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军民融合的远海防卫装备保障模式探索 |
范文 | 郭峰 摘要:远海防卫作战将是我军未来联合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装备保障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本文在分析装备保障模式现状及需求的基础上,介绍了美俄军民融合发展经验,对远海防卫装备保障模式及力量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 Abstract: Offshore defense operations will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military's future joint operations in China,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laced on the equipment support model, so it must follow the road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nd needs of the equipment support model,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he US-Russian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and conduct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defense model and the use of forces in offshore defense. 关键词:军民融合;远海防卫;保障模式 Key words: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offshore defense;support model 中图分类号:E929?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04-0026-02 0? 引言 我国军事战略由“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转移后,远海防卫作战将是我军未来联合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远海防卫作战执行任务时,装备保障空間范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加上海上环境恶劣,突发情况多,使得装备故障随机性增强,对装备保障模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来看,军队自身的保障力量有限,面对远海防卫装备保障的快速、精确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针对我军远海防卫装备保障的现状,借鉴外军装备保障的经验,引进民间保障力量,走军民融合保障发展道路[1]。当前我国关于军民融合的论述不少,军民融合保障在装备保障机制[2]、装备技术保障[3]、装备维修保障[4]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在远海防卫装备保障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远海防卫装备保障力量的选择与应用要在国家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找路子,想方子,迈步子;多方共计,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不仅要找准“融合点”,更要把握“融合度”。 1? 装备保障模式现状及需求分析 目前,航母编队出海执行训练任务主要依靠自我保障和伴随保障的模式,通常由现役装备保障力量与地方支援保障力量联合构成远海防卫作战装备保障力量,初步形成了军民融合式的远海防卫装备保障模式。航母编队出海前,岸基装备保障部门根据计划备好随舰装备备件,交由地方物流公司负责装备备件的运输。在近海执行任务时,由现役装备保障力量与地方支援装备保障力量,基本能够满足编队装备保障需求,若有装备备件缺件时或损坏无法修复时,一般采用海上伴随保障的方式,有时也用军用运输机紧急运输。但是,当航母编队到北印度洋、西北太平洋执行任务时,任务更多,作战样式更加多样,持续时间更长,空间范围更广,加上海域“三高”(高温、高盐、高湿)的恶劣环境,装备备件出现腐蚀的几率增加,可靠性降低、故障率加大,使得装备备件的需求更多、保障随机性更强。此时,仅靠现有自我保障和伴随保障远不能满足远海作战装备备件供应保障和维修保障的要求。在军民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必须挖掘多种保障力量,探索多种保障模式。 2? 经验借鉴 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一直重视军事与民用的融合,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也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美国非常重视军民融合的研究,如基于性能保障、一体化保障等都是军民融合保障的体现。充分利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建立起来了一套完整的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其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包括:制定军民融合相应的法规政策体系、构建军民融合保障模型、实行军民两用技术标准的融合、定价灵活等做法,有效满足了军方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采取优中选优,按最优原则挑选军队、地方企业或军地合作的装备供应方,确保融合的实效;同时兼顾效益性原则、讲究费效比,军民在降低费用的前提下实现较高的战略完好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实现双赢。