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陶渊明《形影神》三首之思想探析
范文

    摘 要:对陶渊明《形影神》三首所表达的思想的研究历来存在争议,在历代治陶者中出现了以“主儒说”、“主自然说”和“主释说”等为代表的观点,而在今人研究的过程中则出现了“分层说”、“自然说”、“主儒说”和“综合说”等观点。笔者认为,由于黑暗的社会背景以及佛教、道教、玄学等思想的兴起,陶渊明便作了《形影神》组诗以此进行反驳,同时,他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委运乘化、随顺自然”的思想。

    关键词:《形影神》;陶渊明;思想

    在现存的陶诗中,学界对《形影神》三首所表现出的主题思想争论最大。从古至今,众说纷纭。通过整合各方面数据可以看出,学界对《形影神》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热门状态。本文在对相关研究论著进行分类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力求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历代治陶者对《形影神》的解读

    历代治陶者,均逃不开对《形影神》的主旨探究,因此这三首诗对研究陶渊明的意义极为重大。然历代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莫衷一是,依笔者之浅见,这些观点可大致分为“主儒说”、“主自然说”和“主释说”三类。

    (一)“主儒说”

    持“主儒说”观点的学者,多认为《形影神》三首的主旨是强调儒家“立善”的主张。沃仪仲认为其主旨重在“立善两字,重复提醒,足为名教干城”。①宋代的陈仁子在《文选补遗》卷三十六中说:“生必有死,惟立善可以有遗爱,人胡为不自竭于为善乎?谓酒能消忧,比之此更为一劣尔。观渊明此语,便孔子朝闻道夕死,孟子修身俟命之意;与无见于道,留连光景以酒消遣者异也。”②明代的黄文焕在其《陶诗析义》卷二中也指出:“立善系神之责任,‘常所欣三字,拈出本怀。有意于以善沽名,不如忘名以立善。‘谁汝誉三字,打断名根。”③意在强调陶渊明是立善而不为名的。

    (二)“主自然说”

    此处“自然”一词指代玄学思想,逯钦立指出:“看起来,陶渊明受各种思想的包围,在各种思想互相矛盾斗争中,他成为一个服膺‘自然的玄学信仰者。而《形影神》诗便是一组批判佛道迷信而肯定‘自然的哲理诗。”④他认为《形影神》是向玄学提倡的“自然”所靠拢的,并不切合儒家的“立善”主张,同时“此诗盖针对释慧远《形尽神不灭论》、《万佛影铭》而发,以反对当时宗教迷信。……(慧远)作《三报论》、《明报应论》、《形尽神不灭论》等,皆慑于生死报应之反映,故陶为此诗斥其营营惜生也。”①因此这组诗亦有“反佛说”的倾向。而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又提出了“新自然”的说法:“仍从道教自然说演进而来,与后来道士受佛教禅宗影响所改革之教义不期冥合”②这是陶渊明根据自身的实践又排除了当时佛家的“神不灭”论而建立的一种可以使自己安身立命的思想。

    (三)“主释说”

    持有“主释说”观点的学者们认为《神释》一首中的“神”正是佛家“神不灭”思想的衍生物。叶梦得指出“陶渊明作形影相赠与神释之诗,自谓世俗惑于惜生,故极陈形影苦,而释以神之自然……”③宋代的周密也曾经说过:“此乃不以死生祸福动其心,泰然委顺,乃得神之自然。释氏所断常见也。”④“断常见”即世俗的观点,宋人认为陶渊明的《形影神》中所流露的感情正与佛家的不悲不喜、泰然委顺相契合,因此这组诗是倾向于“主释”的。

    二、今人对《形影神》的解读

    (一)“自然说”

