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范文

    邓朝晖

    摘要: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而学生的优秀影视作品能引领积极健康社会风尚的形成。针对当前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教学存在问题,探索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优秀影视创作人才的策略,提出从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领示范作用以及强化学生职场角色知觉三方面实施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对于学生作品质量的提升、影视创作人才的培养及院校专业的建设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影视创作;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2-0137-03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1]。2016年,习近平在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在影视创作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提升课程教学成效,是当前影视创作类课程教学亟需解决的课题。

    1 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 是培养德才兼备优秀影视创作人才的需要

    优秀影视作品必然关切民生现实。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合社会法则和规范、为人处事道理、学习策略和方法、专业素养的培养,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态度或价值的改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升学生创作优秀影视作品的能力。

    1.2 是提升未来社会影视文化氛围和社会风尚的需要

    影视文化具有普及、直观和娱乐的特性,深受广泛群众的欢迎,其内容的导向性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在人们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政治宣传功能方面发挥巨大作用[3]。

    影视创作专业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文化传播主力军,对他们开展思政教育,使其把握正确的影视文化方向、引领民族时代精神,是提升未来社会影视文化氛围和社会风尚的需要。

    1.3 是各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教师的创新精神[4]。课程思政,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课程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积极主动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掌握行业最新技术、最新方向,亲自动手创作影视作品,体会影视创作过程,充分了解行业岗位需求,全面优化课程内容,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岗位需求人才。

    2 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国外的职业教育重视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20世纪70年代,德国、日本等国成立了“双元制”技术培训学院,学生在工作领域承担相关工作,还同时接受理论学习培训[5]。21世纪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强调,让学生掌握企业需求的必要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成长。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的教育观念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程老师或辅导员的工作[6]。近几年,国内逐渐重视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加强了思政课程教学比重,强化了课程思政教学,但主要采取了灌输式被动教育、讲授形式理论化,课程思政缺乏科学系统设计,存在专业教师忽视思政教育、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等问题。

    在影视创作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学习目标定位,缺少团结协作、自信心、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小组创作影视作品时常常出现停工、作品雷同、主题肤浅、善恶不分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思政缺乏科学系统设计,课时安排不过来,面对学生存在问题,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力不从心,导致无法达成培养学生良好素养的教育目标。

    3 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从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提升教师引领示范作用、提升学生职场角色知觉三方面来实现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

    3.1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保障课程思政长效运行

    课程思政是一种大思政,为确保其长效运行,需要从设计、运行、评价、激励、考核、管理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校领导是课程思政的總设计师,教务处、督导、学生处等部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二级院系建立紧密配合并行推进的运行机制;围绕激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热情,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将专业课程的育人实效考核评价作为评定和奖励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考核奖惩激励导向作用,有效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提高教师思政认知,发挥教师引领示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在教学的自然交流中融入思政教育:现场课堂上,教师丰富的学识、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高尚的情操等,直接对学生示范教育;课外,教师关心、尊重学生,循循善诱、耐心辅导,对学生开展隐性教育。因此,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度,能极大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领示范作用。

    首先,提高专业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加强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交流互动:可由思政教师牵头成立课程思政辅导团,定期开展讲座、课题研究或专题研讨,也可组织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组队参加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提升对课程思政教学认知度,指引和帮助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激发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同时,通过组织专家听评课、到企业参与企业项目制作提高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道德素养需求的认知,让专业教师彻底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课程思政的目的要求,把控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方向。

    其次,合理分配现场课堂教学时间。将部分课程资源建设成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节约现场理论知识教学时间,提升现场课程教学效率。

    最后,专业课程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采取精读教材、与同事探讨、关注时事等方法,帮助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影视创作类课程人才培养目标。

    3.3 专业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提升学生职场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是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特定场合中应扮演何种角色的看法[7]。提升学生职场角色知觉,能提高学生对岗位知识能力和道德素养需求的认知,便于学生确定学习方向、树立学习目标,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以《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为例,围绕有效提升学生职场角色知觉,同步开展职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教育,做到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思政为灵魂”,使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有质的飞跃与提升。

    3.3.1 分析专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思政教育核心

    《视听语言》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对影视画面、声音和组接表达艺术规律的总结和归纳[8]。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利用画面、声音及剪辑手法进行叙事、表情达意的规律,熟悉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视听分析和影视创作的理论,具备创作完整视频短片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专业岗位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影视文化的创作者肩负着引导社会影视文化氛围和文化风尚的使命,他们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在《视听语言》这门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核心关键词有:创意思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爱国情怀、综合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工匠精神、创作主动力和自我潜能的发掘等。

    3.3.2 结合课程内容拉片,树立民族自信心、人生观价值观,厚植爱国情怀

    在课程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拉片能提高理论知识的易受性。另外,精选能支撑教学、打动人心的经典影片片段,通过对它们的解析,设计有故事的课程思政教学,使专业课程教学更生动、更有说服力,打造有温度的思政、有情怀的教学。

    例如,在《景别、角度和镜头运动》教学中,通过对日本动画《龙猫》片段、国产动画《大闹天空》《宝莲灯》中的部分片段解析:让学生理解视听元素的正确运用规律及其目的——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领悟俘获观眾内心的是影视的“真情、执着”,理解视频主题选取的重要性及对观众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国内外动画片制作特色及效果对比,树立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3.3.3 在实践创作中精准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学生职场角色知觉

