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刍议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 |
范文 | 刘英凯 摘 要: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提升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提供了保障和助力。因此,在当前的水稻种植技术研究过程中,人们要切实关注传统水稻种植中常见的问题,并在原有的技术类型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创新,解决控肥技术、种植技术及管理技术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本研究中主要针对水稻种植技术及优化措施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 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应对水稻种植技术进行与时俱进的优化,以符合现阶段人们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要求。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虽然化肥、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用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要研发和推行科学的种植技术,既要实现水稻增产,又要保证水稻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 1 水稻的叶龄种植技术 1.1设置水稻叶龄观察点 对于水稻叶龄观察点的设置,前提是需要了解水稻的品种,同时还要掌握水稻茬口,在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后方可设置观察点,然后用橡皮号码章对水稻叶龄标记,之后的水稻生长中,需要技术人员对生长情况及时观察,做好对比记录,一旦发现水稻长势低于预期,就要根据叶龄状态采取相关措施。同时,设置水稻叶龄观察点操作简单,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使种植效益得到提升。 1.2叶龄栽培技术的改进 为提高叶龄栽培技术,使水稻种植效益有效的提升,相关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要对现有栽培技术改善与提高,在改进叶龄栽培技术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到因素:土壤因素、地理因素、气候条件、人为因素。我国云南地区地势较高,太阳辐射较强,土地较肥沃,充分的水热环境让水稻生长迅速,而人们通过利用叶龄栽培技术使得水稻进一步提升单位产量。 1.3水稻田间诊断技术的改进 田间诊断技术主要是针对病虫害而言的,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会受到自然条件、肥料条件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水稻存在多种病害的威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而可以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水稻进行诊断,通过观察以及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问题进行处理,目前在水稻种植中常见的病害类型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虫害包括:稻螟虫、稻飞虱。借助水稻田间诊断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水稻健康。同时,水稻田间诊断工作关键要把握好时间点,以抽穗期和拔节期的管理和防治为主,在日常管理中也要结合叶龄的生长阶段诊断,通过提高水稻田间诊断技术实现水稻的增产。 2 水稻种植“三控”技术优化措施 2.1优化控苗技术 通过控苗技术优化,可以在水稻插秧过程中,筛选掉病弱的稻苗,从源头上解决水稻幼苗长势不良的问题;也可以在水稻幼苗生长过程中,提高抗病能力、抗倒伏能力,实现了对稻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此技术除了对水稻苗的选择和种植有直接影响外,还会对稻田施肥的数量、时间产生影响,避免农户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烧苗,以更低的成本换取更高的种植效益。 2.2优化控病虫技术 不同地区水稻种植中易出现的病虫害种类也有不同。以东北水稻产区为例,主要的病害有稻瘟病、白叶枯病。对于水稻常见病害的控制,一方面,需要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种植;另一方面,则是要注重做好田间管理,在连阴雨天,应注意清沟排水。常见的虫害有灰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对于虫害的防控,如果水稻种植早期发生虫害,可以喷洒农药进行防治;如果水稻成熟期发现虫害,应当以生物防治为主或是采用新型低毒高效化学药剂,降低水稻中的农药残留。 2.3运用栽插技术措施 有试验表明,在水稻栽培初期采用晚播种与晚育苗以及晚插秧模式,会使得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缩减,降低整精米率;也会降低精蛋白质含量,减小胶稠度,降低硬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稻米加工难度。另外,水稻插秧方式也会影响水稻品质,若插秧太密,会影响水稻的营养吸收与光合作用,使得稻米垩白度与垩白率提高,而相对的降低蛋白质含量、糙米率以及整精米率。因此,在实际插秧栽培中,要调整好插秧育苗时间,采用合适的方式改善稻米品质。比如采用人工插秧方式,在初夏(5月10—20日)進行插秧,秧龄为30—45d,叶龄为4—5叶,平均秧苗高为15—20cm。在插秧的过程中,对穴距进行严格控制,比如栽插30万穴/hm2,每穴插苗6—7株。注意插秧时要插直,并且保证均匀,不宜插得太满,避免出现漂秧、过夜秧、深水秧。 2.4运用灌溉技术措施 在水稻灌溉方面,灌溉方式与灌溉水质对稻米品质造成的影响较大,应该对水稻栽培采用适用的水质以及灌溉技术。在灌溉水方面,适宜采用自流清水灌溉方式;而灌溉技术方面,则应该注重促进水稻分蘖,让水稻根系的发育达到理想状态。一般会在水稻生长早期挖浅水层,可在水稻分蘖之后为其根系提供足够的活力,使得稻田处于湿润状态而形成满水增氧的良好生长环境。在水稻生殖生长期,应该挖深水层,深度达到5—6cm,创造深水扩胎的良好生殖环境,使水稻孕穗期可以获得充足的水分。同时,有效抵制突发低温状况。孕穗期结束后,可以采用浅湿交替技术保持水稻根系活力,防止水稻出现贪青晚熟问题。在水稻生育后期,不宜立即停止灌溉,应在水稻收获前的15—20d再停止灌溉。 2.5病虫害防治 水稻在生长期多发病害虫,包括叶稻瘟、稻螟虫、黏虫等。针对这些病虫害,可采取“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等措施。但为了实现水稻优质高产,可优先应用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技术,严禁使用残留量较高、毒性较强的化学农药,尽量选择低残留农药或低毒农药,切实保障水稻食用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水稻种植过程会受到诸多外来物种的入侵,包括福寿螺等,福寿螺危害最严重的阶段是大田移栽阶段,可采用“稻鸭共育”技术,鸭子的投放量控制在10—15只/667m2。 结语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环境及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水稻品种,并根据品种的生长习性进行育苗、水肥、病虫害、管理等技术的优化,以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益,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升水稻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维,郑永忠。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探讨[J].南方农业,2017,11(23):38-39. [2]郭厦英.水稻种植技术优化分效益提高分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05):3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