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传统民本思想镜像下“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主体性探析
范文

    蓝春亮 于亮

    摘 要: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来源于古代国家与社会治理活动,虽有“民本”外衣,却是“君本”内核,本质上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透过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人民群众身份地位、国家发展价值旨归、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等方面集中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

    关键词:传统民本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主体性

    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和价值指向,是党长期治国理政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升华。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人民观,同时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受制于君主专制制度、经济文化形态,传统民本思想赋予民众的政治权力在现实中难以兑现,因而终究无法摆脱内容空位、制度缺位、效果错位等历史局限[1]。而以人民为中心涵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内在要求,在人民地位、社会发展目的及力量来源等方面集中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置于傳统民本思想比照下,更能凸显其科学性、先进性,也更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刻内涵和价值追求。

    一、“民本”与“人本”:人民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地位

    一般认为,传统民本思想发轫于夏商,初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汉唐不断发展充实,宋明以后趋于完善。尽管学界因认识角度、理解深度和重视程度不一而对其内涵与外延有所侧重,但基本认可其核心理念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说文解字》云:“本,木下曰本。本末皆于形得义。”“干,一曰本也。木下曰本,木身亦曰本。”[2]《广雅疏证》亦有:“本,干也。干亦茎也。”[3]“本”原义为木之根、树之干,引申为根本、基干。“民为邦本”即民乃国之根本、基础。但在自然经济、宗法社会、君主专制等诸多形态综合影响下,在“君本”“官本”思想撕扯下,“民”的政治身份与社会地位并不能真正体现出“本”的形象。

    “强干弱枝,大本小末,则君臣之分明矣”[4],中央、君主是为“干本”,地方、臣民而属“枝末”,意即君本民末。朱熹尽管认同民贵君轻,但同样认为“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5]。“君人者,国之本也”[4]、“君者,国之隆也”[6]等也说明在“民本”体系实际运行中,“民众并不总是居于‘本的位置,有时民众甚至被摆在‘末的位置”[7]。可见,“民为邦本”是不完全的或者说是具有特定背景和语境的。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8]朱熹言:“民,庶民也。”[9]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民”不仅是一种职业身份,也是一种地位身份,是与统治阶级相对立的被统治对象。孟子虽然提出民贵君轻,但也主张“无父无君,是禽兽也”[10];荀子强调“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6];董仲舒一方面重民,一方面也极力尊君,所谓“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4]。在他们的民本思想内核中,尊君是重民的前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9]则更为直白地表明君主对四方万物生民的属权。对“民”身份地位压迫的同时,还有精神方面的歧视或贬损。《说文解字》言:“民,众萌也。”段玉裁注:“萌,犹懵懵无知儿也。”[2]贾公彦也说:“民者,冥也,甿者,懵懵,皆是无知之儿也。”[11]正是通过强化这种“愚”的形象,维护和强化固有等级秩序。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从始至终都是国家的主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习近平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1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充分体现了人民在国家及其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还体现在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主仆关系上。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破除官本位思想”,“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13],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铭记初心,当好人民公仆[14]。人民与党员干部、与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是对君主专制时代由家天下以及维系其运转的一系列官僚体制构建起来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型剥削关系的根本性超越。

    从“民”的身份范畴、政治地位、社会形象等诸多方面来看,传统民本无法背离君本,民本思想必然受到君主专制主义的极大束缚,也显示出了明显局限性。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是在社会各方面享有主体地位的人,具备主人翁身份,他们不再是专制时代上层统治者中的愚昧人群和受奴役、受剥削的统治对象,在身份地位、阶级属性等方面更加彻底地体现出了“人民”作为“国之根本”的地位主体性。

    二、“传之万世”与“人民需求”:国家发展的价值旨归

    民本与君本看似矛盾冲突,实则归之于天下治。君本为实,民本为用,民本实质上是为君本服务的。安民爱民、民贵君轻等思想,只是一种统治手段和工具,是治民驭民之术,其出发点和归宿是更有效、更好地维护王权及君主专制统治,即所谓存社稷、固君位,将家天下传之万世。

    “民之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6]、“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15],一个“用”字深刻揭示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工具主义性质。孟子所谓“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10],得其心、得其民,终归是为了得天下。程颐提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16],张居正主张“惟致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17]。顺民心、厚民生、察疾苦目的均在于为政,其“政”当然是君主专制统治。备受推崇的君民舟水关系,虽然承认或是提高了民的地位,但仍然是为了保证“舟”的安全平稳,即王朝的发展延续。正如俞可平所说:“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者同时也是君主主义者。”[18]

