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选择恰当工具操作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
范文 | 张晓艳 摘 要:“做数学”是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地选取操作工具,直接关系到操作的效果和学习的效果。本文从选择工具要利于激发小学生思维、要有适当的思维容量、要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层次、要关注小学生的思维角度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选择工具;操作;思维发展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所处阶段性特点,思维的发展还需要借助于具体实物的操作,从而使他们的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大量让学生借助实物或物化工具的操作,来引导小学生完成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内化,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位数学教师会首先想到这样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操作工具,特别是选择什么样的学具让学生操作才更有效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选择工具,要利于激发小学生思维 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促进小学生思维的活动。操作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激活学生相应的思维,并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思维延伸,即由外在的活动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不同的学具操作,将会促进不同的思维,也就是说不同学具操作所承载着的是不同思维活动。 例如,一年级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时,我们一般让小学生选用“小棒”来操作:先是一根一根数小棒,数到10根时,引导小朋友将10根捆起来,启发:“这一捆是多少根?今后我们数满10根就捆成一捆,这样的一捆也就是一个‘十。”“我们可以一捆一捆地数,一捆、二捆……几捆,就是几个‘十。”“我们可以一个‘十一个‘十地数,一个‘十、二个‘十……” 一个一个地数和十个十个地数,很显然这里的“一”和“十”是十进制关系,学生能够感悟到:当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到10时,让学生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让学生一个十一个十地数(即一捆一捆地数),数10个“十”,再捆成一大捆,告诉学生10个“十”是一个“百”……但是,小棒操作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引导学生学习进位、数位间进位关系时,它就不方便了,并影响学生建立数位、进位数等的建构,这时用小棒操作就会影响小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如果改成使用计数器操作,就会有利于学生从外部操作向内部转化了。因为,计数器上每位最多有10个珠子,而且计数上有明显的数位顺序,容易让学生建立某一位满10向前一位进一的规则。这样比用小棒的一根(一)、一捆(十)、一大捆(百)的操作更容易让小学生内化(思维),并为学生今后学习竖式计算,特别为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好铺垫。 二、选择工具,要有适当的思维容量 不同学具操作,包含的思维容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操作工具越具体,思维容量越小;操作工具越抽象,思维容量越大。就具体操作工具来说,越简单的工具操作思维容量越少,越复杂的工具操作思维容量越多。当然,学生学具操作的思维容量过大或过小都不好,思维容量要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恰当表达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就是最佳的。 例如,一年级小朋友要认识“1”,我们提供让他们数:一个小朋友、一个苹果、一支铅笔、一只小鸟……这些实物学生经常接触,在学生眼里很简单,这样学生很容易由具体形象的一个人、一个物中,形成孩子们的自己能够理解的“1”,从而实现思维提升,而我们不去提供让学生观察一块庄稼地、一幢大廈、一片森林……这些对于小学一年级孩子来说太复杂,一块庄稼地里可能不止一种植物,即使是一种植物,也不可能是一棵植物……这样我们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建立他们头脑中“1”的概念了。 再如,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时,如果只提供一个具体的平行四边形田块,让学生借此去想办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由于田块的平整度、各边不是直的、田块太大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思考,特别是真实的田块难以进行割、移、拼等操作,影响学生外部活动。而如果将田块缩小成一张平行四边形硬纸片,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因为硬纸片比田块对于小学生思维容量要大得多,小学生能够对硬纸片进行多种操作手段,而对田块企图操作就无可奈何了。 三、选择工具,要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层次 简单的操作,只能促进学生简单的思维发展。小学生的年龄不同,他们的思维水平也会不同,选择的操作工具就应当不同。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水平低,学习的数学知识也简单。所以,我们教师一般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学具操作,来促进简单的思维发展。到中、高年级,学生年龄大了,学习的数学知识难了,复杂了,我们教师就会选择一些复杂的,思维容量大的工具引导学生操作,来支撑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 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学习加减法计算,我们经常提供实物让学生操作,像小棒、圆片、图片等。例如,教学1+2=?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左手拿1朵红花、右手拿2朵红花,然后将两只手里的红花合在一起再数,一共是3朵红花;再引导学生抽象出1朵红花加上2朵红花等于3朵红花,即1+2=3。到中、高年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表演、画线段图、列表等来操作。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可以让两个学生走到教室前面演示,分别从黑板两端相向而行,直至相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同时”“相向而行”“相遇”“速度和”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路程。到了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操作加想象理解数学模型。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复杂的操作:将一个圆均分成4、8、16、32……等份,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并逐渐向长方形靠近、逼近,接着我们还会引导学生在大脑中想象,当无限分下去、拼下去,拼成的图形会逐渐变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四、选择工具,要关注小学生的思维角度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人的认知水平,问题的本身和问题的情境等因素的约束,还要受到人的身边所具有的工具、资源的决定。我们认为问题和问题的情境一般是固定的,而我们所具有的工具和资源的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特别对小学生来说,我们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工具、条件、资源等,往往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角度。 例如,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我们提供给学生,第一组是一个土豆,第二组是一块橡皮泥。学生能够想到的方法大不相同。 第一小组学生只能想到用土豆排水的体积来间接测量土豆的体积,这个方法在科学课中已经学过。而第二小组,首先想到将不规则的橡皮泥变成规则的形体(长方体),直接度量出长、宽、高算出橡皮泥的体积,他们同时也想到用橡皮泥排水来测量它的体积。 两个小组思维表现的不同,很容易理解,土豆不容易得到等体积变形,学生的生活中也未见过这种物体的等体积变形,而橡皮泥就不同了,学生经常将一块橡皮泥搓、捏成不同的形状和形体。因此,我们教师在提供给操作工具时,必须关注可能会给学生带去怎样的思维角度。 总之,小学生的思维活动,首先表现在外部的操作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必要过程。除了要重视学生的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外,还要特别重视学生操作工具的选择,操作工具是学生思维的承载物。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