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计算机学科导论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
范文 | 姜艺 朱俊武 摘要:阐述了“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未来“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举措,针对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指导青年教师发展、开展教学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学科导论;思政建设;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3-0128-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背景 学科导论作为“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的核心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认知与导学是该课程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专业课教育和思政课的教育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导致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主要针对德,专业课的教育主要针对智,虽然“德”与“智”这两种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是需要专业培养同思政培养二者相融合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长期多年的不断教学探索研究中发现,专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往往认为这部分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这使得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1]。習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提出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教学团队在讲授专业课的时候,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深挖学科导论课程中的思政要素,积极主动课程的思政建设,从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 教学理念的创新 “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通过深入学习“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体会到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2-3]。教学团队树立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因为不论是“三全”育人还是“十全”育人,其体现的正是协同育人的理念,同时深刻牢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学团队将学生的获得作为教学输出的检验标准,明确专业课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团队的教师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而进行学习[4]。 1)在教学内容上,“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将学科导论这一门核心课程作为落实“课程思政”的建设重点,将深度挖掘学科导论的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旨在将思政教育恰当地融人课程教学当中。教学团队深知要将学科导论专业课程和德育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中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专业伦理、学术修养、工匠精神等相关元素,把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传递给学生[5]。 2)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团队为充分发挥学科导论这一核心课程的价值渗透作用及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针对学生思维活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说教模式难以触及学生内心的特点,教学团队深入研究了当前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计划通过研讨教学、情景模拟、翻转课堂、反转讲台、双语教学、网络开放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加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团队计划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高度契合,将思政教育融人课堂中,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将不断探究、总结、完善在课程思政下的专业课教学理念,牢记并贯彻习近平“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的讲话精神,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情感教育合二为一,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有为社会拼搏的动力,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 3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高校思政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的教育,是高校办学的重要指标。“计算机类学科导论”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相关的知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及社会责任感。 1)“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实践资源丰富,同时与学院、学校、企业协同搭建教育平台,为学生量身制定指导方案,通过教师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其他优秀优质工作经验案例,结合思政教育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创新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坚持德育为本,以课程思政为依托打造春风化雨育人模式。 2)“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长期致力于教学改革与提升,追踪学科专业发展前沿,致力于为本专业的学生奠定基础理论,服务于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注重课程资源建设,以课程资源建设及课程教学改革为实现手段,以云计算及相关知识体系为合作基础,通过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教学资源,努力探索地方高校如何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索实施专业课程综合改革的手段、方法和过程[6]。通过探索合作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网络在线开放教学模式,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实用型IT工程复合型专业人才[7]。 3)“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在不断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努力探索研究性教学、双语教学、网络开放式教学等新型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线上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加强课堂互动,反转讲台,让学生走上“十分钟讲台”,参与教学互动[8]。此外,专门设计源于科研的科学问题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项目,简化问题模型,以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为主要技术基础,设计课程项目的题目,使得学生既能较早地接触科研,又能很好的消化课程知识。同时,教学团队重视开展研究性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积极展开虚拟实验系统建设工作,实现核心课程群的虚拟实验平台,为学生提高开放、创新的实验环境,不断推进学科专业发展。 4)“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思政、校外导师、产学研合作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路径,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教学团队的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使命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获得感。教学团队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重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施校企合作,联合制定“3+1”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在校外企业设立实践基地,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9-11]。现有的校外实践基地包括:苏州乐米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恒沁科技有限公司,均为规模软件企业;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4 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以学科导论为课程思政重点课程致力于辐射带动所有计算机专业科学,深入挖掘学科导论课程中八大知识单元的德育的内涵,把思政教学融人教学大纲中,贯穿教案修订中。使得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同时“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带动引领作用,积极探索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融合的元素和内涵,实现切实增强专业+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效。 