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范文 |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受到国家、地方、院校多个层面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各地开展推广。各院校致力打造构建全过程的“大思政”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共识。高职院校通过建构通识课、思政课、专业课等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本文结合高职实践教学,通过实践视阈下的高职课程思政现实分析,总结思政元素在所有课程中的挖掘融入方法与技巧,探析在高职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大思政”格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9-0118-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i码( OSID): 1 研究背景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次会议是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要会议,是高校党的建设历史上的里程碑。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第一个体系就是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课程思政”认识的聚焦与深化,明确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1]。 目前“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各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特色,通过实践总结出很多不错的方法,凝练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通过课堂主阵地,打造全过程的“大思政”格局[2],所有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如何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教学的深入融合,把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盐”,融入日常教育的“汤”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育学生,值得广大高职教师在实践中加以深入探索。 2“课程思政”的相关内涵 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曾指出“知识即美德”,也就是所有知识都具有对善的期望,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发掘知识的“善”。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3]各种专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价值的傳递。这正是对“课程思政”最好的解读。根据涵盖范围不同,课程思政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广义的课程思政主要是指学校的育人路径及方式方法,包含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等。本文的课程思政主要指的是狭义的含义,主要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人通识课、专业课等课程日常教学中的教育理念。就其本质来说,课程思政并不是具体的某一门课程,它是一种教育理念,是符合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的一种全新教育观念,它面向通识课、思政课、专业课等所有课程,覆盖面广泛。其相对以往传统的思政教育而言,具有综合性、潜在性以及影响持久性的特点,是实现全方位立体化育人转型的必由之路。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在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梳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合渗透,形成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4],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的教师都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3 高职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有效路径与措施 “课程思政”的建设已然成为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当务之急,课程思政的实现,关键在于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的学科界限,做好课程整体、系统的规划,探讨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评价标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5]。在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挖掘放大课程中的隐性思政元素,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志愿活动等形式丰富的手段,深度融合进入所有课程中。除了课堂中的思政渗透,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还应不断扩展延伸。无论是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还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渗透融合思政元素,潜移默化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课程思政”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它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实现了育人为本,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6],是全面培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力保障。根据教学实践,本文提出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路径: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健全相关制度作为保障;学校领导应为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保驾护航,提供资源和保障。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7],改变思政课边缘化、形式化现状,为课程思政的落实提供更加清晰明确的指导,这是推进课程思政深入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准确定位每一门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不同功能,做好课程总体规划,明确课程知识技能目标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明确教学主体的基本责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制定奖励激励政策,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让全体教师承担起育人重任。 第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教学设计,注重课堂实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课程思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将课程思政的建设写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弥补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知识传授,忽略价值引导的缺陷。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课程思政不是其他课程思政化,也不是要把思政课的内容简单照搬到其他课程中,专业课的性质不变。思政课和专业课依然保有各自体系,课程的本体内容是思政的基础,将本体中本来就有的思政元素挖掘、发挥,有机融入课程,让学生自然接受,认为就是课程的一部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有效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同时促进学生对课程本来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8]。通过教学反复实践,开发建设一系列课程思政精品课,将落实的成果写入课本,形成课程思政系列教材,推广使用,让课程思政常态化,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 高职教学中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方法与技巧 鼓励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显性元素做大做强,将隐性元素挖掘细化。思政元素的融人需要“寓”道于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需要教师源于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密切结合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9]。笔者综合课程思政改革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七种挖掘融合思政元素的方式方法。 (1)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 在课程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完知识点后,再從知识的来源、发展、技术应用、产业、市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方面着手,或者从知识内涵的价值观、哲学、思想、思维、逻辑、情感等角度出发,将知识点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挖掘放大,既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知识内容,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积分公式y=jf(x)dx里面就蕴含了量变到质变、积少成多的生活哲理[10]。