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内涵分析 |
范文 | 王方杰 摘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国家发展层面的战略需求对高职院校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文章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人才需求现状等方面重新界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及其关键要素,为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关键要素;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23-013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2015 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从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出发,其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必然紧随国家层面的具体要求而产生巨大变革。 为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当明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关键要素。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现状 在教育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的推动下,高职院校一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断改革,从创新创业课程到创新创业实践、从校内实践基地到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从组织形式到教学模式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变革,但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其主要问题仍然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识不足,存在思维逻辑上的误区。 1.1 创新创业教育视同于就业创业指导 把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理解为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实现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把就业能力、职业素养培训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就业质量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被严重异化,曲解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错误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学生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创新创业教育简化为短期培训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占有很少的课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能力培养变为短期培训,完全背离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将教育培养变成了走过场、占课时。 1.3 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科技创新 将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理解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把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训练、排除在外,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误导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向,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结构。 1.4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化为开设课程、组织活动、参加竞赛,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创新创业教育是融合多学科,突出层次性和个性化的教育体系,脱离了专业教育、知识技能,缺少学科支撑,如同无源之水、无水之鱼,会失去动力与土壤。失去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法长久。 2 高职院校人才培養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其与本科院校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不同,其人才培养因学生就业面向、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模式等存在特殊性。 2.1 学生就业面向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面向主要是制造业生产管理一线,就业需求量大、就业层次较低,企业对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比较关注,普遍对创新创业能力要求仅仅是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的较低层面。 2.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与本科人才培养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具备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的目标不同,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水平及动手能力,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方面条件不足、力度不够。 2.3 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理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都无法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提并论。专业教学模式以技能培养为主,大部分以理实一体化或实践为主。创新创业教育往往以一门课、几次活动解决,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需求。 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分析 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明晰高职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厘清其核心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保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1 学界的内涵之辨 学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分成诸多流派,产生多种结论,提供各种经验,形成了广义狭义说、量变质变说、个体本位说、社会本位说等多种“内涵释义”。如周志成(2011)提出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或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石国亮(2010)明确其核心内涵 “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曹胜利(2010)提出“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因为人的创造性是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教授和传授的,它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长。”。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定义、核心要素组成、理论与实践关系、人才培养维度等。 3.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确定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首先需要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重新界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内涵及其关键要素。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应旨在创新素质的培养。Sterberge(1988)在其创造力的三维模型中指出,“创造力包括创造力的智力维度、创造力智力方式维度、创造力的人格维度”。Amabile(1996)的研究指出,“创造性的组成成分包括与领域有关的技能、与创造力有关的技能、任务动机”。李志(2008)认为“企业家的创造性由企业家创新意识、企业家创新人格、企业家创新决策能力三方面构成”。因此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应以“健全创新创业人格,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 3.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分析 3.3.1 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意识是个体创新创业能力与水平的内生动力,是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是个体对创新的认识,是个体寻求创新创业途径的主观能动性。 3.3.2 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是个体应当具备的基本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和创新创业思维能力,是依据现有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思维思路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与条件,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能力。 3.3.3 创新创业人格 创新人格是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的心智基础和能力基础,是其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特点往往是坚定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强大的毅力以及开放的思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格培养目标应当是敢作敢为、独立自主、思维发散、自律灵活的内在、持久、稳定地人格特征。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在明确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才能真正体现教育内涵,实现高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张彦.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23). [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研究与实践[J]. 现代营销, 2019(4): 236-237. [3] 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 外国教育研究, 2009(6). [4] 周志成. 高等教育哲学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3). [5] 曹胜利, 雷家啸. 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R].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5-6. [6] 曾水英. 创新创业教育: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关系理论争论状况分析[J]. 黑龙江教育, 2009(10). [7] 王革, 刘乔斐. 高等学校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述评[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9). [8] 王丽娟, 高志宏. 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J]. 江苏社会科学, 2012(5). [9] 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 [10] 郭广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J].中国高教研究,2011(5). [11] 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通联编辑:张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