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的建设与构想 |
范文 | 张有志 摘要:随着航天产业的发展,基于低轨星座的通信、导航、遥感等方面的应用规划方案日益增多,尤其是通信卫星星座的建设炙手可热,而我国由于受限于特殊国情和国际政治环境等因素,在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方面发展缓慢。鉴于此,在对比和总结国外各类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的构成和发展演进情况基础上,提出了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建议,并对星座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低轨通信星座;星座建设;多功能融合;天地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N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1739(2020)17-70-4
0引言 相较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通信卫星,研发和部署位于低地球轨道上的通信卫星有着诸多优势,例如轨道高度降低带来的低通信时延,以及卫星体积和重量降低带来的低研发成本和低发射部署成本等优点。目前,国内外低轨卫星星座系统的建设工作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且多集中在通信系统领域。早期的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系统充分利用卫星覆盖不受地理和距离限制的特点,主要用于满足地面移动通信网络不发达地区,以及空域和海域作业时的个人移动通信需求服务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地面通信网络的建设,低轨卫星在宽带接入、导航增强和卫星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低轨卫星通信由于受到国内发达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挑战,以及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缓慢。面对如今宽带通信的快速发展,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国家战略安全考虑,亟需加快我国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的建设和发展。 1低轨通信卫星星座发展现状 1.1典型通信卫星星座的发展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国外涌现了一批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系统,典型的包括铱星(Iridium)、轨道通信(ORBCOMM)及全球星(GlobalStar)等。以铱星为例,1987年在汽车电子和通信电子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摩托罗拉公司,正式提出了在太空建立铱星系统进行全球网络覆盖的概念,于1998年完成建设并开始运营。设计出发点正是基于地面微波基站覆盖密度低,移动电话通信质量差。铱星系统作为地面通信网络的补充,实现了“把地面基站搬到天上”的创新性操作。但由于该系统完全为语音通信而设计,仅能提供2.4 kbit/s的窄带低速数据传输服务,并且卫星通话的掉话率高达8%[1],同时,高昂的使用费无法切中用户使用痛点,以至于运营不到一年便宣告破产。 而随着近年来地面通信网络的蓬勃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水平飞速提升和通信需求不断更新,这几个典型低轨通信星座系统又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通过继承和改造原有系统,均适应性地开发出了二代卫星系统,并借着成熟的卫星制造业和火箭发射服务而迅猛发展,又由于在频率、轨位以及星座构型等方面的继承性[2],使得这些系统先天具有先发优势,尤其是在低轨通信卫星的轨道和频率资源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1.2新型通信卫星星座的发展 随着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服务的普及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国际上又涌现出了一批像一网(OneWeb)、星链(StarLink)及通信卫星(Telesat)等新兴的低轨通信星座计划。相较于传统航天产业,这類商业公司运作的星座系统通常卫星体积较小,质量较轻,卫星研制生产成本降低的同时,还采取一箭多星的发射方式降低发射成本。这些系统主要用于开展面向个人和企业的高带宽低时延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以及面向全球用户的低成本、大连接量的物联网服务。这些星座系统中的佼佼者当属太空探索公司的星链计划,自2019年5月发射第一批星链卫星起,截至2020年8月SpaceX以一箭60星的方式,已经发射了10批共600余颗星链卫星,一跃成为全球拥有在轨卫星数量最多的公司,而根据SpaceX公司CEO马斯克的表述,星链服务最初将在2020年提供给加拿大和北美客户,并在2021年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至世界其他地区。 2低轨通信卫星星座建设 2.1卫星星座空间系统构成 2.1.1卫星星座构型 卫星运行的轨道参数称为轨道六根数,其中轨道半长轴和偏心率决定了轨道大小和形状,轨道倾角、升交点赤经和近地点幅角决定了轨道在空间中的方位和指向,真近点角决定了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6个参数共同决定了某一时刻卫星在空间的位置。 卫星星座是由按照某种规则分布在预定轨道上的多颗卫星组成的系统[3],通常这些卫星功能相近或相同,轨道的半长轴、偏心率和轨道倾角也相同,升交点赤经的个数即为组成星座的轨道面个数,升交点赤经相同的卫星在轨道面内以不同的近地点幅角和真近点角区分。