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步互助”自主课堂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范文 | 刘志峰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要求,构建自主课堂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有之义.所谓自主课堂,可理解为“开放性课堂”组织模式下师生地位的置换形式,一方面,要打破“一言堂”局限,教师将部分课堂权力迁移到学生身上,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敢探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职能与学生任务实现平等性衔接,教师由课堂知识输出者转化为引导者,从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从旁观者转化为合作者.学生需要从依赖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自主课堂模式的本质是统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优势,但如何构建初中数学自主课堂模式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结合沪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展开分析,提出“三步互助”的自主课堂模式应用策略,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三步互助;自主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数学标准》)提出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即“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表面上看,这是强调初中数学教育应遵循“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相统一”的原则,但将这一理念与“课堂教学”模式关联起来就不难发现自主课堂模式的重要性.因此,要实现学生在数学层面的“不同的发展”,教师就需要给他们提供交流、探讨、争辩的机会,将自身的优势智能要素发挥出来.综合以上两方面分析,《数学标准》中强调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相统一”原则,与“自主课堂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三步互助”自主课堂模式综述 本文提出的“三步互助”自主课堂模式,本质上属于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范畴,其中“三步”强调教学行为的递进逻辑,而“互助”强调不同主体间的沟通交流,以此打破传统初中数学课堂知识信息单一向度传授的桎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无法从传授者那里直接获取知识,所谓“温故知新”在于学习者事先具备了一定知识经验,能够将陌生知识顺应、内化成自己所理解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不断突破“最近发展区”的限制(果维茨基提出的“现有学习水平”和“可能发展到的水平”的中间区域).而有关“三步互助”的内涵与外延界定,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多种标准,虽然同样指向“自主课堂模式”,但在作用机制上各有千秋. 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三步互助”主题,所得到的文献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张宗严(2020)从两个维度认知“三步互助”,维度一将“三步互助”定义为从导学案到合作性学习再到评价激励,分成三个步骤.维度二将“三步互助”定义为自学、展示、总结三个阶段.此处采纳了互助的词源本意,即学习主体之间采用“群学、对学、独学”的方式,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初中数学中得到发展,以自我为参照向更高的层次迈进.(2)魏雪梅(2020)将“三步互助”划分为三个实践步骤,分别为“自主归纳、互助交流”“小组展示、互相补充”“自主探究、辨析深化”,显而易见,此处重点突出了“互助”的优势.(3)薛梅(2020)将“三步互助”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延伸到课外领域,包括“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多元化合作学习形式构建”“丰富课外实践活动”三种方法.(4)鲁建华(2019)将“三步互助”设定为三个层次,首层为“基于自我生成兴趣找寻学习方法”,中层为“独立思考+互助学习”,底层为“生生交流、师生对话,共同互助进步”,此处以中层实践为核心,强调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协同性.(5)叶海深(2019)将“三步互助”自主课堂模式局限在课堂组织形式之内,提出了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三步走”的形式. 综合以上五类关于“三步互助”概念内涵及外延的界定得出,该视域下的自主课堂模式并不固定,尚不存在一个标准形式可供参考.本文借鉴前人成果优势,关联《数学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要求,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步骤形式,为自主课堂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新方案. 二、“三步互助”自主课堂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以“互助”为切入点分析得出,“互助”的基本内涵为“互相帮助”,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则具有更丰富的外延.首先,“互”意味着多种关系形态,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等,旨在强调初中数学自主课堂模式下各主体的平等地位.其次,“助”既代表“互”的形式,也代表“互”的结果.初中数学自主课堂模式下要达到互相帮助的需求目的,学习小组成员需要在数学水平上有所差异,避免“优等生扎堆、学困生集合”的极端划分形式.自主课堂模式在实践中要认可“小老师”的价值,同时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实施分层指导、因材施教.最后,“三步互助”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教与学”合作的过程,步骤之间应形成递进推动效应.结合以上分析,“三步互助”自主課堂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可归纳如下: (一)厚植平等观念,培养学习主人翁意识 《数学标准》明确强调:“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这一描述揭示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即数学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特征,进一步结合沪教版初中教材知识点的分布来看,相比小学阶段其难度、复杂程度都有很大提高,这意味着初中生虽然在“同一数学起跑线”出发,但行进于初中数学知识阶段,未必能够达到相同水平(参考“多元智能理论”观点).