数比参加葫芦丝兴趣小组的人数多百分之几?
(2)六(1)班学生参加古筝兴趣小组的有25人,参加葫芦丝兴趣小组的有20人,参加葫芦丝兴趣小组的人数比参加古筝兴趣小组的人数少百分之几?
对比性题组出示后,教师让学生对比已知信息和数量关系,探寻有效的解题思路。第(1)题中“参加古筝兴趣小组的人数比参加葫芦丝兴趣小组的人数多百分之几”表明将“参加葫芦丝兴趣小组的人数”作为“被比较量,”也就是单位“1”,学生列出的算式是(25-20)÷20。而第(2)题中“参加葫芦丝兴趣小组的人数比参加古筝兴趣小组的人数少百分之几”表明将“参加古筝兴趣小组的人数”作为“被比较量”,也就是单位“1”,学生列出的算式是(25-20)÷25。教师让学生对比这两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解决百分数的应用题时,只有准确判断单位“1”,才能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得到准确的结论。
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学习中的易错点,设计对比性题组,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两道题目的异同点,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扩展认知结构,并将这个题组的解题方法延伸为解决这一类题,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取得“1+1>2” 的教学效果。
总之,对比是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完善知识体系的有效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对比思想,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异同点,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
(责编 黄 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