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云网融合技术创新的相关思考 |
范文 | 王斌 【摘要】? ?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升级和改进。云和网之间彼此独立和封闭的状态需要不断被打破,逐步建立起云网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这也是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云网融合技术的创新提出了几点思考,并结合天翼云分析了云网融合在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 云网融合? ? 云计算? ? 技术创新? ? 天翼云 引言 云网融合的意义在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专线网络和移动网络的发展使得终端设备的网络性能得以提升,能够捕捉海量的、多种形态的数据,云对数据的处理和存储能力也大大增强。代码作为云计算与移动网络终端之间的连接,能够将用户需求转化成计算,然后借助网络来释放云计算的能力。 云计算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已经进入了云计算与网络相互融合的时代,云网融合、协同运作的方式推动着我们生产生活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与之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也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如何进一步打破云计算与网络之间的壁垒,如何借助网络进一步发挥云计算的能力,是寻求云网融合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一、云网融合的内涵 云网融合指的是云计算和网络的融合,不管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商业层面,二者的相辅相成都能够为信息科技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从技术层面来讲,云计算采用的是集中式的分布运算机制,借助互联网,通过对数据资源进行计算、存储来完成任务,比如在海量信息中进行数据挖掘、信息索引等。 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智能终端能够直接触达用户,并捕捉用户及其所处环境中的数据,比如通过用户的照片、视频和通讯等获取数据。借助网络的连接,云计算和智能终端得以实现深度融合,传统的计算也能够在网络背景下进行延伸和重塑,也为信息通信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领地。 二、云网融合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 云网融合的关键就在于“融合”,云计算和网络本身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原本是各自封闭且独立的,实现融合的关键在于打破二者之间的知识和技术壁垒,构建统一的基础设施和结构体系,从而实现云计算与网络之间不同程度的结合[1]。 根据融合程度的不同,云网融合大致会经历三个阶段。在初期,二者处于基本各自独立的状态,只是根据部分业务需要在IaaS层面进行对接,达到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目的。 伴随着统一架构体系的建立和组件的完善,部分网络能力和资源能够得到云化封装,云网融合的程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到了后期,随着基础设施和平台不断得到开发和建設,云计算和网络能够实现从开发、运作到维护全方位的统一,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只是单纯地获取云网融合的服务能力,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壁垒,达到了云计算和网络的一体化。就目前来说,云和网还处在寻求深度融合的阶段,下一步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促进网络主动适配 在传统的网络融合中,业务的开展一般都取决于网络的构架,云计算在与网络的融合中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要依托于网络的构建情况。要推动云网深度融合,就要改变传统的网络组织思想,提高网络的敏捷度和适用性,实现网络能够主动适配云计算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在技术方面也要做出相应改进,以DC为中心来构架网络,重点解决云资源池和互联网数据中心的链路扁平直达问题,做到东西流量和南北流量并重。提高网络的扩展性,以满足云资源不断拓展的需求[2]。 2.2注重多云和多网对接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普及,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逐渐出现了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甚至有同一用户同时使用多个云服务、多个网络形态的情形,而且可能还来自不同的供应商,这种“多云+多网”的形式将逐渐成为未来的常态。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如何对云网融合的资源进行统一管控,如何确保云网之间的灵活对接,以及“多元+多网”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如何解决等,都会成为云网深度融合技术创新的关隘。 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云计算和网络之间的连接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通过SDN,即软件定义网络来对云网资源进行管理和调度。在目前的数据中心中,云资源和网络资源是基于OpenStack的Neutron组件来实现对接,功能是非常有限的,无法实现在广域网进行大量的网络配置和调整,而这种操作在广域网是非常常见的。在未来要想实现网络云化,网络要借助虚拟化的方式来进行组织部署,借助SDN实现集中控制,能够实现对云资源和网络资源的统一纳管,这是实现云网融合的必然选择。 在安全防护方面,要实行“零信任”,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强化安全防护能力,从链路安全检测、访问控制、身份审计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安全防护的弹性,做到无固定边界的防护。 在“多云+多网”模式下,安全防护的边界呈现出纵深化发展的特点,与之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也要做出改进,逐步向云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很多服务商已经通过技术控制和安全编排构建起了网络安全设备的解耦能力,能够保证安全资源池在不同用户和不同资源池上进行统一的安全部署。 