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比中发现,甄别中收获 |
范文 | 郁美 [摘 要] 没有对比就没有发展,对比是一面镜子,在对比中才能培养学生有一双慧眼,有一种识金能力. [关键词] 对比;便捷;根源;慧眼 没有对比就没有发展. 对比是一面镜子,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别人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更好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对比”这把利剑,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找到更便捷的路径,找到错误的根源. 现呈现笔者的两个教学示例,以期抛砖引玉. 对比中寻找解题便捷路径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数学课堂中的确如此,对一个问题的处理,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不同的思维角度决定了用时的多与少,问题的繁与简. 问题的解决方法犹如通往“罗马”的一条条大路,但在这些大路中,我最希望找到最近的一条,用数学上的一个定理来形容,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面对学生不同的思维,哪种思路更符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呢?这对于学生来说,根本无法感知.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解题的便捷路径呢?有效的方式是“对比呈现”. 通过对比,能让学生找到自己思维中所走的弯路,同时纠正自己的思维方式,让思维向更便捷的方向发展. 正是在“比”中才能发现数学存在的简洁“美”. 案例1?摇 “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教学片断 师:解方程组x+3y=11①,2x-y=1② 时,我们可以消去哪个未知数?怎么消?请自主探究不同的消元方法,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尝试消元、交流,笔者将4种典型的消元过程投影如下: 师:同学们,请认真观察上述4种消元的方法,并思考——这些方法都可行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学生观察、交流,2分钟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师:这些方法都可行吗?请4位同学分别说说. 生1:在解法1中,将方程①简单移项,就得到了x=11-3y,再将它代入方程②,x就被消掉了. 生2:根据方程①,也可以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y. 在解法2中,将①变形为y=,代入②后消去了y. 生3:我发现方程②中y的系数为 -1,和解法1一样,只要简单应用等式性质就可以变形得到y=2x-1,代入①即可消去y. 生4:我想试一下用方程②变形代入①来消去x,应用等式性质,方程②可变形为x=,代入①后得到了关于y的方程+3y=11. 师: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抓住一个方程进行变形,将变形的结果代入另一个方程,就可以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当然,从变形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有些方法还是比较烦琐的,那么,在这些方法中,哪种变形比较简单呢? 生5:解法1和解法3比较简单,只需要借助等式性质简单变形即可. 师:对比这4种消元方法的变形过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6:只要正确应用等式性质,对所给方程进行合理变形,就一定可以将“二元”变为“一元”. 生7:这里的4种消元方法有的简单,有的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解方程组之前,必须认真观察所给的方程组,合理选择消元方法. 生8:我觉得,要尽可能消去系数为1或-1的未知数,因为这样变形比较容易. 师:你们真棒. 今后,我们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应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消元”方法,设计出简单的求解路径,让我们的解题之路快速、便捷! 评析?摇 追求便捷的解法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课中,学生经历了多次便捷路径的探寻,“消元”“回代”“检验”等诸多环节都涉及“繁与简”的辨别.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对比辨析,为学生获得简单的“消元”方法铺平了道路,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的消元过程和消元“成果”,4种“消元”思路的可行性得到了一致认同,这无疑强化了学生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信心. 而“消元”方法的“繁简”在对比过程中,也很快被学生发现.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及时梳理出简单的“消元”方法,并形成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便捷路径. 这样的对比教学,无疑是成功的. ■ 对比中寻找错误的根源 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紧迫,对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有时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并没有把握知识的真正实质,而是被一些形式相近的数学神秘面纱所迷惑. 怎样在形同质异的数学问题面前不迷失方向呢?这就需要我们把形近的问题同时摆放出来进行对比,以鉴真伪. 要让学生学会在“赝品”的数学问题面前有思路、有方法,不被其形式所迷惑. 案例2?摇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以下习题让学生试做,并收集学生的解法: 笔者将课堂中出现的两种解法投影如下: 面对以上两种不同的结果,笔者让学生开展了激烈的争论. 生1:我用了解法1,这是“分配律”. 师:用这种方法的请举手. (一下子有20多位同学举手) 生2:我用了解法2,这是按照运算顺序做的,应该没有问题. 师:难道这道题有两个答案?到底谁的解法有问题呢? 生3:除法没有分配律,分配律只适用于乘法. 生4:我认为除法有分配律,请看例子 生5:我发现了问题,你举的这个例子,后面是一个数,而前面那道题是一个式子. 我认为后面是一个数的时候可以用类似乘法分配律的方式进行计算,若是一个式子的话,就不行了. 也就是说,对于除法来说,(b+c)÷a=b÷a+c÷a,但a÷(b+c)≠a÷b+a÷c. 这时,利用分配律计算的错误根源,而且在发现错误的旅程中给大家找到了的简便算法. 评析?摇 学生对运算律中的“陷阱”一无所知,当时设计本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找到“陷阱”,想不到在找到“陷阱”的同时,还引出了巧妙算法. 相信这样的收获,比只顾做题强上百倍. 比中见真奇,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比一比,比出了便捷的解题路径,比出了真假!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双慧眼,在学习的旅途中不会迷失方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