典型的星座构型有Walker倾斜轨道星座和近极轨道星座等[4],2种星座构型各有特色。 例如全球星星座(GlobalStar)和GPS导航卫星星座系统均采用Walker倾斜轨道星座,这些星座具有节点卫星分布均匀的特点[5],其空间构型具有极强的对称性,且更适合用于对中低纬度地区的覆盖;采用近极轨道星座构型的系统包含Iridium和OneWeb等星座,对两极地区具有良好的覆盖性,并且在这种构型下星座中相邻轨道之间(除反向缝外)的卫星相对运动变化比较缓慢,更容易建立稳定的异轨星间链路。 2.1.2卫星轨道参数 通信卫星星座系统主要有轨道高度低、轨道倾角高的特点。国际上现有的通信卫星星座系统大多分布在轨道高度为550~1 500 km的低轨空间范围内,充分利用卫星通信距离短、传输时延小的优势,相较于运行在约36 000 km高度轨道上的通信卫星,一跳通信传输时延(终端—卫星—终端)可由240 ms降至10 ms,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6]。 现有通信卫星星座系统的卫星运行轨道也多为倾角大于70°的高倾角轨道,并且有较多星座系统采用近极轨道,例如OneWeb的卫星运行在87°倾角轨道上,以及Telesat的卫星运行在99.5°倾角轨道上,这样可以利用轨道的高倾角满足星座对南北两极的覆盖,最终实现对全球范围的宽带服务或者移动通信服务。 针对星座的服务性能,由于新兴低轨通信星座系统的卫星规模较大,数量众多的通信卫星在提高星座对地面某地覆盖重数的同时,也使地面终端可以灵活地选择通信条件最好的卫星接入,这样间接提高了地面终端的通信仰角,例如铱星系统的地面仰角为8.3°而星链系统的地面通信仰角可达40°,这样可以避免在通信过程中受到树木或建筑等的遮挡影响,提升了系统的服务质量。 2.1.3星间链路 星间链路是同轨道面内相邻2颗卫星之间,以及异轨道面内2颗卫星之间建立的通信链路,使多颗在轨卫星形成以卫星为交换节点的空间通信网络,实现卫星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交换。星间链路属于无线链路,例如铱星系统采用微波星间链路而星链系统则采用激光星间链路,目前微波传输的最高速率是1 Gbit/s级,而激光链路的传输速率可达到10~40 Gbit/s,更适合空间宽带组网需求[7]。由于OneWeb星座没有配置星间链路,每颗卫星都配有一个弯管有效载荷,采用透明转发工作模式,只能在用户和地面站同时位于卫星视线(LOS)范围内的区域提供服务,若考虑500个关口站时,与无星间链路相比,增加星间链路可能会使总系统容量增加33%[8],但系统配置星间链路的同时也要求卫星具备星上处理以及星间交换的能力,增加设计卫星的复杂性。 通过对现有通信星座星间组网状态以及应用需求分析,未来在星座内配置星间通信链路将势在必行。这样可以减少低轨通信卫星星座运行对地面信息网络的依赖性,从而为全球范围内的各类应用提供更加灵活可靠的通信及宽带接入等多种服务。尤其是激光通信链路的建立,将极大提高星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增加系统宽带组网的通信容量,而且不存在频谱资源和频率干扰等方面的问题[7]。不仅如此,激光通信载荷还具有体积小和重量轻的特点,便于整星结构的布局优化,更适应多星发射需求。 2.2系统建设意义 卫星通信可实现远距离的话音、数据、图像传输及合作对象信息采集等业务功能,是通信和信息监听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家战略利益的不断拓展,对建立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提出了强烈需求,迫切需要建立我国自主控制的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系统。具备全球服务能力不仅可以为用户在航空航海、地球南北极等地面通信网络覆盖盲区活动提供通信支持,还对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维和维权、国际救援和科学考察、资源运输等活动具有重要意义[9]。斯诺登棱镜门事件、汶川地震事件、马航客机事件、新冠疫情事件等自然和社会事件的发生,使相关部门重新审视我国在信息安全、信息监视及应急服务等领域的应对和保障能力,建立一个自主控制的全球安全信息通信网络对国家至关重要。 此外,低轨卫星星座系统的建设,还将刺激国内在芯片、材料、工艺、产业结构等基础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寻求新的技术突破。对商业航天及传统航天企业在管理和技术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批量航天产品的生产、测试和验收,以及卫星快速发射、星座运维管控等需求均对传统航天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2.3系统建设制约因素 随着国内外低轨星座的建设增多,低频段频谱资源有限的状态将会突出低轨之间的频率资源协调問题,采用Ka频段通信的低轨卫星系统还会涉及到与同步轨道卫星在频率资源方面的冲突,因此在低轨星座设计时,除了要抢占低轨部署先机,还必须充分考虑频率的共用或干扰规避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频率复用技术来实现大的系统容量[10];另一方面,针对高轨卫星需要采用一定的干扰规避策略,例如OneWeb卫星在赤道附近上空采取的渐进俯仰技术[11]。 不同于遥感卫星星座只需几颗星即可开展应用服务,由于较强的实时性和连续性要求,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系统提供各类应用服务的核心在于必须部署一个较为完整的星座,实现对全球或特定区域的连续覆盖。星座的规模、单颗卫星的造价、发射成本、星座备份及星座运营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相对于高轨卫星,低轨卫星的寿命较短,星座系统的技术更新和迭代也更为频繁,而用户终端价格和使用费用也将成为用户规模扩大的阻碍。因此在建设初期需要有大量社会资本的注入,以及国家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引导。 3低轨卫星星座通信应用构想 3.1市场前景 随着卫星互联网正式被纳入新基建,预计2020年我国市场规模将超800亿元。低轨卫星星座要健康平稳的运行,一方面需要有完备的产业链,包括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基站及终端设备及卫星运营服务等环节;另一方面必须依赖于巨大的用户市场,这就需要深入挖掘传统地面领域的移动通信和宽带接入市场潜力,积极开拓物联网、公共安全及信息普惠等领域的市场。