2.3提升云计算的能力 云网融合最终要借助云的形态来进行呈现,并且要借助数字化的平台作为支撑,所以对于云,要在从开发到应用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为了保证云真的便捷好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是编排管理,要尽量降低运维人员的工作难度,支持源代码和二进制包直接分组为容器镜像。为了方便建模,要能够支持分布式多组件应用的图形化拖拽,还要能够统一管理多个K8S集群,能够对应用端进行监控和安全警告。然后是云的部署方式,有虚拟机容器与物理机容器之分,要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在容器云的安全性方面,要综合运用签名认证、安全协议、内涵安全等多种手段,全面防范容器的安全风险。 三、天翼云在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云计算目前已经成为政企用户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基石,云计算与网络的普及推动了政企用户工作方式的升级,如何获取适合自己需求的云服务成为新时期很多政企用户的关注点[3]。 针对这些用户的需求,中国电信积极推动云计算与网络的融合与应用,天翼云就是专门为政府部门和其他大型的机构组织等打造的云网融合服务产品。在推動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天翼云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通过云网融合提升服务敏捷度 天翼云自动2009年发布以来,经过多年的维护和创新,在云网融合、安全建设和定制化服务方面都很有成果,已经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智能化的服务。随着产品性能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天翼云能够满足政府部门部署业务、自主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而且能够为不同的政府用户提供专门的物理机、专项云等,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云网融合、安全可靠、服务专享,这不仅是天翼云的技术优势所在,也是当前政府部门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所在。所以中国电信通过与客户进行大量的交流来把握客户对云服务的需求,然后确定云计算设施的功能设置。 总的来说,政府部门需要的是高效便捷的平台和敏捷的网络,这是实现云服务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基于这个技术需求,中国电信在天翼云的研发中,创新云网融合模式,构建“云+网”的基础设施,提高了网络的可配置性,然后根据政府用户的需求进行适配。这种创新更适合政府部门,便于政府部门进行跨区域的云资源部署,能够提供全网服务。 3.2不断强化云服务的安全保障 像政府部门或者其他大型机构在引入云服务时,最注重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安全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保证用户的数据在云环境中没有泄漏和损坏的风险,二是云计算过程中数据要稳定,不能对用户其他业务的开展产生影响。 从实际情况来看,用户所担心的安全问题确实存在,一些服务商在对云计算基础设施的保护不到位,或者是服务商本身不能对云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保证,包括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数据保护不到位的情况,甚至还有部分不法商贩盗取用户数据变现等,都使得云服务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风险,这些都对更加强大的网络安全与防御能力提出了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天翼云在研发阶段就注重建立全方面的整体安全保障体系,从网络到数据、应用、管理和终端等各个阶段入手,强化安全防护。同时对云计算的主机进行全面升级,保证云产品高质量和高可靠性,满足政府用户多样化的需求,确保交付给用户的是安全可信的云服务产品。 3.3突出专享和定制化服务 不同用户对云服务的诉求是不一样的,很多政府部门都希望自己的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能够与其他行业的用户或者其他业务的数据分隔开来,保证物理意义上的安全隔离。针对这一类有特殊需求的用户,天翼云实现了定制化服务,从用户咨询、云服务设计、数据迁移、运行到维护等各个阶段,天翼云能够提供全流程的定制化服务,而且有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来供用户选择,为用户提供了专享云[4]。同时,天翼云通过深刻把握不同行业的特点和应用倾向,构建了不同行业各自的跨域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选服务。同时,针对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中国电信还配备了强大的专家团队,专门用于为政府部门的云服务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四、结语 总的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以云计算与网络融合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信息通信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更多的挑战,而且相关技术还都处于初步阶段,唯有技术创新才是出路。在创新过程中不能将视角局限于信息技术领域,要拓展创新渠道,聚焦于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构建和整合云网生态系统,不断夯实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 参? 考? 文? 献 [1]史凡.对云网融合技术创新的相关思考[J].电信科学,2020,36(07):63-70. [2]蒯向春. 云网融合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7. [3]左川. HN电信政企云化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 [4]李网灿,赵勇.基于天翼云的互联网舆情大数据系统建设研究[J].江苏通信,2020,36(2):53-55,6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