    “自然说”的研究者认为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立意高奇,内容却实在恳切,是一种随性自然的人生状态的表现。李华在《陶渊明<形影神>诗探微》中就认为陶渊明是“委自然而为诗”的。李晓娟在《委运任化不喜不惧——陶渊明<形影神>组诗赏析》中认为陶渊明的回归自然正是实现了一种真正诗意的人生。在钱志熙的《陶渊明“神辨自然”生命哲学再探讨》和《陶渊明<形影神>的哲学内蕴与思想史位置》中同时提到了陶渊明提出了新的自然观,这是对玄学自然原旨的继承与发展。在叶新源、叶扬的《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中指出陶渊明采取了一种“委化”的态度和“质性自然”的人生观。上述有关“自然说”的论著都认为《形影神》所表达的主旨与庄玄思想贴近,与陈寅恪和逯钦立先生所持观点又契合之处。

    (二)“主儒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陶渊明《形影神》中表现出避世的态度消极的,不符合儒家的入世观。与前人的“主儒说”有明显不同。是张宝林在《论陶渊明<形影神>的批判精神》中指出,诗人主张的顺应自然实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展现了陶渊明人生观的局限性。徐聲扬在《<形影神>主旨探究》一文中指出《形影神》论证了陶渊明思想的儒家化,这组诗也旨在发展儒家思想。

    (三)“综合说”

    李小荣、侯艳在《论陶渊明<形影神>思想的复杂性》一文中指出这组诗不仅思想来源和思想表现十分复杂,而且与道教甚至佛教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不能但从儒、释或道某一方面出发对这组诗进行评价,它所表现的思想的复杂性是极高的。

    三、委运乘化、随顺自然的思想

    从建安到晋宋,由于司马氏与曹魏间政权的争夺,使得当时的社会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文人夹杂其间,其生死与政权的向背交织在一起,因此大多数人都感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助。这种朝不保夕之感使得他们不得不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寄托,像郭璞、刘琨等人都向道家和玄学靠拢,其作品也表现出了“游仙”的特点。而陶渊明作为一个真实存在于这个社会中的独立的个体,必然也对生死表现出了一定的忧虑。在《形赠影》里就写到了:“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天地山川是永恒不变、不会消亡的,霜露也使得草不按照永恒的规律开花与衰落,而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杰出,却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样永恒的存在。开篇就突出表现了浓重的生死忧虑之感。而后他在这首诗中又写到:“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这里的“腾化术”指的是当时所流行的道家的求仙思想,但是作者明确表示了他没有修炼成仙 的法术,所以死去是毋庸置疑的。表达了陶渊明对道家希冀修仙长生思想的批判。

    同样,在《影答形》中也有:“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一句,昆仑山和华山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陶渊明说他虽然想要却昆仑山和华山拜访神仙,但却没有通向神仙的道路。此处也表现了一种“反道”的思想。紧接着,在这首诗中作者又写到:“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意在指出“形”与“影”是相伴相随、无法分离的。紧接着“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一句,虽然表面上是在说要秉行儒家的“立善”原则,以求留下“身后名”,实则是批判了这种做法。因为如果形体已经消失了,那么“黯尔俱时灭”的“影”即“名”也必然会随之消失,“立善”又有什么必要呢。所以在《影答形》这首诗中,陶渊明明确的批判了儒家所提倡的求名入世以及“立善”的做法。这两首诗的关系是层层递进,首先写了形体是必然消亡的,所以寻求道家的修仙长生是无用的,而后又写了既然形体已经消亡了,那么作为与其相伴相生的“影”即“名”也必然会消失殆尽。而到了第三首《神释》则又进入了一种全新的至高境界,这正是陶渊明所提倡的“委运成化、随顺自然”的思想。

