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非遗”新生 |
范文 | 潘雪婧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农耕社会的生产劳作,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让“非遗”的生存土壤不复从前,所以需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当今社会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属于“非遗”的蜡染技艺同样也面临着发展困境,以有“蜡染之乡”美誉的凤凰县为例,分析当地蜡染名人作为,期以对蜡染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蜡染;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县 一、凤凰蜡染介绍 湘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凭借其别具一格的地形地貌和民族风情,形成了风格鲜明独具特色的湘西文化。地处神秘的湘西腹地的凤凰县不仅有灵动秀美的山水风光,湘西文化更是被很好地保存传承下来。蜡染便是湘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凤凰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蜡染技艺也是凤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垫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蜡染技艺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是一种印花技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蜡染主要盛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尤以以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2006年,苗族蜡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蜡染主要是以蓝靛染色,普遍是“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颜色雅致、图案鲜活。 二、蜡染发展困境 蜡染是劳动人民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而创造的,曾在农耕社会占据了重要地位。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工业生产的纺织品的种类日益丰富,蜡染作为苗族地区主流纺织品的地位早已不复存在,蜡染技艺的生存空间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面临着被遗忘的困境。 (一)蜡染技艺复杂 蜡染技艺的特点之一是工艺繁复.以蜡为笔在布上作画本就不易,还要严格把控点蜡的温度,这对绘制蜡染的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蜡染上色浸泡的时间一般在五天,且不排除部分作品需要反复浸染上色来加深颜色。蜡染的制作方式决定了学习蜡染技艺需要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学好蜡染技艺的难度也可见一斑。 (二)蜡染人才匮乏 随着湘西苗族山區与外界的不断深入接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外出打工赚钱,传统技艺在年轻一代逐渐落寞。并且纺织品种类的日益丰富使得当地居民对蜡染需求量减小,蜡染需求市场的萎缩导致蜡染生产动力严重不足,从事蜡染生产的人也越来越少。随着拥有传统蜡染技艺的老一辈逝去却后继无人,本土蜡染人才的缺失问题更显紧急。 (三)蜡染市场混乱 湘西旅游业蓬勃发展,蜡染手工艺制品被当作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凤凰县依靠凤凰古城,旅游业一枝独秀,游客数量庞大。为了满足市场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蜡染制品化身旅游纪念品,粗制滥造、缺乏美感的蜡染制品比比皆是。做工简陋、款式单一的蜡染制品并不能吸引游客的眼球,只会败坏游客对蜡染制品的好感。 蜡染技艺本身的繁复工艺、传承人才匮乏以及蜡染制品市场的混乱使得蜡染技艺面临着发展困境,虽然曲折,但它依然在凤凰顽强生存。 三、凤凰蜡染名人浅议 (一)非遗传人——王曜 湖南省湘西苗族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凤凰蜡染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曜在凤凰古城内开办了“蜡魂”的艺术馆。蜡魂馆内陈列了大量别致灵动蜡染作品,早已是凤凰古城内独具一格的风景,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参观。蜡魂艺术馆里展示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人物,有佛像,有山水,有传统纹样,颜色也不同于绝大部分的蜡染作品,除了传统的蓝白花色,还有姜黄、墨绿、深红等色彩,都完美地融入蜡染作品中。这是王曜大师通过十多年的不断实践,探索出以不同天然染料入色,不同颜色叠加丰富蜡染颜色的技法,运用丰富的色彩大大增强了蜡染作品的表现力。 王曜大师时常会在在蜡魂艺术馆创作蜡染作品,引得不少慕名前来的美院学生、蜡染爱好者参观学习体验,这种体验式传承方式吸引了大批参与者,传播蜡染技艺的魅力。 (二)艺术匠人——熊承早 凤凰名人熊承早是蜡染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学习绘画,其大舅是画坛怪杰黄永玉。耳濡目染国画精粹的熊承早另辟蹊径以蜡代墨,用蜡染技艺作画。熊承早老师的蜡染作品新奇灵动,获奖无数,极具收藏价值。熊承早老师本人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名间艺术家称号。熊老先生表示随着国画学习的愈发深入,愈加感到前人之高山难以逾越,于是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将蜡染作品与国画结合。经过这四十多年的理解与尝试,熟练地掌握了以蜡代墨的蜡染作画技巧,造就出作品的独特风韵。这是一个艺术家对绘画的追求,一个匠人对技艺的坚守。 熊老先生以蜡代墨无疑是开创了一条别样的崭新的道路,创造性地赋予了蜡染新的韵味。 (三)商业代表——姚六菊 凤凰民族文化产业园——凤凰之窗有一个“蜡的世界”蜡染体验馆,馆长姚六菊女士也是湘西蜡的世界蜡染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作为凤凰蜡染企业领头羊,“蜡的世界”蜡染体验馆陈列的不仅有苗族的传统服饰,还有充满时尚元素的现代服饰;众多蜡染制品如抱枕、钱包、围巾、耳环、装饰画等;并且提供亲身体验蜡染技艺自制DIY服务。可以说,在“蜡的世界”蜡染体验馆打造了一个生动立体的蜡染形象,从蜡染的历史到蜡染的文化,从传统的蜡染到现代的蜡染,还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深层次体验蜡染的魅力。 姚女士将蜡染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和商业化模式结合,抓住大众心理并且与现代元素结合,让非遗不再是非遗,让蜡染回归生活。 四、结语 蜡染发展传承之艰难不言而喻,但依然有人在为蜡染的发展传承而努力。无论是痴迷于蜡染的著名“非遗”传承人王曜大师,还是以蜡代墨,创新蜡染的熊承早老先生,亦或是探索蜡染的商业价值,让“非遗”走向市场,回归生活的姚六菊女士,都在用自己的努力让蜡染更好地发展,让蜡染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下凭借创新之力奋力生长。 参考文献 [1]汪璐,张遵东.贵州省苗族蜡染文化产业化道路的探讨[A].2010 [2]陈杰,宋崇立.湘西苗族传统蜡染的现状与保护[J]民族艺术,2005 [3]王德刚,田芸.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