俄罗斯的国防工业也是从“扬军抑民、军工优先”的体制下转到了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强调在首先满足国防需求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军民结合,建立军民融合的工业体系,重视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应用,军民融合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美俄军民融合的作法为我国远海防卫装备保障的军民融合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更重要的是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融合方式。 3? 基于军民融合的远海防卫装备保障模式分析 恩格斯曾经指出:“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就造成一个新的力量”。国防大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罗永光也曾指出:“融合才能强盛,一体方可制胜。”当前,要利用“民参军”的契机,优势互补,探寻可行的远海防卫装备保障模式。 3.1 国内保障模式及力量运用 远海防卫装备保障的主体和需求方是军队,国内军方保障力量包括国内综合保障基地保障力量、南海岛礁前出保障力量、远程支援保障力量等。第一,挖掘国内民间保障力量。如地方仓储公司、地方物流公司、地方装备生产厂家、地方装备修理厂家等等,发挥民用力量在远海防卫装备的生产、仓储、修理、运输等方面的作用,提高装备筹措、供应能力,岸基应急机动抢修能力、海上机动抢修能力,远程技术支援能力和运输能力。第二,建立装备保障动员体系和征用补偿方案。对军民通用的装备保障装备、设备、物资的名称、类型、性能、存放地等信息进行详细登记。在平时训练所需时可购买所需服务,在战时状态可进行征用,满足远海防卫装备保障需求。第三,在军方与地方的联合保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军民合作交流过程中的沟通协调作用,促进军民军方需求与民间供方的及时、有效对接,增强远海防卫作战时的装备保障能力。 3.2 伴随保障模式与前出保障及力量运用 伴随保障通常以海军建制保障舰船为主,由具有综合保障功能的快速战斗支援舰或综合补给舰及其舰载直升机等组成。首先要引入民间力量,发展数量规模适度、具有较高航速和综合保障能力的快速战斗支援编队,以满足远海防卫作战伴随保障需要。其次加强环境条件建设,加强地方裝备研制生产厂家技术保障人员、保障资源上舰保障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满足伴随保障需要。第三,战时可通过战争动员方式,让将民间力量参与到伴随保障,采用集装箱船、散货船、滚装船等民用船只装运各种远海防卫装备备件、维修设施设备等。 前出保障力量建设即前出配置在适当的海区,采取应召和定点的保障方式,为编队实施集供、修等保障于一体的综合保障。由于伴随保障力量十分强调海上机动伴随,难以具备全面综合而持久的保障能力。因此,还必须组织一定的前出保障力量,为伴随保障力量实施再补给。 3.3 海外基地保障模式及力量运用 吉布提、瓜达尔港等区域综合保障基地是面向北印度洋方向远海防卫装备的保障力量,具有战术层次物资的采购、仓储和配送等多种能力并能提供勤务保障。目前海外基地可用的只有吉布提,基地数量不足,仅针对平时护航所需储备少量器材,维修力量薄弱,运输工具欠缺,对远海防卫装备保障的能力不足。因此,还要做到:第一,要建立多个具有区域综合保障能力的海外基地(如吉布提、瓜达尔港等),并赋予其战役方向上的保障任务,同时建设具有一定机动性和敏捷性的军民融合的投送力量。第二、海外基地建立合理的装备备件储备,做好科学预测,合理控制库存结构,满足远海防卫装备备件的供应保障需要。建议根据器材的供货周期、修理能力等因素,结合装备备件的消耗量,制定基地装备备件储备标准(包括备件的项目和数量)。第三,利用民间力量,可通过国内民航、跨国海运公司和海军补给舰、国外区域供应商等进行军地联合保障,为海外基地供给装备。 3.4 海外国内力量保障模式及力量运用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走出去”的大型国有企业越来越多,如中国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由于其在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控股公司、代表处,设有集装箱、货运、油运、客运、特种运输五大船队,并且有码头经营、综合物流、环球空运等业务,在远海防卫作战训练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运输支持和保障作用。相比而言,军方在海外的物流保障力量较滞后,在分布范围、规模力量、人员配备、业务范围、流程制度等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经验和能力都远不及它们。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将海外国内力量的作用,将其的“供”与远海防卫装备保障的“求”链接起来。第一、在既定作战范围内对接国内力量在海外的设点,同时寻求军与民的融合点,如船舶修理、装备备件储存、运输等、充分发挥海外国内力量的优势,为我所用。第二,探索与海外国内力量的合作模式。在平时训练时采取商业化合作,促使国内海外力量在军用所需区域设点保障,军方可进行租用或收购国外港口设施、仓库等;在战时征用设施、人员、物资等。 3.5 海外国际力量保障模式及力量运用 随着全球一体化,可以探索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利用海外地方力量支援海外装备保障也是可选路径之一。在一定条件下、在某些时机,可以利用国外当地力量(包括外国的本地人员和资源)协助海军实施装备保障。第一,与海外重要港口附近的海外当地企业合作。如东南亚、北印度洋周边、地中海等地区,寻求当地的企业进行合作,当我国海军舰艇装备出现临时性装备保障需求,伴随保障力量也无法及时满足时,可以探索合作补偿机制,征召这些海外地方力量支援海军舰艇的海外临装备保障行动。第二,可通过外交部沟通,与海外友好国家建立合作,由国外政府及民间企业提供装备保障,实现资源的互补互用。海军舰艇长期在外行动或驻扎时,可以选择外国具有一定保障能力的企业,配合伴随保障力量,共同完成远海防卫装备保障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N]. 新华社,2015-11-26. [2]谢汶殊,贾丽,唐雷,周桃.装备军民融合式保障机制的探讨与实践[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6(6):45-50. [3]肖迪,谭文哲,范异君,刘鹏.海军军民融合式装备技术保障建设方法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5(8):15-17. [4]李环林.军民融合维修保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108-1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