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结构观下的解题教学 |
范文 | 于涛 [摘? 要] 文章简述了对结构观下解题教学的认识;以解析几何的面积最值问题为例,展示了课堂教学中构建知识联系结构、方法模型结构、解题程序结构的过程,进而抽象概括出解题结构;阐述了结构观下解题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结构观;解题结构;解析几何;面积问题 解题教学是教学中最为频繁的数学活动,常见的解题教学模式以“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为主. “一题多变”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通过对题目条件、设问的改变实现变式教学,但万变不离其宗,题目的结构是稳定的;“一题多解”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根据题目的条件、设问从不同角度联系知识、应用知识,实现解法的多样性,其核心是知识的联系与模型的识别. 解题教学若能将二者结合,就能以结构观展开教学. 这里所指的结构是为实现数学教育功能的结构,强调数学知识间的广泛联系,方法模型的准确识别,特别指属性显然、特征明显、易于识别联系的结构[1]. 如向量可以根据其属性联系几何、坐标向量和抽象向量,形成知识联系结构;数列求和可以根据通项公式的结构联系不同求和的方法模型,形成方法模型结构;综合问题往往由多个知识、模型串联,需要逐个识别依次求解,形成解题程序结构等. 纵观全国卷高考真题,有关解析几何的面积最值问题频繁出现,推陈出新,看似熟悉的问题,却总是不易得分. 因此,有必要从结构观出发,把握题目“变化”背后的“不变”. 下面笔者就以“解析几何的面积最值问题”为例,谈谈结构观下的解题教学. 教学片段 1. 构建知识联系结构 例1:(2017年南昌月考改编)已知圆C:x2+y2=2,过点P(2,0)的直线l与圆C交于A,B两点,求△AOB面积的最大值. 题目是与圆有关的三角形面积问题,求解过程包含两个环节,环节一是三角形面积函数的推导,环节二是面积函数最大值的求解. 在环节一的教学中,面积函数的推导与主元(自变量)的选取紧密联系,不少学生只想到用解析几何的通性通法,用斜率k作主元(见解法一),忽略了代数角度主元选择的多样性,也忽略了解析几何的几何性,以及圆的特殊性.要打破解题思维的僵化,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条件进行知识的广泛联系. 环节一的教学,通过广泛的联系知识进行主元的选择,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联系结构. 解析几何集几何、代数于一身,解题时可以从几何、代数两个方向进行知识的联系,从代数角度可以联系普通方程、参数方程等知识,以斜率k、倾斜角θ等为主元;从几何角度可以联系圆、三角形等相关知识(平面几何、解三角形等),以相关几何量为主元. 这样多角度联系知识的结构,能帮助学生厘清解题方向,开拓思维视野. 2. 强化方法模型结构 上述最值求解方法,紧扣分式函数的结构特性,从齐次分式、非齐次分式、分子、分母、积与和等结构特征出发,利用转化、换元将分式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基本不等式模型,或直接应用基本不等式,强化方法模型结构,并将应用导数求函数最值并入方法模型结构,推动学生实现思维不同层次的发展. 3. 完善解题程序结构 通过例2求面积函数的教学,学生明确了知识联系结构中几何、代数两个方向,在几何方向中,除了圆,还需注意解三角形、几何结论等与几何有关的知识;在代数方向中,学生并不习惯参数方程的应用,可以建议学生先以k为主元计算,必要时代入k=tanθ. 纵观例1、例2的知识联系结构,可以建议学生先几何后代数,先k后θ,以尋求最简洁的解题逻辑、最小的运算量、最熟悉的思路,细化解题逻辑,完善解题程序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主元的选择是解析几何重要的思维意识,不局限于斜率k和倾斜角θ. 例2求解最值的教学与例1类似,方法模型结构虽保持一致,但可以建议学生先思考直接应用基本不等式,再思考换元或转化,最后考虑应用导数,推动学生发展思维,优化解题程序结构.至此,解题结构构建完成,如图1. 练习的目的是应用解题结构. 例1、例2、练习由模拟题和真题拆分改编而来,形成有机的整体,帮助学生体会题目背景、条件虽然在发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解题结构保持不变. 整节课围绕解题结构(如图1)展开,从解题思路的探寻,到解题方向的实践、比较;从面积函数的得到,到函数最值的求解策略,构建解题结构,突破解题难点;从圆到椭圆,从椭圆到椭圆与圆,从三角形到四边形,螺旋上升,强化解题结构,帮助学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教学思考 高三复习是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结构观下的解题教学,是知识结构、方法结构的重组,通过把一类题目相关的知识、方法整合起来,组织成赋予某种意义的结构,帮助学生进行解题梳理和反思,推动学生应用结构进行解题. 结构观下的解题教学能促进学生拓宽解题视角. 结构观下的解题教学以明确知识属性、沟通知识联系、识别模型特征等为核心,构建解题结构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不同解题视角的生长点,推动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思维发散,形成脉络清晰的知识、方法结构,看似设置了结构的条条框框,实则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视角. 结构观下的解题教学能促进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一个数学问题的解题结构是外在形式与内在逻辑的统一,根据结构的内在逻辑,对外在形式(具体题目)进行改编,就能形成变式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形式、特征的识别能力,深刻理解结构、完善结构,形成若干解题逻辑,促进题目最优解法的探寻,实现知识方法的灵活运用. 比如文中通过例1、例2、练习的设计,凸显解题结构稳定的同时,让学生体会思维的发散与优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不同层次的思维发展,做到看似无结构,却处处在结构之中. 结构观下的解题教学能促进学生发展认知结构. 奥苏泊尔认为,就学习方面,认知结构指学生在某一特定的知识领域内的各种观念的内容和组织[2],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者主观改造的知识结构,它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的心理结构高度融合、内化的结果. 解题结构的构建正是根据知识结构,积极构建的具有主观性的结构,该结构能给学生解题方向进行指导,提供知识应用的固着点;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与模型的联系与识别能力;能通过反复应用结构,推动学生有关数学的简约性与单纯性、迁移性与发展性、广泛性与严密性等认知的发展,形成自动自觉的思维过程,达到结构的内化,实现认知结构的发展. 总之,结构观下的解题教学倡导积极构建解题结构,让学生从结构观的角度进行解题、反思等学习活动,优化学生思维,实现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 沈良. 略谈数学结构观下的解题与教学[J]. 数学通讯,2012(24):1-3. [2]? 喻平. 数学教学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