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西方孝文化之比较 |
范文 | 摘 要: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提倡要尊老爱幼,善待老人的国家。而在西方文化中,老年人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对于老年人抱有一种不欢迎甚至讨厌的态度。分析比较其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对于中西方孝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孝文化;西方孝文化;比较 一、中国孝文化发展概况 孝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大致经历了孝行、孝德、孝道、孝治四个阶段。 夏商时期,有关孝行的记载,则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晚期的舜。根据记载,舜在幼年的时候丧子,后母又带来一子。舜的父母与弟弟性格怪戾、偏激,他们多次加害于舜,欲除之而后快。但是舜依然孝心不变,用真诚的孝行使家庭归于和谐。 西周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孝对于每个人而言,是人人必须具备的品德。整个社会都在歌颂孝,从后来传下来的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歌颂孝行的文章,风、雅、颂屡见不鲜。如《周颂·载见》说“率见昭考,以孝以享”,像这样的很多种铭文,在青铜器上都有记载。 东周时期,孝文化因为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乐制度崩坏,为了权与利,子女可以杀死自己的父亲,弟弟可以斩杀自己的兄长,毫无人伦可言。就是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人们对孝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对于孝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交流,最终形成为一种理论,是成为“孝道”。 汉魏和以后历朝,孝文化始于汉初,在魏晋时期得到了强化,在唐宋时期已经比较成熟,并一直延续到明清。在汉代时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学,《孝经》成为全社会最基础的读物。魏晋南北朝时是《孝经》倡行于全社会,几乎所有人都在学习。唐朝是孝治的成熟时代,而唐以后的朝代,在更大、更深的领域推广之。到了明清时期,又出现了新的规定与政策。为了鼓励整个大家族在一块居住,凡在一块居住达三五世以上,政府授予“义门”称号。对于奉孝老人者,还给予褒奖。 二、西方孝文化发展概况 西方文化大都以基督教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圣经》是研究西方孝文化的法宝,道德规则也是出自于此。在书中,耶和华颁布的十条戒律中,第五条就是“孝敬父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孝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过是更多的表现在宗教文化之中,即子女对父母的尊重,也就是子女与父母之间要彼此平等,不存在谁对谁的依赖关系,正如子女十八岁之后要独立,而父母就算年事已高也不会在子女家居住,不会承认自己的年龄问题。 三、中西方孝文化比较 在中国,把孝跟婚育子嗣紧密联系在一块,而在西方文化中,甚至流行丁克家族。“断子绝孙”在中国看来是一个特别恶毒的诅咒了,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才是人们所向往的,而在西方文化中二者可以说是没有一点联系。 赡养老人是中国孝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当子女都已经长大,彼此之间的联系会逐渐减少,而父母老人作为一个纽带一样,把彼此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子女间会共同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与义务。而在西方,父母老人则是作为相对的弱势群体,赡养老人的任务则交给了政府。相比之下,中国的孝更像是“乌鸦反哺”,而西方的孝像是一个“接力棒”,把这个责任推给了政府和社会。 中国有句古话“父母在,不远游”,说的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由此可见孝存在于这种传统的家庭观念里,父母健在时候,子女陪在父母身边视为孝。就算在当今社会,子女与父母住的地方一般都比较近,就算是在外地工作,也要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而在西方人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父母跟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作用,也完全没有必要去考虑父母。 最后中国家庭观念中的“孝”来自于子女内心的责任和义务,而西方家庭观念中的“孝”则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中国子女这种孝是来自于儿时父母的教诲,是深受中华民族文化所深深影响的。而西方子女则认为子女跟父母是相互平等的,从来不认为赡养老人是应该的义务,追求的是个人自我价值的實现,对父母最大的孝则是从不干涉父母的事。 四、中西方孝文化差异原因 (一)文化角度的不同 中国是一个有底蕴的文化大国,孝文化形成之初,已经是农耕文明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外受儒家学说的影响,让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西方国家的文化自由,国家之间彼此文化渗透,自由、平等的思想使他们更相信人权独立、自由博爱。而中国的孝文化渗透于中国的方方面面,“卧冰求鲤”二十四孝等故事耳熟能详,父母与子女的关于孝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就这样根植在子女心中。而西方的孝文化并没有这么发达,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更多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也就很少干涉父母的事了。这跟中国的尊敬长辈是不同的,所以西方文化的孝跟“无后”是没有关系的。 (二)社会角度的不同 在古代时期,中国就是一个由家庭组成的家庭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最受人尊敬的就是老人。宗族观念就早已深入人心,子女更是看作是父母的延续。作为父母的延续,自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子女要时刻陪伴在父母身边,一旦远离父母就无法很好的照顾父母,正如《母亲》这首歌所唱,“不论你走多远,不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1也不管你官做得多大,生活中多富有,回到家里也依旧是晚辈,也要尊重长辈,关爱长辈和孝顺长辈。“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对于工作也有好处。而在西方社会中,大多看重经济利益,子女的重利观念也很重,一旦子女长大成人,爱好独立生活,就算是工作也尽量远离父母以显示独立之意,所以西方的“父母在,不远游”也就不从在了。 五、总结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西方国家的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中西方的孝文化确是不同的,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西方的孝文化也在相互影响、相互改变。在中国,“养儿防老”和“多子多福”的观念也正在慢慢转变,丁克家族的数量也在增加。在西方,人们对于“少女母亲”这一焦点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于这种现象在中国确是极少也是十分好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孝文化也会相互影响的趋势会继续加深。 参考文献 [1]孟靓莹.《中西方孝文化比较之我见》黑龙江大学.2019. [2]陈海涛.《中西方孝文化探析》南京工业大学.2017. [3]张华雪.《中美“孝”文化差异》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 [4]彭林.《中国孝文化的起源与发展》[DB].2015. [5]费孝通.《美国人的性格》[A].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3). 作者简介: 刘艳豪,男,汉族,生于1995年11月,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山东师范大学 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