同时,《数学标准》在课程性质中也明确提出,数学课堂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要求)之外,还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创新能力、抽象能力、实践能力等,并培养学生通过数学媒介形成良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能力.综合以上,初中数学在学习难度及教学难度上均有所提升,数学天赋好的学生领悟力强,掌握知识的速度快,而“学困生”举步维艰,久而久之在数学成绩为划分标准的前提下,容易造成学生“学科地位”的不平等. 采用“三步互助”自主课堂模式展开初中数学教学,能够确保每名学生都参与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该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结对有利于形成“亦师亦友”的新型课堂关系,生生结对有利于“小老师”身份的彰显,逐渐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其正视自身的学习使命,进而培养其学习主人翁意识.同时,在“三步互助”自主课堂模式下,每一名学生都是自己学习的主人,这也为学科地位平等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尤其在生生互助层面,初中生是以团队为整体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操作的,无论出于竞争心理、自我表现目的还是集体荣誉感,每个学生都不会自甘堕落——这种心理动机源自“学生身份”的平等性,即在同学视角下,学生个体无须为成绩差而感到自卑,也不应因成绩好而感到骄傲,处理问题过程中质疑、争议的自信心也会更强. (二)促进层次教学,培养交流与协作能力 事实上,“合作互助式”课堂模式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早已存在,严格意义上说,“三步互助”自主课堂模式并不是一个创新事物.但横向对比不难发现端倪,传统的“小组合作”“团队互助”课堂模式下,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便利性原则,如按照“前后座位”“左右相邻”的形式简单划分,由此所构成的学习集体过于随性,难以保障学生合理分层、均衡匹配.常见的问题是,一些小组中大多数人能力较弱,对“小老师”的依赖性过大,形成了“众星捧月”式的小组结构;而一些小组中大部分学生数学成绩较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出现争议,难以保持协同互助;还有一种小组分配情况是学生整体较为平庸,整个团队缺乏自主探索动力.“三步互助”自主课堂模式需要打破这种拘束,根据前文定义的“开放性”特征,教师事先要根据学生成绩、表现、数学态度等因素,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划分,确保“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团队中的合理分配,在数量结构上形成“金字塔”,更好地发挥“小老师”的带动作用,强化不同层次学生的交流互动.据此,教师一方面要重构自主课堂的物理空间,如在课前临时调换座位,为学生交流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支持;一方面在组内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强调优等生要具有责任心和分享精神,学困生要为集体荣誉努力. (三)提供多元形式,保障课堂学习参与性 “三步互助”自主课堂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将“互助”的价值渗透到学习流程上来,而非学习对象(知识点)之上,这样无论组内组外还是群学自学,都能够保障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即便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探讨、聆听、提问等方式获得参与感.此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系统化流程,每个环节都可以通过多元形式演绎,如组内成员针对同一问题的集体分析、组间成员针对某一问题的解答竞赛,这样可以释放多元智能优势,确保整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未知,师生之间越是探讨,氛围就越热烈,数学的趣味性也得以强化. 三、“三步互助”自主课堂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以沪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为例,展开“三步互助”自主課堂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索. (一)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新知识的掌握需要情境、会话、协助、意义建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情境”是第一要素,它包含客观感知环境与主观认知情感,是引导学习者“提出问题”必不可缺的条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场景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关联生活,这既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又是自主探究学习的贯穿线——换言之,数学问题需要在情境中产生,这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动力,为下一步“分析问题”奠定基础——但很显然,提出问题的难度远比回答问题要高,这是因为“提问”的前提是确保问题符合逻辑,拥有可解答案.因此,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第一,确保情境及问题具有趣味性,符合初中生数学认知心理,能够从不同层面、角度唤醒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界同人都认可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并非凭空出现,作为一种特定心理倾向及行为,兴趣需要引导、培养、维持,自主课堂模式下需要利用有限条件实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对“情境”本身要素有着较大依赖.整体上,创设情境所用的语言应保持生活性、世俗化,学生容易理解和联想,这样才能更好地与数学语言建立联系. 第二,确保情境及问题贴近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具有可操作性.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教师所谓的“提问”都具有形式主义特征,问题要么过于高大上、理想化,要么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改编,这样的问题难以“触景生情”.教师在设计一个情境之前,需要反思这样的情境是否在生活中出现过. 第三,确保情境及问题具有开放性.“提出问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如果一开始问题形式过于集中,就会阻断后期探讨、质疑、创新的途径. 结合以上三点,“三步互助”自主课堂模式的“第一步”应用策略,可采用如下案例展开. “老师家里有一块三角形玻璃,不小心摔碎成了三块,如果要去市场上裁切一块形状、大小一样的玻璃,应该怎么做?”(如图所示) 教师应采取师生互动、探讨协商的方式,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收集全部碎片拼接起来,带到市场裁切.