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左权小花戏“三颠步”学习过程中的悟与思
范文

    康怡

    摘 要:民间舞蹈要活跃于民间、提炼于课堂、表演于舞台,永葆其生命力,就必须牢牢把握住一方水土孕育出的民间舞蹈文化的精髓。左权小花戏舞蹈轻盈俏丽、内容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是山西省左权县极具特色,集歌、舞、戏三者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被当地百姓高度概括为“小花戏,小花戏,一小、二花、三有戏”,这是左权百姓对小花戏艺术特色的生动概括。经过长期的舞蹈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一系列组合的约定俗成的扇法语汇。1985年,左权县文化馆对小花戏扇法进行整理时,归纳出“蝴蝶扇”,“飘扇”,“挽扇”,“撒扇”,“翻扇”,“大小转扇”等50余种。小花戏的舞蹈步法现已有60余种,其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是每舞动一步身体颠颤三下的“三颠步”,其要點是颤、颠、跳、蹬,再配以辅助性的动作扭、摆、甩。脚下的颤颠和扇花的飞舞多变极具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汉族民间舞蹈,在学习和表演中有一定难度。在学习小花戏传统剧目过程中发现“三颠步”出现频率高,且极具其“颤颠”特色,具有表演性、训练性、传承性、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论及笔者在学习左权小花戏“三颠步”中的感悟与思考。

    关键词:小花戏;三颠步;思考

    1 把握核心:掌握典型步伐关注原始步伐

    “三颠步”是“唿嗦步”发展而来的,在“唿嗦步”基础之上放慢膝关节屈伸的速度,加大了舞步,逐渐形成了颤颠和扭有机结合、身体起伏鲜明的三颠步。要想跳好三颠步就必须分析“唿嗦步”,分析最为基础、原始的步伐动作,把握最为核心的风格特色。

    1.1 “唿嗦步”

    “唿嗦步”是在左权山高沟深石头多的特殊自然环境中,在“走百病”(旧日妇女于元宵夜结伴游行的习俗,云能消除百病)狂欢的情境中一走两颤、两颤三颤地表示欢乐、兴奋、喜悦和激动之情而形成的。人们逐渐将祭祀舞蹈的步子加以美化,最终演化成小花戏比较古老的步伐——“唿嗦步”。

    “唿嗦步”做法为:以小步向前走,同时双膝均匀而快速地屈伸,通过膝关节的颤与脚掌的颠,进而带动全身上下颤颠。一拍一步,一步至少颤颠三次,身体左右扭动并自由地前俯后仰,双臂在身体的两侧前后小幅度地交替甩动。主要特点是舞动起来颤颤颠颠,肢体松弛且灵活,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一种极度兴奋的心情。

    1.2 “三颠步”

    “三颠步”是“唿嗦步”发展而来的,把握并进一步发展了“颤颠”这一特色,放大了下肢颤颠的幅度,放慢了膝关节屈伸的速度,放大了舞步移动的距离,形成了起伏鲜明的“三颠步”。

    “三颠步”做法为:两腿先屈后伸交替向前舞动,在2/4拍子的乐曲中,一拍一步,一步三颠,并且每次都有重心的移动。前半拍脚后跟着地为第一颠,后半拍重心移至前脚掌为第二颠,再很快移至脚趾为第三颠。在三拍子的乐曲中,每小节舞一个“三颠步”,每一拍颤颠一次。主要特点为脚要颠,膝要颤,足下有弹性、身躯有起伏、舞动似波浪。

    2 寻根溯源:把握步伐特色形成因素

    民间舞蹈植根于本体文化深厚的土壤中,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来自于各地区人民的真实生活,是一方水土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影响下的人民生活。左权小花戏“活”在民间、“活”在左权,动态传承着左权宝贵的民间文化与左权百姓对待生活的态度,要想更好地把握动态,必须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掌握动态背后的舞蹈文化,才能更好地把握、学习、传承左权小花戏。

