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范文 任荔
摘? 要: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课程,作为一门探究性学科,小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让其初步具备逻辑能力、分析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在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还要加强思维培养,结合实际采取不同方式引导,以此激发学生,让其充分融入。文章将结合实例具体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批判性思维;策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小学阶段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还能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突破性提升。基于这一目标,就要打破传统,创新引导,借助问题情境展开引导,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空间,让其在面对问题时能坚持自身观点,保持独立思维,以此提高解题效率,实现素养提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批判思维
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调动其思维,让其在良好平台积极探究。当前,问题情境的运用已经十分广泛,将其与批判思维的培养结合不仅能优化学习氛围,还能推动教学,以此落实目标,促使课堂达到预期效果 [1]。
1. 巧用引导情境,调动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善于结合教材设计教学,在传统讲解的基础上增加情境,以此展开引导,在互动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让其在不断深入中提升能力,发展素养。在教学“真分数与假分数”一课时,就可创新设计,先在黑板上写出真分数、假分数各三个,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分别说出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在这一环节,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在小组交流,最后邀请小组代表汇报,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了表达、交流的机会,数学课堂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传递,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舞台。讨论过后,学生对这一问题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这时就可进一步启发:“同学们,结合已有知识,不难发现无论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其分子、分母之前都存在一定关系,或者有所联系,这一点你们发现了吗?”借助这一问题情境,学生二次深入展开探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还借助思考活动验证了结论,以此促进批判思维的形成。
2. 巧用实验情境,发散思维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做”,而数学实验是“做数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在课堂上要尝试借助实验性情境引导学生,让其在实践操作中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其能力提升。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就可避开单一讲解,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演示数学实验过程,以此深化理解。在实验的过程中,为了强化效果,并减少误差,笔者在演示时会用水,学生操作使用黄沙。操作到一半时,突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无论怎么倒都无法填满圆锥容器,或者总有黄沙溢出?”对此,就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水和黄沙”两种不同实验材料的区别,并从中找出答案。这样一来,便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其在问题中主动思考,并适时启发,突出要点,以此鼓励分析,加深知识印象。在这一过程中,就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潜能,让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借助操作验证理论,以此获得独特认知,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问题情境有很多种,其中引导性问题情境与实验性问题情境实用性很强,不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还能活跃课堂,让学生在良好氛围中积极探究,以此提高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就能激发学生数学探究兴趣,日趋完善思维发展。
二、鼓励自主质疑,培养批判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在调动其思维的同时给其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间,以此促进思维发展,落实教学目标 [2]。
1. 鼓励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会质疑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将其运用到课堂上,就能充分调动学生,长此以往,就能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就可先引入操作,让学生将一张纸对折之后撕开,出现两张相同大小的纸片,其中一张纸就是原来那张纸的。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如果我不按照你的要求不对折直接撕开能得到两张大小一样的纸吗?”对此,不用正面回答,马上让学生知晓,可以鼓励其自主操作,在实践中得出结论。经过多次验证,学生发现只有“沿着纸张的中心点横向或纵向对折才能得出两张大小一样的纸”,在这一过程中,就能深化其对“平均”意义的理解,以此落实教学目标,让课堂达到预期效果。
2. 引导质疑
小学生接触数学不久,认知水平、学习能力都有限,如果一味让其自主质疑是不现实的。对此,就要加强引导,让其在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逐渐养成勤思的好习惯,并逐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促进思维发散。在讲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内容时,就可结合文本创设情境引导:2米比1米长1米,这个问题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即2米比1米长100%。对此,就有学生产生疑惑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表示为1米比2米短100%?”对此,如果直接讲解,学生难以明白,并且会弱化其学习興趣。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就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降价问题引导,鼓励学生类比、猜想,之后在对比中发现问题中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以此明白说法上的区别。
3. 敢于质疑
基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其在不断思考、突破中获得发展,以此促进思维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民主、和谐氛围的营造,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让其能积极探究,主动交流,以此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教学“圆柱与球的认识”内容时,就可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随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再班级交流。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圆柱体上下两个圆形的大小相等”,就可进一步启发:“当一个立体图形上下两个圆面大小一样时,那么它就是一个圆柱体?”对此,学生纷纷表示怀疑,这时不要急于交流,应提供一定的辩证空间,让学生二次思考,随后展开交流。由此,学生便能充分说明,并结合实例佐证,像“腰鼓”就是一个反例,以此推翻教师的说法,从而对这一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开展探究活动,提升批判思维
数学不仅是一门思维性学科,更是一门探究性学科,需要学生实践操作,在动手过程中发现奇怪或有趣的现象,以此形成独特想法,强化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意识到这一点,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实践、探究的空间,让其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3]。
在教学“多边形面积”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鉴于学生对这一平面图形有了一定了解,并且积累了少许活动经验,就可提问引导:“在求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数量关系?”以此引导学生,让其从最基本的思路出发,尝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联系学过的长方形面积,尝试与平行四边形构建关系。随后,可开展小组探究活动,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要经常巡视,融入学生之中,增加指导、启发的次数,让其在交流中意识到: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平移、剪贴后转化成熟悉的长方形,之后借助对应关系求取数量,以此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就能将不熟悉的内容转化为熟悉的内容,大大地减小问题的难度,使得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长——底”“宽——高”的对应关系,以此推导出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会提出不一样的看法:“可将这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最后通过计算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见,只要善于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他们就会给出大大的惊喜,并有效地落实培养目标。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训练,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可探究的问题展开引导,以此促进思维發散。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在不断深入过程中把握要点,以此促进思维发展,最终落实目标。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注重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尤其是批判思维,在这一过程中要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此促进全面发展。长此以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升其学科素养,为深远的数学探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於慧敏.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三策略”[J]. 数学教学通讯,2018(25):71-72.
[2]? 汤建南. 批判性思维指引下的数学教学优化策略浅析[J]. 数学教学通讯,2017(30):62-63.
[3]? 袁保金.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J]. 数学教学通讯,2008(3):7-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