据此进一步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2.拼接好之后,用剪纸代替玻璃形状,容易携带. (二)第二步:合作学习,分析问题 第一步“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构建“由浅入深”合作学习的基础,要进入第二步,还需要教师提出争议性问题,在难度上逐层提升,有序地突破“最近发展区”.结合以上案例,学生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即“带玻璃”和“带剪纸”,答案的正确性没有争议,但学生的思维仍然局限在“三角形”的形状认知上,尚未触及“边角关系”,因此在分析问题(即“应该怎么做”的宏观问题)时,可以依次提出: 1.如果只带一块碎玻璃行不行? 2.如果可以,应该带哪一块? 3.你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针对问题1展开分析,学生的回答无非“行与不行”,这时问题分析的方向要侧向回答“行”的一方学生,教师不需要明确地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向“行”的方向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针对问题2展开分析,学生探索思维进入活跃状态,问题1就转化成哪一块行、哪一块不行,例如引导学生根据碎片1画出延长线,学生会发现延长线形成的角度与碎片3完全一样;同时,还可以利用范例(碎片2、碎片3反向延长)证明,并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针对问题3展开分析,学生自然会将探讨对象从“三角形”转移到角、边上,在小组内部开展合作探讨,将三个碎片提供的条件一一列举出来作为依据:碎片1包含一条完整边及两个相邻角,碎片2只有两条不完整边,碎片3有一个角和两个不完整边.教师在此基础上提示“三边和三个内角”的关系,学生通过对比就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两条边与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第三步:成果共享,解决问题 回归课堂教学,通过前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铺垫之后,自主课堂模式下的情境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下一步是将具象问题转化成抽象问题,如以上案例转化成“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以小组形式展示成果,最终解决问题.这一步骤可以加强理论描述,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模式,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三种方法,以上仅仅显示出一种,通过将以上案例变形,可进一步引出“两角及夹边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两个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以此作为证明题的依据,具体可按照以下步骤展开. 1.组内互助 基于前期小组划分,各小组成员先展开内部互助,学生之间轮流发言,将自己的想法见解提出来,其他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力求完善“全等三角形判定”的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聆听与评价,记录下每个小组主持人、组员的交流内容与效果,在做评价时也要注意措辞,评价的对象是“小组”而非个人(尤其是“小老师”),这样才能调动组内互助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结合全等三角形判定案例,组内互助过程中成果分享的重点是“至少需要掌握几个元素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事实上,在问题分析阶段,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但表述方式是自然语言,主要通过“碎片玻璃”这一媒介实现,组内互助时要注意转化成数学语言,通过“三角形边角元素及关系”阐明. 2.组间交流 第三步“解决问题”阶段,学生基本明确了本节课“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教学主旨,那么组间交流要跳出小组内部形成的成果,在各大知识层面展开交流,实现集体智慧的升华.例如,“按照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共计六个元素,探索有多少种验证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可能性.”在竞争趋势下,学生会尽可能多地提出组合形式,如三边相等、两组边一组角对应相等、三组角对应相等. 3.师生互动 教師将组间交流成果整理到黑板上,此时自主课堂模式从“组间交流”转变为“师生交流”,师生共同验证以上提法,判断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如“三组角对应相等”的情况下,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师生逐一筛选,并组织标准的数学语言阐述可行组合,最终推理出三个“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四、结束语 “三步互助”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初中数学自主课堂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地在数学理论与现实问题中转换,满足“抽象—具象”的语言描述过渡,减轻学生理解数学定理、公式的难度.更重要的是,“三步互助”是一个系统的、递进的体系,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帮助,在数学大概念下展开项目式学习,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了课堂学习效率、效益、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宗严.“三步互助”自主课堂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18):85-86. [2]潘美玲.初中数学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数学,2020(6):82-83. [3]张剑红.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加精彩[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5):104-106. [4]薛梅.“三步互助”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探寻[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00. [5]谢丽芳.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40. [6]孙爽.浅谈初中数学自主互助课堂教学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6):50. [7]罗慧燕.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3):63-6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