其中,物联网被看作是低轨星座应用的蓝海,在物流管理、交通运输、能源通道安全、防灾减灾及区域安防等领域,采用基于低轨卫星的物联网系统将是最优的技术手段。 3.2主要应用需求 低轨卫星星座系统是典型的前期高投入、后期高收益的巨大工程,在应用需求方面,主要有移动通信、卫星广播、宽带通信及信息采集等。从目前的行业形势来看,主要的应用需求如下: ①政府应急救灾:在地震、洪水、疫情等灾害应急过程中,利用低轨卫星系统的全覆盖以及重点区域集中覆盖特点,能够快速响应,为灾区及时提供同外界的通信服务,并为相关部门提供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等服务,尽快掌握灾情动态从而依次进行决策。 ②信息普惠:低轨卫星星座能够为偏远地区以及高原山区等地的分散人口提供数据通信和网络接入服务,相比于铺设光缆或微波中继所需的大量人工、基建和维护费用,用无线方式接入低轨卫星系统更为高效和便捷。 ③海洋及民航应用:可用于船只、民航飞机的航标信息采集,特殊情况下辅助遇险搜救工作的开展,向用户提供航行中的移动通信及宽带接入服务等。 ④公共安全:能够为公安、武警(维稳、反恐、缉毒、边防和消防等)、海关和交警等提供面向公共安全的通信保障、目标监视、信息采集等服务。 ⑤物联网应用:可用于野生动物保护、科学考察、市政公共设施监控管理、农业园林监视管理、智慧交通、物流等物联网应用。 3.3发展趋势 未来的低轨卫星星座将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服务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正如在使用地面网络时不会感受到基站的存在一样,卫星星座中的每一个卫星都将充当“空中基站”的角色,只不过功能要更加丰富和强大。首先,在传统移动通信服务基础上,高带宽大容量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将是主流应用服务,并且需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星地一体化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特别是与地面5G网络的连接。低轨卫星星座系统可利用其全球覆盖的特性弥补地面5G网络通信覆盖不足的短板,同时5G网络的更高传输速率,亦可提升低轨星座系统的用户体验。 其次,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与开通,卫星定位服务应用将越来越广泛。通信、导航、遥感等多种功能的异构卫星和卫星网络以及地面网络设施之间,通过卫星自主管理、高速星间链路,高低轨协同组网等技术组成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将形成一个广域覆盖与热点地区覆盖相结合的信息传输与分发网络,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获取信息,并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更好地实现未来全球性、综合型、网络化的信息服务与应用。 4结束语 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给每个人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系统的建成也将会极大提升互联网的用户体验,扩大应用边界,使人民的生活再上一个台阶。但在看到卫星星座系统美好应用前景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国内在基础制造等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仰望星空的同时还要脚踏实地,努力提升基础制造能力,并保证技术的自主可控[12]。 参考文献 [1]华夏.对INMARSAT的成功与铱星破产的思考[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7(4):44-47,64. [2]孙晨华,肖永伟,赵伟松,等.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低轨移动及宽带通信星座发展设想[J].电信科学,2017,33(12):43-52. [3]晏坚.低轨卫星星座网络IP路由技术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0. [4]刘刚.非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组网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3. [5]范丽,蒋超,杨雪榕,等.Walker星座服务卫星轨道设计[J].装备学院学报,2013,24(1):69-72. [6]吕智勇.高低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综合比较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9(1):19-21. [7]常呈武,程砾瑜,罗丹,等.空间激光通信进展及在天基网中应用构想[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5,34(2):176-183. [8] Inigo del Portilloa, Bruce G.Cameronb, Edward F.Crawleyc,等.Telesat,One Web及Space X三个全球宽带低轨卫星星座系统的技术对比[J].卫星与网络,2019(7):48-61. [9]汪宏武,张更新,余金培.低轨卫星星座通信系统的分析与发展建议[J].卫星应用,2015(7):38-39,44. [10]易克初,李怡,孙晨华,等.卫星通信的近期发展与前景展望[J].通信学报,2015,36(6):161-176. [11]张泓湜,蒋伯峰.基于空间隔离的低轨卫星系统频谱共享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学报,2018,44(9):1909-1917. [12]宋慧欣.唯有自主可控方不受制于人[J].自动化博览,2019(6):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