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点尝试 |
范文 | 刘晓兰 多年来,本人一直担任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几种提高语文课堂效益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陈述如下: 一、因“长”施教,由点到面 高三学生,理科擅长抽象的逻辑思维,文科擅长具体的形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理科班我首先讲授语言表达中的病句和衔接连贯,语病中的不合逻辑、衔接连贯中的逻辑顺序都是理科生擅长的,他们借用数学上的概念、判断、推理等知识,迁移默化地运用到语文学科中来。如在讲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病句时,就可以套用数学中推理:条件甲能够推出结论乙,那么甲就是乙的充分条件;若结论乙能够推出条件甲,那么甲就是乙的必要条件。文科班我首先讲授小说阅读,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梳理等是文科生擅长的,他们对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有独特的慧眼和独到的认识感悟。依据文理学生思维的不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擅长,由学生擅长的这一点出发,在逐渐扩展蔓延,最后覆盖到整个高考考点。 二、师生同步,精讲精练 我一贯主张教师和学生同步做高考试题。教师做试题,能够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能够领悟考纲的细微变化,能够提炼精准的答题方法,能够确定授课的重点与难点,能够发现课堂教学的不足,能够找准学生做题的瓶径,能够准确拓展考纲的外延;学生做试题,能够发现自己的知识缺陷,能够发现自己的技能短缺,能够清楚自己的课堂需求,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时,训练试题《画菊》郑思肖(元朝诗人)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教师做题后,精准落实关键词“托物言志”中的“物”“志”的内涵:“物”指事物的特征、品质,“志”指人的特征、品质、志向、情感,由事物的特征、品质联想到人的特征、品质、志向、情感,就是托物言志。{诗的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的情景,其实是写诗人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的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品质,实则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心志}。再如在讲授语言运用中的衔接连贯时的训练试题: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选择最恰当的一句作为下句() 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英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蓉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教师做试题后,明确试题考查的是诗歌中的对仗,对仗要求的是词性、字数、平仄、词义等,“梨花院落溶溶月”中“梨花”为名词,“院落”为名词表处所,“溶溶”为形容词表性质,“月”为名词。经过分析验证,确定答案为A。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诗歌的表达手法时,内容精确了、针对性增强了、措施方法精准了,学生在听课时主动性积极了、参与度提高了。 三、授之以渔,触类旁通 高三教学,最根本的一条准则就是教会学生在考场上怎样将知识转化成一种能力,即解题的方法技能。这种方法技能是适合学生身身的方法技能。我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有意地将某一类试题的多种方法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掌握熟悉最適合自己的一两种方法技能,并将这种方法技能在平时训练试题中运用到极致,使他们在高考试题面前就能镇静自若,触类旁通。如在讲授病句的辨析方法时,资料书上的方法很多,学生应用起来事倍功半,这时我就会小结两个方法:一是主干提取法,既语法分析法,先梳理主语、谓语、宾语(主要看搭配),后细看定语、状语、补语(主要看语序);二是习惯思维法(标志法),一个句子出现了判断词“是”,就要考虑主语和宾语的搭配;一个句子出现了代词“他”,就要考虑指代不明;一个句子出现“是否”等两方面的词时,就要考虑前后照应等11种思维方法。学生依据提供的这些方法,在训练试题中广泛地运用,熟练地掌握上几种适合自己的辨析方法,做试题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