1)学科导论课程思政设计以八大知识单元为基础,“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针对计算机类各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来源于考高理科生的现状,通过访问调查等形式充分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无关,只有专业技术与工作挂钩,对思政课程的学习觉悟不高等问题特点,针对性设计学科导论的课程思政方法路径,在把握学科导论是计算机学科各专业的重要的基础入门课程,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贯穿教学过程融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等,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起到对激发学生学习的良好激励作用,相比单纯专业性教育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深知,学生通过学科发展历史和中国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将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深刻领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内涵,油然而生为国家发展学习的激情。此外,通过计算机行业实例教育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不断推进思政课程的教育改革,可使学生不但关注专业学习,也会关心时政、心系国家经济发展,这些关注将无形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强大的助力。 2)“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长期主动积极展开“学科导论思政”的探索,不断深度挖掘学科导论的八大知识单元的课程思政元素,不断发现完善学科导论与思政元素的衔接点,致力于打破思政课与专业课“两站皮”的状态,在教学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学科导论的八大知识单元的思政元素挖掘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教学团队不断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推进德育和智育的协同作用,目标打造课程思政的“金课”。 5 指导青年教师发展 “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深刻体会到,教学团队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工程人才为目标。在以思政为基础的学科导论的课程建设中,要寻找学科导论与思政的结合点,把思政教育融人专业课堂中。教学团队的教师在准备课程中不断深入探索各个知识单元、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首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要求教师关注时事新闻,学习党中央的重要会议精神。其次,教师要深入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传授专业知识。教学团队长期致力于指导青年教师的发展,团队带头人在本学科和行业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良好的师德水平,在指导青年教师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为进一步加强、推进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为提升教学团队甚至学院、学校青年教师的综合实力,教学团队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 1)提升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为目的的,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是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教师本身要接受思政的教育,坚定成为党执政的支持者,然后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将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师德师风培训,思政专题培训等,提升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对思政教育的探索和挖掘,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2)教师是课程思政过程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本身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以上三者的分离,然而课程思政从某种意义而言正是对这三者重新统一的一种回归。“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将进一步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育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法,旨在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积极主动帮助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了解学生认知和实践的隐形根源,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坚持“科研反哺教学”的思路。“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安排所有青年教师参加到团队负责人的科研团队,选择有条件的教师到国际顶尖研究团队3-6个月短期研修,或者到国内中科院及985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习,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4)按照学校對于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制订一系列针对青年教师学术骨干培养计划。教学团队将定期举办新教师专题研讨会,鼓励新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活动,比如教师讲课比赛、微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教授风采观摩课等,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大力鼓励督促青年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学习会议,定期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把课程思政纳入青年教师培训,开展研讨交流,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6 开展教学研究 课程思政所展现的是一种创新思维,强调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自然融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做法在以前是未曾关注的,之前专业课和思政课程是各自独立分开的,所以这就更需要创新思维。需要用新的思维,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个新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如何把思政更好地融人课程中。 1)构建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价体系。合理的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出课程思政是否取得成效,是否可继续改进和发展。而教育评价是构成业务学习,反馈业务成果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课程思政”教育评价范围是多元化的,所有授课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参加到评价体系中来。评价应该侧重发展性,注重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过程,注重描述性评价而非区分性评价。此外,评价结果更主要运用于教师教学的改进和引导学生的发展。“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教研活动,结合教育评价中的各项反馈,不断优化、完善、加强课程思政的艰涩。 2)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的研讨会。全面落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成员及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制定一系列学习计划并展开学习研讨会,包括学科导论等专业课程如何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高效协同效应的途径和实践等问题,使教学研究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3)通过开展教学研究,将“课程思政”的学习研究成果转化为成熟的教学资源。“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都具备良好的科研背景和精力,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具备深刻理解挖掘隐藏在学科导论八大知识单元中的思政元素,揭示和提炼渗透在知识链中的逻辑规律。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团队努力将“课程思政”的学习研究成果注入教案编写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实践任务,保证教学的新颖性和正确思想政治导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华,贺武华,陈建华,以学生为本和以学习为中心:学科导论课的两翼追求[J].教育学术月刊,2014(7):100-104. [2]韩小雅,张广,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完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5):28-29. [3]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l.重庆高教研究,2019,7(1):112-120. [4]闫绪娴,孙国强,新生专业导论课特点内容及教学方法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9):173-175. [5]谭苏燕,章庆娥.课程思政背景下国家认同感融人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9):97-98,159. [6]胡蓉,赵全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6):159,163. [7]张静,尚海龙,李荣斌,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专业导论》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9(1):43-45. [8]刘隽,范国睿.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师生互动对于学生自我收获感与满意度的影响机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5):117-123. [9]谢昆,向朝春,陈立万.地方高校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要点和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23):53-55. [10]赵冰华,应用型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4):63-65. [11]孫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27(5):162-165. 【通联编辑:谢媛媛】 作者简介:姜艺(1974-),上海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等;朱俊武(1972-),江苏扬州人,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智能软件和教育信息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