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流量时代背景下偶像产业商业运营模式研究 |
范文 | 周丽丽 郑吾伊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生偶像告别了传统单一的出道模式,乘上了“互联网 +”的出道列车。《偶像练习生》等在此类综艺节目中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其新生偶像产生的商业运营模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流量时代;偶像产业;商业运营 在大数据流量时代以及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新型网络综艺选秀节目和一批引发大众广泛关注的新生偶像。新生偶像综艺选秀节目作为一种全新的偶像产业商业运营模式,火爆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也由此展开相关研究。 一、国内外背景分析 早期纸质媒体时期,由于技术限制,偶像产业处于萌芽阶段。随着时代发展,偶像产业日趋蓬勃,经济公司可通过多角度多方面来包装明星,人们的信息渠道也随之增加。“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传统偶像产业模式被颠覆,相比之前,现在更强调的是流量。 在传统偶像产业运营模式中,经济公司一直处于上风地位,偶像与粉丝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但互联网流量时代的到来,偶像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偶像塑造模式也变得多元化,传统的选秀造星模式陷入瓶颈期,而年轻的一代痴迷于日韩文化中的“偶像养成”。 二、国内新生偶像产业商业运营现状 2018年初,爱奇艺《偶像练习生》和腾讯视频《创造101》迅速引爆市场。网综平台尝试以真实展现中国新一代青年偶像的蜕变历程,最大限度吸引和留存了全民制作人‘养成偶像的热情,联动全平台资源打造该节目,借助全民线上线下全程参与模式,引发用户与平台的共情,真正意义上开启了中国偶像元年。 (一)“流量男偶”和“流量女偶”差异明显 同为“流量明星”,男性与女性的商业价值是天然不匹配的。“流量男偶”的收入要远超过“流量女偶”。从粉丝构成上来看,男偶像的粉丝里女粉丝占大多数,而女偶像的粉丝里男女粉丝比例大约对半开(目前中国仅有SNH48 是以男性粉丝为主)。“流量男偶”的粉丝基础远大于“流量男偶”、女性粉丝占市场主导地位且消费热情和倾向都远远胜过男性。 (二)偶像产业进入3.0时代,情感维系转向专业化 1.0时代(保姆型经纪):经纪公司垄断资源,经纪人地位强势。王京花、常继红、李小婉为首的“中国第一批经纪人”掌握影视制作资源和艺人资源间的沟通渠道。 2.0时代(明星工作室):随着范冰冰、周迅等超一线艺人纷纷成立个人工作室,并逐步由初期挂靠经纪公司发展到后期脱离形态,分享经营话语权。 3.0时代(股份制、合伙制):将以往的明星工作室、经纪公司重组,催生流程化、规模化、体系化的新型专业公司。以明星为中心提供精准化的服务。 (三)行业进入窗口期 现今《偶像练习生》虽然带火了一批选手,看似已经被挖掘的偶像市场,也只不过是被撬开了一个小洞,背后蕴藏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仍旧未被触及。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刺激消费转型,为偶像产业发展提供需求。以日本、韩国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当人均GDP达1万美元左右时,偶像产业才会迎来迅速发展时期。我国人均GDP8592美元,部分城市超过1.8万美元,文化核心潜在消费人口超过1.4亿比肩日本。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时点是我国偶像产业发展一个窗口期。 三、新生偶像产业商业运营趋势 (一)偶像当道,流量为王 流量时代,实力和颜值都不是偶像吸粉的决定性因素,能准确戳到观众的记忆点和共鸣处才最重要。痴迷于“偶像”90后、00后粉丝们能够一路参与TFBOYS和SNH48的进阶之路,这种使命感和成功后的喜悦感让他们对此欲罢不能。偶像的诞生离不开流量,而各大造星平台的运作,无非是将流量慢慢放大的过程。 (二)受众为先,偶像内核泛化 洞悉受众需求变迁状况,偶像经纪公司的服务主体——偶像也在不断衍变,涵盖更多领域、愈显多元化。有从运动员跨界迈向体育圈层娱乐化的张继科、孙杨等的文体融合;也有如冯提莫的网红转型;素人成长、二次元偶像、虚拟偶像等。 (三)以“粉丝+IP”模式盈利 自大众媒介开启声势浩大的“造星”运动以来,当各种娱乐明星成为人们崇拜的主要对象时,作为“过度大众文化接受者”的粉丝也就此登场。投资者就此抓住商机,充分利用他的流量对他进行再包装,这位偶像在公众面前会显得更加耀眼,这种相互作用过程是对流量价值的不断发掘,也是投资者不断获利的过程。粉丝的对偶像的消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粉丝”们消费明星基本产出物。 二是“粉丝”们还会购买明星们所喜欢或代言的产品。 三是购买与明星相关的衍生品。 四、偶像產业商业运营相关思考 (一)带动了相关经济产业发展,人群带动效应突出 观看节目的绝大数人是该视频平台的会员,赞助商在节目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广告植入,让观众对赞助商进行一定的留意,在日常生活中会有选择的购买赞助商的商品。 (二)“养成系”偶像培养思路更利于观众了解偶像 运用养成系偶像培养思路,从偶像参加节目开始,能够在不同平台了解选手的日常生活,选手在节目过程中逐渐变得更加优秀,直到最后通过全民票选成功出道。此模式下,粉丝们直接参与偶像养成的过程,提高了粉丝对于偶像的热爱度与忠诚度。 (三)偶粉交互方式的改变促使偶像更加依赖流量 通过真人秀的形式给了粉丝足量的观偶时间,深入了解偶像激发了他们无限的兴趣,这种好奇正是使得在造星过程中出现了令人诧异的粉丝体量。 (四)组合偶像更受观众追捧 无论是男团还是女团,观众在整个团体中在乎的更倾向于每个人有不同的特点,(甚至仅仅长得好看),所以团体会更像是一位拥有多项能力的强势明星,而每位个体带来的流量却远远不止一个人。 (五)为新生偶像产业商业运营模式的发展几点建议: (1)国内的偶像组合应建立优良的优质偶像培养机制及相应的市场模式及规则; (2)在偶像培养过程中应加入更多的本土化特色,增加原创性; (3)出道的偶像组合的竞争压力小,可推动偶像组合竞争与发展,; (4)养成系偶像培养思路可以增进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电影“明星制”商业运营的发展路径探析[J].张艺璇,郑雨霏.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3). [2]卢扬.《偶像练习生》打响粉丝经济战[N].北京商报,2018-03-23(B01). 作者简介 周丽丽(1998—),女,汉族,浙江,本科,研究方向:商业分析研究。 郑吾伊(1998—),女,汉族,湖北,本科,研究方向:影像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