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实录与反思
范文

    林爱华

    

    

    

    【摘要】本节课是必修5第二章第三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简单应用.通过本课的部分教学实录谈谈对教学的几点反思.

    【关键词】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实录;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1+2+3+4+…+100=?

    师:大家都听说过高斯的故事吧,据说在200多年前,高斯上小学时,有一次数学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一道问题:计算1+2+3+4+…+100=?当时高斯的同学一看到题目就马上埋头计算起来,而唯独他没有这么做,他先思考,结果当他的同学都在紧张计算却还没有得出答案的时候,他已经举手说:“老师,我做完了.”老师大吃一惊,原来是班上年纪最小的高斯.老师走到他身边只见他在笔记上写着5 050,不由得暗自称赞.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高斯当时用了什么妙法迅速解决了这个求和问题吗?

    生1:他不是从左往右一个一个计算的.

    生2:高斯发现1+100=101,2+99=101,3+98=101,…,50+51=101.因此,把1+2+3+4+…+100分成50组,每组和为101,共5 050.

    师:回答得非常好!

    1+2+3+4+…+100

    =(1+100)+(2+99)+(3+98)+…+(50+51)

    =101×50

    =5050.

    问题2:建筑工地上一堆圆木,从上到下每层的数目分别为1,2,3,…,9.共有多少根圆木?请用简便的方法计算.(数据小而少,学生很快就求得结果45)

    问题3:求1到n的正整数之和,即1+2+3+…+n=?

    (学生们纷纷模仿小高斯的做法来算,但很快就有学生算不下去了)

    生3:老师,n是奇数还是偶数?

    师:都有可能.(很快有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师:很好,懂得对n分类讨论,要是不分类还有别的求和办法吗?

    生5:把1+2+3+…+n各项顺序倒过来,即n+(n-1)+…+3+2+1,把两式相加再除以2即可.

    师:回答得非常棒!刚才这名同学利用的是1+n=2+(n-1)=3+(n-2)=…=n+1这一特点求和.

    二、课题引入

    师:我们把a1+a2+a3+…+an叫作数列{an}的前n项和,记作Sn,如何求等差数列{an}前n项和Sn呢?

    三、探究新知

    师: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则Sn=a1+a2+a3+…+an,能否用问题3的解决方法求和呢?请讨论并推导.(笔者下去巡查了一下,发现有的组讨论很激烈)

    师:请一名同学说说你们组的讨论结果,是如何得到的?

    师:不错,以上两个公式都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前者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末项的和这个性质;后者反映了等差數列的前n项和与它的首项、公差之间的关系,并且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华罗庚曾说过:“数少形不直观,形少数难入微.”你们能否认真观察公式(1)(2)并给予几何解释.(学生沉默了近1分钟,还是没有发现哪个图形与它们有联系)

    练习热身:求下列等差数列{an}的前项和Sn(略).

    (这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公式,并能恰当地选择合适的公式)

    四、应用举例

    例1(教材第43页例1)(让学生阅读并审题)

    师:根据题意求这10年资金的总投入即把这10年的资金相加,而每年投入的资金是多少?

    众生:2001年是500万元,以后每年的投入资金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求和问题?

    众生:等差数列,求以500为首项,以50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的前10项和.

    师:很好.要用哪个求和公式?

    (分析完毕,利用幻灯片给出解题过程)

    例2(教材第43页例2)(让学生阅读并审题)

    师:要确定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最基本的量有哪些?(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明确a1与d是等差数列的两个基本量,利用方程组思想解决)

    五、练习巩固(略)

    六、教后反思

    (一)对教学过程设计的反思

    本节开头以大家熟知的小高斯的故事设置情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浅显的引入让学生情绪高涨.这时又抛出第二个工地上木头的堆放问题,层层铺垫,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归纳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推导方法,并得出结论Sn=n(a1+an)2,由an=a1+(n-1)d,进一步得到Sn=na1+n(n-1)2d.并且利用梯形面积帮助学生记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两个公式.在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之后就是应用举例,由于刚刚认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本人认为如果直接讲解教材中的例1,难度较大,于是补充了三道练习,根据所给的条件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公式,并能恰当地选择合适的公式.最后讲解教材中的例题1、2.这样的安排符合了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练习巩固部分,通过变式,让学生体会“思则变,变则通”的理念,同时体验到方程组思想在解题中的运用,加深理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中五个变量a1,an,n,d,Sn,只要知道其中三个就可求另外两个,即“知三求二”.

    (二)对学生评价的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很重视学生的质疑与回答.如果对了,本人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可以鼓励他们继续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本来并没有预设学生对问题3的解决会采用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组求和,当学生提出疑问n是奇数还是偶数时,笔者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做法而是耐心引导,及时肯定,给他留出足够的计算时间,使他能够顺利完成1+2+3+…+n求和,并发现不论n为奇数还是偶数,和都为n(n+1)2.当笔者及时肯定他的发现时,他表现出少有的兴奋,目光更有神了,听课更专注了.虽然上课的时间较有限,但如果当时笔者假装没听见不予理睬的话,那可能将会是另外一种情形,学生会感到被教师所冷落,对他的回答不关心,从而会影响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总之,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

    (三)对教学中不足的反思

    由于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公式的推导花费的时间稍多了一些,而导致最后的变式训练和小结有些仓促.如果重新设计教学的话,笔者会适当减少练习.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