    在《神释》开头,陶渊明写到:“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明确表示了大自然对待万事万物都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为人是万物的灵长而有所偏爱。接下来又有“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一句,表明了“神”虽然与“形”与“影”不同,但却也是依附它们而生的,本质上并无不同。人的形体、生名消亡了,“神”也会随之灭亡,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通过此处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典型的“神灭论”主张者。这亦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息息相关。近人逯钦立先生曾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一文中提到过这组诗的创作背景:“此诗盖针对释慧远《形尽神不灭论》、《万佛影铭》而发,以反对当时宗教迷信。……(慧远)作《三报论》、《明报应论》、《形尽神不灭论》等,皆慑于生死报应之反映,故陶为此诗斥其营营惜生也。”①所以陶渊明创作了这组诗对慧远进行了反驳,并不似“主释说”的学者所认为的陶渊明写此诗是为了应和佛家思想。随后,诗中又出现了“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三句,对《形赠影》中提倡的道家修仙长生思想做出了一个呼应式的反驳,而“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一句也是针对《影答形》中的儒家“求善立名”思想做出的呼应式反驳。最后,以“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三句结尾,点明了全诗的中心思想,即“委运乘化、随顺自然”正是因为陶渊明意识到了人生是短暂的,所以才更能认识到人生最可贵的就是当下,只有过好了现在,以后的便顺其自然。因此他采取了一种十分现实的态度,即从容冷静的面对死亡、随顺自然的过好当下。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人人莫不追求“营营以惜生”,所以宣扬炼丹、以求得道成仙、达到永生的道教,宣扬神不灭、信佛可以通过轮回获得来生的幸福的佛教,以及放荡不羁、追求奢侈享乐的玄学便接连应运而生了,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世人的价值观普遍遭到了扭曲,总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因此,陶渊明便作了组诗《形影神》来反驳这些思想,同时,由于他自身不喜出仕,所以便从庄玄思想出发,确立了一种符合自身审美要求和价值观的“委运乘化、随顺自然”的思想,以此走完了他自己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陶渊明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25.

    [3]陈仁子.文选补遗[A].古典文学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Z].北京:中华书局,1980.

    [4]程磊.论陶渊明的价值选择和生命境界——以《形影神》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2010.

    [5]董志广.《形影神》——陶渊明人三境界的缩影[J].九江师专学报,1989年.

    [6]葛立方.韵语阳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49.

    [7胡大雷.《形影神》与陶渊明对玄言诗的改制[J].柳州师专学报,2005.

    [8]黄竞.从《形影神》组诗看陶渊明超越死亡忧惧的三种方式[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

    [9]黃文焕.陶诗析义[A].古典文学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Z].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李华.陶渊明《形影神》诗探微[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

    [11]李仕华.生命的追问——解读陶渊明的《形影神》诗[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12]李晓娟.委任运化不喜不惧——陶渊明《形影神》组诗赏析[J].大众文艺,2010.

    [13]李晓敏.辩逯钦立先生《形影神》反佛说[J].九江学院学报,2008.

    [14]李小荣、侯艳.论陶渊明《形影神》思想的复杂性[J].钦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

    [15]刘芳.纵浪大化、一任自然——陶渊明《形影神》中的生命思考[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16]刘鑫.陶渊明《形影神》三诗解—兼论陶渊明的“新自然观”[J].名作欣赏,2013.

    [17]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8]马墣陶诗本义[A].古典文学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Z].北京:中华书局,1980.

    [19]石观海.终老未销的灵魂苦斗——解读《形影神》[J].武汉大学学报,2000.

    [20]钱志熙.陶渊明“神辨自然”生命哲学再探讨[J].求是学刊,2018.

    [21]钱志熙.陶渊明《形影神》的哲学内蕴与思想史位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22]王京州.陶渊明诗文与《形影神》互证及相关问题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3]徐柏青.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从《形影神》诗看陶渊明的生命价值观[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4]徐声扬.《形影神》主旨探究[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25]杨廷福.陶潜《形影神》诗为范缜《神灭论》的先导说[J].学术月刊,1979.

    [26]叶梦得.玉涧杂书[A].古典文学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Z].北京:中华书局,1980.

    [27]叶新源、叶扬.从《形影神》看陶渊明哲学思想及人生观[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

    [28]叶跃武.陶渊明《形影神》的生命主题及其与诗学史的互释[J].文艺理论研究,2018.

    [29]张宝林.论陶渊明《形影神》的批判精神[J].克山师专学报,1999.

    [30]张德鸿.论陶潜《形影神》三诗的社会意义[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

    [31]周密.齐东野语[A].古典文学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Z].北京:中华书局,1980.

    作者简介:

    季雯静(199504)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