    通过学习“唿嗦步”“三颠步”,其“颤颠”特色极为突出,但为何要颤颠,颤颠从哪儿来,这是笔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点。小花戏步伐中“颤颠”的特色是在左权特定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以及古老的的传统习俗中形成的。《辽州志》云:“辽居太行山巅,万山深谷之中,迂回曲折,袤延百里,商贾不通,舟车不至。”在地理环境影响下,人们长期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在日常走路时形成了膝关节微颤的习惯。依靠扁担来运输物品,物品对身体负重感的增加以及长距离的崎岖道路也使前进的脚步形成“上下颤颠”这一特点。汉族民间舞多受到封建社会女性缠足的影响,左权小花戏也不例外。由于足下缠足的影响,妇女在走路过程中双脚难以支撑全身的重量,其双膝自然地微颤,腰胯随之微扭。步伐中“颤颠”的特色还与民间祭祀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人们以“闹社火”这一形式,一方面祭神,另一方面娱乐,人们在祈望幸福生活的同时,总会寻求多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他们兴奋的心情,而这种祭祀舞蹈的步子逐步演化成为小花戏的“唿嗦步”。抗日战争爆发后,左权成为了晋冀鲁豫边区的腹心地区。当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大批的文艺工作者纷纷走近群众、走入民间,为使小花戏服务于抗战,歌唱新人新事,许多文艺工作者对左权小花戏的改革和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舞蹈动作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了幅度,在“唿嗦步”的基础上发展为“三颠步”,从原来的“擦脯扇”也逐步开合挽转,进一步发展为“蝴蝶扇”,大大加强了小花戏的表现力,紧密配合抗战宣传的需要,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3 展开思考:在学习过程的悟与思

    3.1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对左权小花戏“三颠步”的学习与实践,要把握其典型特色,更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既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也要知道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使左权小花戏表演者的舞蹈展现更加地合情合理,更加贴近左权老百姓的生活。小花戏中的舞蹈动态不仅仅是肢体的舞动,更是左权老百姓面对生活的态度、左权当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的立体展现,不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立足于民间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汲取其能量,使左权小花戏的表演在文化的浸润下既不失去典型特色,又能彰显民间文化,还可以使编导在编创左权小花戏舞蹈剧目的同时,通过把握小花戏的本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作品编创中不仅运用“唿嗦步”、“三颠步”素材,更可以把握其“颤颠”特色及其形成的因素,编创出在已有特色步伐之外且具有左权小花戏内在精神内涵与神韵的语言。

    3.2 注重脚下“落”与“推”

    在《摘花椒》《桃花红、杏花白》等剧目当中,“三颠步”多配合于上下翻飞、左右翩跹的蝴蝶扇,身体在随之扭动的中手臂会有摆劲与甩劲,手向上摆动至最高点时有股甩劲,通过摆与甩使小花戏动态更加灵巧活泼。对上肢向上力量与脚下“颤”“颠”“跳”“蹬”形成的跳跃感的关注,容易强调向上的力量而忽略其“落”劲,基于对左权小花戏“颤颠”特色形成因素的分析,笔者发现“落”是学习及表演实践中需要加以关注的点。“落”得下来,脚下才有“根”,才能具备优秀舞蹈演员的素质之一,其次“落”也是基于左权小花戏的表演性与传承性的考虑,因为有“起”有“落”才能形成“颤颠”特色,同时对于左权特定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以及古老的的传统习俗的把握。

    其次,笔者认为“推”也是在“三颠步”中需要加以关注、值得强调的点。“推”强调的是脚跟、脚掌、脚尖的重心及力量的推动。小花戏下肢的颤颠、步伐的移动以及在移动过程中起伏的跳跃感都离不开“推”。“三颠步”中第一颠在脚后跟、第二颠在脚掌、第三颠在脚趾部分,在步伐的颤颠移动中自然有重心的移动,而重心在脚下的体现便是通过“推”,强调“推”是基于表演性、传承性的把握,是基于左权这一方水土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的综合立体的把握。

    4 结语

    左权县素有为“山西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名,作为山西人,笔者肩负着传播、发展山西优秀民间文化的使命和担当,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小花戏,爱上小花戏,使其无论在民间、课堂还是舞台都能有更为广泛的艺术发展空间,通过在学习及实践过程中的点滴积累,进行切身体悟并展开思考,感受小花戏的魅力、思考小花戏的特色、传承小花戏的精髓。

    参考文献

    [1]李明珍,刘瑜,刘瑞琪.左权小花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5.

    [2]中國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M].中国民族民中国 ISBN 中心出版社,1993.

    [3]王保牛.左权县文化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左权县志办.左权概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5]潘东升,刘丹阳.田野回望:“非遗”舞蹈左权小花戏的“根”意识[J].戏剧之家,2020,(19):137-13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3 13: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