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一年级数学教材改版后的一点困惑 |
范文 | 李小玉 [摘 要]教材的改版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原则。考虑到教学的延续性和过渡性,一次改版一般不应作大篇幅的调整和撤换,只需要进行局部的增删或修订,甚至具体到个别字、词或习题的提问方法。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微调,只要稍有不慎,也都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影响。 [关键词]改版;混乱;习题;难度大;超纲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067-01 在新教材正式发行之前,笔者了解到,此次修订的新教材相比旧教材在内容上变简单了,难度也降低了,比如在“认识钟表”章节,就删去了对“几时半”的认识,只要求识读“整点数”;在“认识图形”章节,删掉了“认识平面图形”,只对“立体图形”作一些要求……当时,笔者喜出望外,以为简约版的新教材会给教学带来福音,但真正使用过程却倍感抓狂。 一、编排顺序混乱,忽略了学生基础 在一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新教材就编排了“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认识。旧教材将这一内容设置在下册,现在为何调整到上册,且成为入门课? 笔者以为,这样调整的原因是因为编者认为学生在认识数字和进行加减法运算时,有时也需要借助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来描述计算顺序,“前后、左右”也成为学生表述数字的位置关系、传递问题信息时常用的语言工具。但是将这部分内容提前安排,也存在一些弊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受启蒙教育,他们虽然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经验,但是在结合书本知识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在教室里,学生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前后、左右是哪位同学,即使有时能够辨识方位,却叫不出同学的姓名,因为新入学的同学彼此之间还不熟悉。做作业时更是一塌糊涂,为什么呢?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还不会写“上、下、前、后、左、右”这六个字。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书面作业,数学教师不得不承担起语文教师的职责,开始一笔一画教学生写汉字,从而因学生写字速度慢,导致数学教师分内的工作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进度一拖再拖。笔者一度想把这部分任务留到放学后让家长协助完成,如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口头答题,家长如实做好笔录。但反复思量,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这样会招致部分家长的反感,认为教师在推卸责任。万般无奈之下,笔者只得将这部分教学计划暂时押后到临近期中考试才讲,因为那时学生才把这六个字学全。 二、习题设计难度大,超出学生能力范围 这样的问题困扰了笔者好久,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更遑论写词造句,让他们写吧,实在是强人所难;空着不填,又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学校明文规定,必须全批全改。左右为难之际,笔者终于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变填空题为选择题。笔者将所有答案写出来,编上序号,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序号填在横线上,答题时学生不仅不用组织语言,只需阅读理解,选出与自己意见相符的选项即可,还避免了不会写字的尴尬,同时又节约了时间。可一旦离开了教师的参与和帮扶,学生就会束手无策。这样一来,教师的参与度和控制力太强,学生的学习就会很被动,独立思考空间也小了。 三、内容超纲,学生无法正确理解 众所周知,解决问题时经常要“过滤”多余信息,这种技能学生起码要到三年级才能熟练运用,可是新教材的多余信息却“早产”了。 例如,一共折了14只船,小天折了6只,其中8只是黄色的,问小林折了多少只?虽然编者的用意是让学生辨识筛選与问题相关的数量信息,简单重组后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判断力和决策力,但一年级的学生才刚刚学习解决问题,在处理问题信息方面还很不成熟,也没有形成完善的逻辑思路和严密的知识网络,处理问题基本连估带猜,遇到干扰信息时,就会思维紊乱、迷失方向。这个阶段就掺杂上一些无关紧要的数据,拔高难度,未免对孩子的智力水平盲目乐观,把孩子都当成了神童。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吐槽:“这部分内容太烧脑,比我们小时候学的难多了,要做全绝非易事。”笔者也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着解决问题初期,理应先学会熟练应用加减法,再考虑解决一些含有“多余信息”“留白信息”的问题。 改编教材不应闭门造车、空想,也不宜用力过猛、盲目冒进,而应该深入教学一线,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和教师教学可行性,再综合考虑教材的过渡性和完整度,才不会让改编“逆流”而上,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不便。 (责编 李琪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