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正如习近平所言:“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让知识点更生动鲜活,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 (2)拓展教学内容,以故事形式融入思政元素 在知识讲解时,通过扩展延伸,融人大师成长道路、学科发展史,甚至教师个人的经历。例如,在讲解印刷术时可以引入活字印刷术发明者北宋毕异、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印刷楷模万启盈等名师大家的成长经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言行是有示范效应的。在笔者讲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机发展史中特别引入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同时与较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发展现状。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在移动支付及移动社交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操作系统等领域还比较落后、被动,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鼓励同学们为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11]。 (3)加强课程相关制度、规范、仪式、教学流程的教育 对于一些课程,可以通过课程相关的规范流程,课前纪律要求、课上的秩序培养,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学时期就在机房上过课,但由于中学时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管束不够严格,导致学生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不够了解。作为高职一年级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类课程,需要格外重视课程制度规范要求,严格遵守学院机房管理规定,爱护公共设施,养成良好的课程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4)拓展教材,善于应用“反面案例” 授课中通过剖析“流言”,进行思考和比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中,列举财务造假,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等反面案例,透彻分析《会计法》相关规定,加深对相关法规的理解认识,自觉遵守各项法律制度,恪守会计职业道德,知法、守法、敬法,不做违法的事情,一定要养成慎独慎欲、慎省慎微的好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任何时候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要诚实守信,严格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原则。 (5)专题嵌入法 授课时,将课程知识技能目标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有机融合,嵌入思政专题。如《计算机基础》课程中Intemet的应用这一专题,嵌入正确使用网络德育主题,不仅要注重网络知识的传授,更要让学生明确上网的“利”与“弊”,教育学生趋利避害,在网络世界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文明上网,营造绿色健康网络环境。又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PPT制作专题中,恰逢端午节来临,嵌入节日主题,通过制作以端午节为主题的PPT作品,帮助学生掌握PPT制作技巧,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渗透融合。 (6)隐性渗透,言传身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与自身的人格魅力就是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学识,更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仁爱之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师道,立德树人。 5 课程思政建设注意事项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课堂主阵地。坚持高举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新思想讲准、讲活、讲好;让学生坐得住、听得进,走出去、学进去,更解渴、更提气[12]。课程思政的推进不是简单增开几门课程,也不是增设几项活动,而是把价值观培育融人所有课程,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一定要注意技巧和方式,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13]。 笔者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总结出“课程思政”实施的三个注意事项: (1)不是为了融入而融人,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而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2)不是要在职业素养融人专业教学之外另搞一套,而是在原来职业素养融人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借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的东风,继续深化职业素养融人专业教学的工作,使之提升为思想文化素养融人专业教学的工作[14]。 (3)不是每一节课程、每一个章节里都要搞思政的融人。思政内容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万金油”。思政教育的作用只有在可以有机联系、需要视角提升的时候,用起来才更有效,才不至于“弄巧成拙”。 6 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无声融入所有课程中、大力营造德育氛围、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有效路径。“课程思政”让教师全员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5]。改变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状;改变职业教育重技能轻德育的现状;改变德育工作仅靠专职思政教师单兵作战的现状;改变职业院校学生“混学历”的思想现状[16]。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高职教育发展的全新局面,持之以恒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改革,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使“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2]郝红梅.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8):10-12+16. [3]刘勇.“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建设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12):88-91. [4]孙燕华.创新教学管理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9(5):55-59.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l_中国高等教育,2019(20):43-46. [6]银波.高职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析[J].南方农机, 2019(5):108+215。 [7]梁思源.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社区管理课程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03-106. [8]杨会,严海霞.课程思政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价值、理念与行动[J].职教通讯,2019(15):41-45. [9]覃武云,冯艳琼.同向同行:高职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鄂州大学学报,2019(5):74-75+92. [10]薛蓓.协同育人视角下课堂思政的立体化育人模式研究[Jl.智库时代,2019(52):68-69. [11]田莉霞.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智育德育融合[J].好家长,2019(79):78. [12]何艳.新时代如何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J].新时代职业教育,2019(3):14-16+23. [13]季秀雯.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创新性发展[Jl.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9(4):88-91. [14]政治教學课件之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ppt.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s://max.bookl 18),2019. [15]王海花.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学英语为例[D]。山西:中北大学,2019. [16]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入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通联编辑:王力】 基金项目: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课程思政”精品项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思路探析) 作者简介:田莉霞(1982-),女,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