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汉口的商贸交流 |
范文 | 钱凯 作为大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位于汉水和长江交汇处,集各方交通之便利,明清时已成为全国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商品集散中心。大汉口对于商品有着集散的功用,将全国的商品聚集于此再发散辐射于各地,盘活了整个华中甚至长江沿岸省份的商业贸易活动。在大汉口的辐射作用下,孕育出了一个个所谓的“小汉口”,这些小汉口发挥着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通过货物转运及商品交易等多种方式,商业逐渐繁荣,与汉口的商业联系愈加紧密。 全国号称“小汉口”的城镇比比皆是,其中湖北最多:荆门沙洋、麻城宋埠、咸宁汀泗桥、天门岳口、大冶金牛、十堰黄龙……几乎每个市县都有一个“小汉口”。被称为“小汉口”的城镇除商业繁荣外,地理环境方面与汉口也有许多相似性。比如位于水边,水陆交通发达;两江交汇,形成天然良港;两地交界,便于贸易往来……以张湾黄龙为例,这里位于堵河之畔,是十堰城区的西大门,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亦是鄂西北地区的商业、文化和航运中心。它建镇于明末清初,溯水而上可至竹山、竹溪,顺流而下则达丹江、武汉。镇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街市热闹,分有前街、后街、上街和河街四部分。街道交通发达、人来人庄,往来贸易十分繁荣。因此各地的“小汉口”凭借着优势的地理位置,商业聚集,贸易频繁,逐渐成为区域货物集转中心。 从市场功能来讲,在1861年汉口开埠以前,“小汉口”的贸易属于传统贸易格局,大批本地土特产被交易,从而货品集中到汉口,再由汉口集散到全国各地,体现了汉口作为国内贸易集散中心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内,小汉口集散的主要是米、麦、盐、竹木等当地特产。 老河口位于鄂西北地区,在汉水中游的左边沿岸,是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的交通要道。从明末到清末,老河口经过不断的演进经营,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镇。老河口是鄂西北地区主要的小麦出产地,按丰年时估计小麦产量6万石。[1]老河口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从而成为小麦输出汉口的集转中心。其小麦到达汉口后再向湖南、广东等地集散。天门县交通便利,商业繁华,作为货物集散中心,主要输出货物有棉花、岳口布、天门绢、岳口锁等,输入货物主要是生活用品等杂货。[2]钟祥县东西南北有四镇,钟祥县主要输出谷米豆麦,以前每年丰收的时候,可以卖出稻谷百万元左右。[3] 综上土特产在“小汉口”的集散下经汉口运抵全国,这些小汉口因此商贸发达,经济繁荣,具有同汉口一样的美名。这些货品的集散构成了中国的传统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同时,各个小汉口的发展也铸就了大汉口的辉煌。1861年前汉口的全国性货物集散中心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货物经汉口往上海、广州等地的集散都绕不开汉口这个中心点。 1861年开埠后,传统的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小汉口”作为二级市场集散的货物到达汉口后,被运往上海远销国外;也有一部分“小汉口”作为商品集散中心,将特产运往上海远销海外,从而换取洋布、洋油等生活用品。而汉口随着传统格局的变化,自身的定位发生变化,成为上海外销的主要中转地。 这一时期,作为次一级市场的小汉口也被卷入外贸体系,如天门岳口镇。外商在汉口开埠后,逐渐将势力渗入湖北其他地区,天门的岳口镇就是如此。岳口镇等镇设有洋行分支机构或委托经销商经营进口棉纺织商品,成为棉货集纳中心,直到1941年还有5家日商在岳口镇经销进口坯布。武穴是湖北出口的重要商埠。武穴的麻在丰收的时候出口数量几乎可以和汉口相媲美,因此被称为“小汉口”。民国14年,经武穴出口麻30万余件,占产量的六分之一。[4]石牌镇是钟祥四大古镇之一,依山傍水,地势险要。交通运输公路北至玲水铺接荆皂公路。石牌镇米粮贸易较为丰盛。民国时,整个县没有外贸机构,粮棉油等农副产品由商人收购后,运销汉口再转销国外。[5]麻城大小集市商业繁荣,宋埠镇尤其繁荣,有“小汉口”之称。20世纪,英商来宋埠贸易,汉口的和记蛋庄在宋埠设庄收购鲜蛋,加工成蛋粉,卖给欧美客人。之后德商日商都来麻城收购土特产,并在麻城市场倾销洋货[6]。宋埠镇兴盛的时候有大小店铺777家,从业人员885人。外国各商纷纷雇佣买办,收购土特产品,商业一片繁华。 因此,“小汉口”的货物经集散交换后运抵上海再往国外销售,中国慢慢沦为列强的廉价原材料的供应地,逐渐融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的小农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而汉口也从华中农产品和农副产品贸易集散中心变成上海进出口洋货运集散中心和内地汇集转运上海出口的枢纽。 开埠后,“小汉口”输出货物的商品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最先体现于盐在汉口贸易中地位的下降。开埠前的数百年,盐一直是传统贸易的主要货物,关乎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直到清末,汉口是全国最大的淮盐分销口岸。各地盐船汇集境域沿河码头,形成“十里通津驻盐艘”的情况。[7]随着列强进入中国后,海外对茶的需求一直有增无减,出口茶叶呈现连年上升的趋势,逐渐茶叶取代了盐在贸易中的地位。 近代在汉口集散外销的茶叶,主要是羊樓洞的砖茶。鸦片战争后,海运开禁,外洋制造的机器输入,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逐渐转用机器生产砖茶。光绪初年,是羊楼洞荼砖生产极盛时期。除专为外商收购和加工的带有买办性质的广东帮外,山西帮的二十多家茶商都在羊楼洞设庄收茶制砖。每年采摘茶叶时,通城、崇阳等县剩余劳力多涌至羊楼洞,受雇于各茶庄,或打零工作短工、或肩挑贩运。羊楼洞京广杂货,绸缎布匹,各货俱全。英,俄、日、德等列强在这里占地建场,专效洞茶传统制法,并在茶砖上压制“川”字形三条印记,以示“洞茶”真品,极盛时茶庄达二百多家,人口近四万,有五条主要街道,其他商业、旅店铺面百十家,素有“小汉口”之称。茶叶吸引了外国人的到来,开辟了偌大的茶叶贸易。 一个个小汉口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下,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工商业经济逐渐发展,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小汉口各有特点,各有缘由,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以小汉口之名,反映了当时大汉口的辉煌,也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印证了大汉口对小汉口的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第1辑,第126页 [2]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第1辑,第304页 [3]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第1辑,第310页 [4]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第1辑,第334页 [5]钟祥县志编纂委员会:《钟祥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第61页。 [6]麻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麻城县志》,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第413页 [7]陈佑湘主编:《汉正街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22页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