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形势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
范文

    姜宝华

    摘要:当前,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定位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因而导致了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能力评价等培养环节上的不足,导致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高校与用人单位对接脱节。新形势下如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值得我们思考,并且以此为契机完善高校教学制度、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能力;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120-02

    1新形势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背景

    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由于高校普遍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定位较低,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停留在计算机导论、数据库原理等计算机基础课程上,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应用软件、程序设计等方面的课程。不能直接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机的实际使用能力,不能使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本专业知识的有力工具。

    二是课程内容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不能适时更新,且缺少相应职业岗位培养的针对性。

    三是教学实践环境不足。由于计算机应用性课程设置较少,直接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过于偏重理论与学生迫切渴望提高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现实需求间的矛盾。在教学中,有关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占据了大多数的学时,而对学生急需的应用软件的教学、上机实践等环节却难以给予保障。从而无法帮助学生将所学计算机知识与其本身专业应用挂钩,无法对其所学专业提供直接的帮助。

    四是能力评价缺乏特色。在高校,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评价直接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但高校现有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评价还处于一种被动的、低水平的状态,没有构建起合理的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大部分高校更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笔试便完成了评价,或完全依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缺乏一种具有专业特性的、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五是忽视人文教育、素质培养的意义。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看,课外的一切活动和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部分高校忽视了文化氛围的教育意义,对课外培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精心设计,忽略了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工作。

    2多渠道方式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依据

    一是建立毕业生教学信息反馈平台,通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能够直接了解市场的需求,发现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继而以此为导向解决存在的问题。学校统计用人单位所需的知识体系,用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统计毕业生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用来调整实践教學、实习、课程设计、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既注重完善知识体系,又强化职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需求的职业岗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对应的行业资格认证体系设置以“职业技能”为主体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突出了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是及时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每年根据市场需求调查以及未来几年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预测进行培养方案优化,对课程体系加以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既相对稳定,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三是建立以素质教育、能力形成为本位的培养目标。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依据职业标准,对接产业发展,开展职业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评价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程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育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学生形成以下能力:(1)职业能力: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2)通用能力:从事相应职业所应具备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包括职业素养、与人交流、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3)专业能力:是人们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某一特定职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作标准的把握、工作方法的运用、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材料的选择等。

    四是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具备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的综合性任务,对从事一个职业(岗位群)具有典型意义,是一体化课程开发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

    3个性化差异、专业差异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学生个性化差异、不同专业需求差异,研究开设不同的课程及实例,并按知识的模块及学生接受程度进行划分,将实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由浅入深进行细化。教师根据学习者学习行为、学习需求,实施个性化指导、干预。教师根据专业差异重点关注“教”、“学”、“练”、“测”、“答”等五个环节,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内在动力及学习效果。(1)教师引导式: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训练,对所学知识经过课堂讲授,课程重复练习,综合运用三次反复。(2)循序渐进式。针对福祉专业的学生,基础较差,但思想活跃,掌握新知识、新内容理解的快、可忘得也快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反复讲、反复上机练习的方式。先讲解一部分内容上机练习,然后再讲解新的内容再上机的方法,学生必须多次动手了解操作方法,最后以一个完整的练习作为掌握所学的内容终结。(3)学生自主式。对于文学院的学生,基础比较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主动性好,则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教师讲授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运用形象的方法阐明基本概念。讲解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给学生想象的余地。(4)学生自主讨论式。针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扎实、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学习计算机课程主要立足于提高和积累,教师主要起给出思路、点明重点的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上机操作内容可由教师给出题目做参考,也可由学生自主命题。学生做完应用题目,要给全班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设计过程及操作处理结果,然后再由学生代表和教师组成的评议组做出评价和具体分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也显现出很多弊端,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偏离了课程注重实践的培养目标。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相结合。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三是增加实践考核的内容。四是把学生的平时操行纳入考核的范围。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平台,实现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与交流

    教师与有能力的学生制作与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密切相关的大量实训案例和相应制作视频。同时,在网络答疑平台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师生交流和无缝对接。

    6注重实践教学,加强素质教育培养

    学校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课课程体系。将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在教学内容中,既要重视认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的培養,也要重视“态度”和非专业能力的养成教育,特别是“做人”的教育。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社团协会、选修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爱岗敬业。

    7学校拓宽教师能力提升渠道、制定培养计划

    强化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级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注重实践教材的开发;注重培训教师的科技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多能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向科研型、学者型过渡;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提升教师的教改科研能力,使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数量逐步增多、质量逐步提高,骨干比例增大、层次提高。

    8良好家庭教育是教学改革的良好催化剂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构建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行为习惯、高雅的言谈举止、坚强的毅力和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十分重要。新形势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不单单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的融合,更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好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新形势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涉及社会的需求、家庭的教育、学校的人才培养途径、教师的专业技能及引导、学生的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等等,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合力成力。

    参考文献: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5;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程序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14;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