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创设有效的课堂悬念
范文

    张鸿遐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置悬念,刻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呢?

    一、巧设“疑问”悬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好奇心,巧设疑问,使学生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先出示题:“谁能写出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1,10,100三个数连接起来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问,100总比10大,10总比1大,怎么能用等号连接呢?强烈的疑问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我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我说:“今天我和同学们来个口算比赛,”接着逐个出示:382+699,431+198,976-597等口算题,结果每道题都是我算得又对又快,这样学生产生了疑问,迫切想知道这种计算方法,从而造成了知识上的悬念,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二、巧设“问题”悬念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适当地选择、安排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好胜心和创造力,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采用故事导人:“你们喜欢《西游记》的故事吧!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一天唐僧师徒经过一座荒山野岭,已经好长时间没东西吃了,这时,孙悟空不知从哪儿摘来四个大仙桃,你们说,每人可以分到几个?孙悟空还拿出个大饼(出示教具饼、板书1),猪八戒见了连声说:‘猴哥,猴哥,咱们分了它,每人吃半个,同学们,你们同意猪八戒的想法吗?为什么?他只能分到多少个饼?接着孙悟空又问猪八戒:‘每人分多少?能用一个数表示吗?这下可把猪八戒难倒了。同学们能帮助猪八戒解决这个难题吗?”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牢固。

    三、巧设“诱导”悬念

    “教”贵在善诱,就数学教学来说,如何诱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生学好数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循循善诱,善于把握可以触发小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契机,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求两数之差”的应用题时,我先在黑板上出示这样的一道题:“黑马20匹,白马30匹,”问题请学生添加,学生一看,觉得很容易,都举手要求发言,我让一名学生发言,他很不在乎地添加了:“一共有多少匹?”这时我说:“根据题中所给的两个条件,还可以添加什么问题?”此时绝大多数同学把手放下,积极思考,接着,我又鼓励说:“看谁最聪明,能最先说出来?”在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苦想时,我又引导说:“这两个数一样大吗?”略停一会儿。我继续引导说:“谁大呀?”我的话音刚落。脑子反映快的同学猛地举起手来说:“求白马比黑马多10匹,”我赞许地说:“很好,变成问题怎么说?”这时很多同学要发言:“求白马比黑马多几匹?”一些反应慢的同学也明白过来了,他们不甘落后,又不愿意随着说,于是举手说:“黑马比白马少几匹?”在同学们注意力非常集中、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的气氛中,我开始引出新授课:“求两数之差”的应用题,全班同学兴趣盎然地开始了一堂新课的学习。

    四、巧设“错误”悬念

    实践证明,教学时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12+12×3,学生在草本上计算后,大多数同学的计算步骤如下:12+12×3=24×3=72,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增强了信息“12+12”,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同学的计算步骤是:12+12×3=12+36=48,出现这两种情况,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问:这两种计算哪种计算正确?顿时,同学们纷纷争论: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我见学生的情绪高涨,对问题的答案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于是说:“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我板书“四则混合运算”。讲授新课,效果很好。

    五、巧设“障碍”悬念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3.6÷0.25,12÷0.12;(2)17÷3,13.2÷14,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学生的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障碍”,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受阻之处,这样以知识“障碍”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六、巧设“结尾”悬念

    一堂好的数学课还应在巧设“结尾”悬念上下工夫,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要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后继课涂上点“神秘色彩”,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思维。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知识性和系统性、教学中适时地巧设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进行知识迁移,使学习变难为易,轻松学习。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