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试谈对叛逆学生的成人化改造
范文

    刘慧

    小学生在身体成长的同时,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处于教育第一线的老师都有体会:个别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如果长辈的要求和期望与其思想不能形成共鸣,或是超过其心理承受能力,就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出现反抗与对立。对于具有叛逆心理的学生,我们老师及家长常常感到忧心忡忡而又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我们总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不是用成长的观点审视学生。本人认为,对此类特殊学生的有效教育,关键在于善作“成人化”改造。这里所说的“成人化”,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一、心平气和地询寻问题因源

    教师要善于发现该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继而做好帮扶工作。正所谓事出有因,小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可能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越发增强,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喜爱、表扬和尊重,但当某种需求没有得到较充分的满足时,他们就会刻意追求有悖于规范的反常表现,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这其实是他们趋向成人化的典型表现。

    为此,首先,从人本教育的角度考虑,在面对面时,教师不宜把他们当做单纯的小学生看待,而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此类学生,将其身份提高到准成人的层次,进行平等式交流。要用心平气和来营造一个善于沟通的环境,构建“和谐德育”的根基,以期在平等相处中收获学生的信任与配合,便于找出问题因源。

    其次,老师要善于开辟另一条“战线”——争取家长的支持。一般而言,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比较了解,我们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可以更深入了解问题学生的情况及家庭背景,同时还能和家长探讨更好的教育方法。与家长的沟通也要基于学生“趋于成人化”的认识,既不可一味嗔怪学生,也应避免夹带虚伪地给学生“戴高帽”,因为两种做法都会招致学生的反感,最终导致施教失效。

    二、换位思考与引导换位思考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教师)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学生)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过内因才起作用。教育,至少是师生双方相向而行的行为。一方面,作为老师,很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行为准则尽快成长;另一方面,作为学生,也渴望自己早日独立。据此,教育者可以找到二者的契合点。马克思曾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爱才能交换来爱,用信任才能交换来信任”。教师应率先作出主动“易位”的姿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感受学生自视为“成人”的真实而微妙的心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会有问题,不要轻率地将好学生与特殊学生判定为“庄稼”与“杂草”,过早作出不应有的取舍。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换作老师或父母的角色来推想长辈的良苦用心。让学生明白:毕竟长辈的思想比孩子们要成熟得多,应当多听从大人的意见,切不可一意孤行。

    让学生在多维空间中以一种放松而又负责任的心态面对问题,关键是让学生端正自己的认识,懂得每一个老师都是善意的,不会无故去找茬;帮助他们读懂长辈的期待与关怀,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竭力实践转变。我在担任五年级班主任时,有这样一位学生,课堂上不专心听课,常自顾自在看小说,我请他离开座位站到教室后面反省,他纹丝不动。我一气之下改为罚他抄书,他理也不理。我意识到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一时放不下自尊,再跟他这样“角顶角”对着干下去,不但一时起不到作用,还会给后续教育带来不良效果。于是,我在讲台上远远地向他柔和地送过去一句“那你认为怎样合适你就怎样做吧”,就继续讲课了。课后,我与他单独交谈,安抚他的情绪,肯定他的勤读后,也让他尝试站在老师的角度,推想老师当时的心情和想法;一番思考后,他对自己的冒犯表达了追悔。

    三、以关爱促使内心自省

    每一个人都会有一定的是非观的,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同样也知道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好,只是为了争得自己所谓的自尊,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作出过激行为。作为老师,要像看待一个成人一样,善于照顾这类学生的心理,施以欲擒故纵之法,让他(她)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中实现自我转变。

    首先,要懂得赏识。教师要确立一个观念——叛逆的学生一定不是纯粹的坏学生,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成功的教育就应着眼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看到孩子的优势成长潜质,并不断挖掘、培育,直至看到孩子的成功,这实质上是促进了孩子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我们处理有叛逆心理的学生,面对的应当是他出现的问题,而不是他本人的其它方面,更不是他的人格。教师只要是真诚地热爱他们、关心体贴他们、帮助他们,并能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并且顾及他们的合理要求,特别是经常关注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都能觉察、感受得到。的确,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赏识,以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人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愿望是能被人欣赏”。赏识教育需要我们具有坚定不移的爱心。爱是心灵的倾诉与聆听,是目光的注视与传递,是溫暖的问候与关怀。当我们为迷失方向的学生点起一盏心灯,他们便能够像具有独立人格的成人一样自觉努力挣脱心灵的魔锁。

    其次,以宽容架设心桥。学生不是批量生产的产品,他们没有统一的模式,面对这种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命际遇的学生,教师宜放下长者的威严,就像面对一个征途坎坷的成人一样,必须有一颗仁厚包容的心,包容下他们所有的缺点,才有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深度挖掘到学生的闪光点,才能欣赏到“问题学生”独特的美,才不至于用同一模子来套人,才有可能将顽石打磨成玉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善于等待,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坚信每个“问题学生”经过教育和自身的努力都可以取得进步。

    再次,巧做冷处理。有的学生会通过一些错误言行达到引起老师关注的目的,我们如果因此立即作出反应,那就无异于落入学生的圈套,也容易激发师生冲突。相反,如果把他(她)凉在一边,过一段时间再进行一下回顾性的说教,那样会让学生在被“淡化”的对待中促进深刻自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在生活实践中育己的目的。这种以“敲冰取鱼”替代“火中取栗”的处理其实也是对于趋于成人化的“叛逆学生”的另一种爱护。

    “叛逆学生”也是富有个性、灵性的趋向成年的生命个体,作为老师,只要多一点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在学生的心头播撒激励,嫁接信心,呵护自尊。如肖川博士所言:“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刚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四、以规范和榜样引领思想改变

    规范是众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榜样是践行规范的优秀范例。在引发“叛逆学生”内心触动并甘愿自觉践行转变的前提下,教师不仅是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对照和以身边的榜样为标杆,还要以社会规范和社会榜样作引领,有意识地提升其角色地位,培养其遵纪守法观念、感恩报德意识,进而促使其明确自己要走的正确道路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如本人曾任教的六年级有个叛逆心理极其严重的学生,在校顶撞老师,在家目无父母,为所欲为。我先是对他的“英雄气概”表示欣赏,后列举出古今中外像他这般性格的人物最后的迥异归宿,引发他的深沉思索与强烈震撼,继而以《八荣八耻》引领他自觉管束自己的日常言行,其后期正向转变非常明显。

    综上所述,对具有逆反心理学生的“成人化”改造,不是急于求成的“拔苗助长”,不是好高骛远的“超前教育”,而是尊重人的成长规律的一种育心策略,一种施教智慧。只要敢于尝试并用心不断加以改进,必能收到令人惊喜的教育效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