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品读经典 指导人生 |
范文 | 黄悦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培养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典籍,本文选取《孟子》中的一句,从文本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关键词:经典阅读;学贵有恒;教学设计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其中蕴含了大量取之有益的观点,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读出其中理趣,指导学生人生发展。 1 文本分析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出自《孟子·尽心下》。这一句不仅明确了学习贵在坚持的重要性,也体现出中国古代经典的重要文化意义。 2 学情分析 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阅读基础,但对中国古代经典的阅读量不够,学习和阅读经典的积极性不高。设置《学贵有恒》这一课,重点放在了对学生的审美熏陶以及文化感染上,希望调动同学们阅读经典的积极性,同时激励学生在学习上不畏困难,恒心坚持。 3 教学目标 (一)掌握重点语词的涵义,理解选文内容的意义 (二)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培养持续学习的意识 (三)体会学习与涵养给自身带来的价值 4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为劝勉学生乐学好学以及培养学生恒心坚持的精神。教学难点为让学生明确合理设定目标、安排进度的重要性,同时体会勤勉有恒与善用精力共存的魅力。 5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以讲授的方式带领同学们了解《孟子》中有关教育的论述,通过讲解使学生体悟文本内涵,举例说明学习中坚持的重要性。同时在课堂中运用疑问或反问语句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加强学生体验,以达到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共识。 6 教学过程 6.1 导入 培根曾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他用形象化的比喻告诉我们求知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卡莱尔又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水平。”由此看来,成大业者离不开“学”,尤其是“无止境刻苦勤奋”地“学”。 设计意图:采用动机理论,让学生对成功产生期待,先入为主地让学生认识到“无止境勤奋刻苦地学”的重要性,引起并维持学生的内部唤醒状态。 6.2 勤勉有恒,必有成就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师: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上常有固定行走的路线,久而久之杂草不生就形成了一条路。若是经常间断不走,杂草就会生长将这小路阻塞。 师:荀子《劝学》中举了许多例子皆可用来证实这一点,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等等,都说明为学要专一而有恒,才能“神明自得,而圣心备焉”。 设计意图:利用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劝学》,使学生产生思考,并将新知识纳入自身已有知识体系。 师:请同学们列举有关“勤勉有恒”语句或例子。 生:《礼记·中庸》谈到:“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生:东汉时,乐羊子的妻子曾劝勉乐羊子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使自己的品行日益完美。如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师:做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那就连“山径之蹊”都无法形成,何谈走出宽广平正的人生大道! 设计意图:采用内隐学习理论,向学生举例说明勤奋坚持的重要意义,潜移默化地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素养,激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奋进。 6.3 善用精力,走向成功 师:凡事贵在坚持的道理大家都懂,事实却是“学贵有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好像我们都知道坚持读经典可以帮助我们存心养性,坚持好的生活习惯可以让我们拥有年轻健康的身体状态。但又有几个人做到了呢? 《孟子·公孙丑上》中有:“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请学生翻译) 生:好马虽然善于奔走,却气力疲乏衰竭,中途就会止步。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反而先到。 师:这里谈到关于妥善安排、善用精力的智慧。就像是在跑一场马拉松,赢得最后胜利的人都能持续性地合理配速,有完美的冲刺。一开始就用尽全力的人却有很多不能坚持到最后的! 设计意图:运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将难以理解的内容简单化生活化,用马拉松来打比方,道理显而易见,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 师:这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明确: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制定合适的期待与计划,会让自己更有动力坚持下去。 6.4 总结 这并不是说要放低自己的目标,而是在提醒和鼓励我们应根据自己的现有能力水平,勤奋学习恒心坚持,相信我们就一定会达到自己的目标,走出自己的人生舞台。 设计意图:运用替代强化学习理论,强化恒心坚持、善用精力的结果是取得成功,間接使学生自身学习的愿望与动机得到强化。 7 教学反思与总结 本课教学设计逻辑结构清晰,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理论的运用较为合理。但在讲授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的案例以及课堂活动的安排较少,可以适当补充以帮助学生理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李鍌.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63 [2]陈国林.课堂创新教学设计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8(06):26-27. [3]周先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J].学语文,2018(06):38-3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