    张分田提出:“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思想家反省意识的产物。推动民本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统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君主政治的现实需要。”[19]从专制社会发展实际来看,当统治者苛政、劫索过甚,必然导致民力竭尽或揭竿而起,动荡统治甚至改朝换代;当出现所谓“盛世”“治世”,必然有诸多重民生、顺民意、富民财的惠民之政。在王朝更替中,民本思想得到不断发展、不断检验,也成为统治集团平衡君民关系、优化专制统治的重要施政工具。所以说,民本“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之本,而不是价值之本”[20]。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明确提出并形成了以“人民至上”为核心价值追求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他始终强调,“我党理想信念建立的崇高价值基础就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21],“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22],“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22]。以上论述充分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同样是基于人民的现实需求和人民的终极利益做出的准确判断,是对“人民需求”的回应。

    从“用民治政”到“为民执政”,除了权力主体与人民地位的变化之外,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发展与执政理念价值旨归的转向,人民从统治者财富聚集的工具变为社会发展成果的享受者,突出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主体地位。

    三、“圣君明主”与“群众史观”: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传统民本思想是在王朝兴衰中不断丰富和明确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在总结桀纣亡国的教训中看到了百姓的力量。周公要求统治者善于体察民情,“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23];孟子则看到了民心的作用,强调民众在政治兴亡中的重要性,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10]。汉唐是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也是源于统治者对秦隋二世而亡的教训总结。尽管民本思想注重民心向背的重要作用,也有君权天予、敬天保民等主张来约束统治者,但顺民心、得天意,无一例外都要通过统治者的“王化”“德政”“仁政”来实现。因而在传统民本思想中,“内圣外王”的“圣君明主”往往是“江山社稷”维系与发展的主体力量。《礼记》载:“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24]人亡政息的例子在古代社会发展中不胜枚举,政举政息根由在于君主专制的制度性缺陷,但也反映了君主在一国兴衰中的重要作用。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6],董仲舒认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4]。“立君为民”是民本思想中的重要内涵,一方面它认可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认为君是为民而存在的,但也要看到它实质上仍然在强化君主对人民的管辖治理、强化君主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传统民本思想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民本,但在推动或影响整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仍然倾向于“圣君明主”的个人作用。而这就是尊君、君本思想在历史发展观中的延伸与映射,是英雄史观的一种体现。其本质都是“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25]。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标识,它明确强调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历史过程的主体。马克思认为创造历史的并不是神、观念或英雄,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26]。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史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主张。毛泽东曾说“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7];邓小平称“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28];江泽民也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牢固树立推动历史前进决定性力量是人民群众的科学观点”[29];胡锦涛亦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30]。重视人民群众作用、强调人民群众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立场。坚持人民创造历史,就必须坚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也都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的劳动、智慧和创造。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2],“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31]。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在发展中重要力量和作用的肯定。

    “以人民为中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史观,进一步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人民当做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在历史角度凸显了人民的作用主体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所有国家权力、广泛参与国家治理、享有国家发展成果的有机统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的价值指引下,从发展主体、发展目标、发展动力等方面深刻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以及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从地位、价值、作用等方面彰显了“人民”的主体性,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有限“民本”、狭隘“民本”、片面“民本”的超越。

    参考文献:

    [1]马可.从民惟邦本到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J].江西社会科学,2018(6):18-24.

    [2]许慎.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48-253,627.

    [3]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353.

    [4]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3,37,46,46.

    [5]黎靖德,王星贤.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2678.

    [6]荀子撰,杨倞注.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1,52,72,159.

    [7]张分田,张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刍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3-118.

    [8]范宁,杨士勋.春秋谷梁传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17

    [9]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195,150.

    [10]赵岐,孙奭.孟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714,2721,2721.

    [11]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740.

    [12]习近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3-21(02).

    [1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57.

    [14]新華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51.

    [16]程颐.伊川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531.

    [17]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505.

    [18]俞可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论要[J].孔子研究,1989(2):24-31.

    [19]张分田.关于深化民本思想研究的若干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4(1):159-165.

    [20]梁建新.论“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存在论之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115-120.

    [21]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02).

    [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3]孔颖达.尚书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221.

    [24]郑玄.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29.

    [25]李怡,肖昭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与现实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7):26-33.

    [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2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31.

    [2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2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9.

    [30]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35.

    [3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