    注重实践创作是影视创作类课程的共同特点,也是课程思政的核心意义所在。通过搭建多角度的实践创作平台,在实践创作中挖掘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随时随地开展思政教育,提升课程思政实效,使学生在实践创作中体验岗位能力需求,提升学生职场角色知觉,全面提升其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

    3.3.3.1 结合课程内容创作分镜脚本,激发创意思维和创作主动力,强化严谨工作作风

    在每个教学模块中安排分镜脚本创作,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检验和提高他们的主题把握、逻辑思维、节奏控制和创意能力。

    例如,让学生根据小故事《租车》,在15分钟内分组完成分镜脚本,再随机抽取2~3组展示作品与点评。要求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围绕主题设计角色造型,合理利用镜头表现规律顺畅叙事。通过对几组分镜脚本的分析比对,进一步理解不同类型镜头画面、声音的表现规律及运用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作主动力,强化严谨工作作风。

    3.3.3.2 通过小组创作主题微视频,强化团队协作、综合协调能力和工匠精神,筑牢社会主义文艺观

    在每个模块教学前,布置一个微视频主题创作项目,让学习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检验对知识把握和运用成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迪真善美,筑牢社会主义文艺观,强化综合协调能力和工匠精神。

    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文化传承、家国情怀等正能量主题渗透于每次微视频创作,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编写剧本,制作时长3分钟以上的分镜脚本,并拍摄完整视频短片。按照“提出-制作-辅导-展示-点评”步骤分组完成项目: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制作,老师和企业专家不定期督促、检查各组进度及存在问题,学生通过交流探讨或查阅、请教老师或企业专家来解决问题;在教学模块最后一次课开展作品答辩,老师、企业专家和其他组别的同学点评作品。

    创作主题微视频,如拍摄《幸福》《垃圾袋》《不再孤单》等主题:记录优秀人物故事,拍摄公益短片,让学生明白作品主题和切入角度对观众世界观的引导作用,于无形中受到正能量的洗礼;学生在小组团队创作过程中,亲身体验具体工作任务,认识相关岗位能力要求,锻炼学生的实操把控能力和协调能力,领悟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体会团队创作中的团队合作、协调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通过项目答辩,培养学生的交流互动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将学生的道德素养融入项目评价考核体系,如价值观、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

    3.3.3.3 通过企业实践,强化吃苦耐劳精神和服从力,提升岗位需求认知

    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利用休息时间参与企业项目制作,在真实的项目制作中领悟知识的运用,温故知新。通过一段时间的企业实习,提升岗位需求认知,使学习具有目标方向,利于养成主动学习态度,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实习企业优先选择师兄师姐企业:师兄弟姐妹有共同语言,交流更方便;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场角色知觉,在实操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吃苦耐劳和服从力等方面均能得到有效提升。

    3.3.3.4 参与各类专业竞赛和活动,激发学习潜能和创作主动力

    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主题艺术创作比赛,如:“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演讲,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我和我的祖国”、“科技强国、科普惠民”等主题微视频创作大赛,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民族自信心,将有温度、有情怀、有自信、敢担当的优秀品质传递给观众,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以赛促学,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强化创作主动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职场角色知觉,激励他们在职业道路上顽强拼搏、奋发进取。

    3.4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强化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潜能

    网络教学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是现场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潜能和创作主动力。

    网络教学资源的内容包括课程基本概念、方法、规律及其运用,采用文字、视频解说或者经典影片欣赏的形式,穿插小结、作业来实现。教师布置网络学习任务,通过学生提交作业和现场提问检验学习效果,以此督促学生完成网络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 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及建议

    针对《视听语言》课程特色,系统科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对两个班级的《视听语言》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研究过程中,采取观察、访谈、文献分析等方式收集和分析资料,经过63课时的课程思政教学,得到以下结论: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后,大部分学生言谈举止有明显进步,待人接物会换位思考;学生对岗位认知度均有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道德素养有明显提升;学生学会了欣赏影片,创作的視频作品在主题切入视角、画面表现、声音及节奏控制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学生创作的微视频分别在省级、校级竞赛中获奖;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得到全面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明显提升。

    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也遇到一些困扰、建议:由于现场授课时间限制,除了借助网络教学资源,教师在制作课程教学计划时,须周密考虑课时分配;在拉片教学前,教师严格把关经典影片片段能否支撑教学内容,全面挖掘影片传达的含义;课程思政需要所有专业教师长期全面配合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才能产生最大成效。

    5 结语

    课程思政是教育初心的回归。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它鼓舞学生用作品去承载明辨是非、成风化人、服务大局、凝心聚力、沟通世界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艺术使命感和责任感。

    虽然在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但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教育系统工程,起着全方位、全程育人的重要作用,是影视创作类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目标。课程思政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策略,需要充分动员和组织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思政建设真正生根、开花,实现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凌皓,姬天雨.中国古代师道观评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9(1):15-20.

    [2] 李立.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协同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3] 董甜甜.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9.

    [4] 胡艳.新时代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9.

    [5] 董英山.国外典型国家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10-114.

    [6] 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7] 邱德峰.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建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8] 徐巧慧.中国动画与相关艺术的关系研究——兼论动画专业的学科归属问题[D].南京:东南大学,2016.

    【通联编辑:朱宝贵】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