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南浔古桥建筑特征探析 |
范文 | 宋英莉 摘 要:本文从古桥分布情况和结构分析探讨南浔地区不同时期古桥起源,揭示古桥透露的时代特征和地方文化价值。 关键词:古桥;建筑特征;文化价值 一、引言 英国李约瑟曾说:“没有中国桥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的美”。桥梁的本身就是实用与艺术的融合,如桥梁的平直,悬索的凌空,券拱的涵影,它们形象的本身,原来就摇曳着艺术的风姿。 桥梁造形优美,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古桥结构特色,而且可以揭示文化价值,因而桥文化是古桥最基本美丽因子。 二、古桥分布 据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南浔区现有各类古桥350座。其中宋代2座,明代6座,清代342座。地理分布情况:和孚镇46座,旧馆镇14座,练市镇71座,菱湖镇59座,开发区10座,南浔镇42座,千金镇22座,善琏镇21座,石淙镇16座,双林镇49座。从分布情况反映出,练市、菱湖、双林水网丰沛,水系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桥梁建筑技术成熟。从年代发展情况初步分析,从和孚镇首次发现湖州地区南宋安丰桥,最早南浔地区出现桥梁建造技术。练市、和孚、菱湖地处江南水乡,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古桥建造较早在乡间遍布。 三、古桥建造技术分析 通观南浔古桥,大致分为石梁桥和石拱桥两类分布的单孔、三孔或五孔古桥。石梁桥275座其中平板桥2座,平梁桥11座,石拱桥75座。石梁桥占据多数,石拱桥由于技术要求、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存量不多。以下举例分析: (一)石梁桥 康王寺桥,清光绪辛卯年(1891年),南北向跨甲午塘支流而建,三孔石梁桥,长36.5米,宽3米,高3.8米,面积约110平方米。桥墩及肩墙均为靴钉式砌置法,肩墙用太湖石砌置,置系梁2对,桥面用梁板结合做法,三条石梁间搭设石板。中孔桥面用坐槛式栏板,边孔桥面用素面栏板,间置方形开光望柱4对,末端置抱鼓石。南北坡各有13级台阶。值得注意,该桥桥墩有别于其他石梁桥做法,梯形向上递减,增加了桥梁的稳固性。 青龙桥,清代(1644~1911),东西向单孔平板桥。桥面铺砌,石壁型桥墩顶置系梁一对,并与金钢墙合为一体。金钢墙为条石错缝平砌。两堍各有三个踏步。此桥桥面建筑方式比较特殊,先在系梁上纵向架设五根圆木,木材为柏木,然后于圆木上横向铺设八块条石组成桥面。何以在石梁之下安托木?《苏州府志》记苏州崇真宫桥,也是如此建造。董其事者王兆辰《重修崇真宫桥记》称:“日亭午,余方坐山门内,忽闻声如雷震,急趋视,则桥面石割然断。……工人相与语曰:‘石性烈,不加托木且断。闻者咸怪之。爰亟命工购石补其阙,桥面条石凡七,咸加托木焉”。由此推测,在石梁之下安托木,一则托木可防止石梁脆断下坠伤人伤船。二或可能是石梁沉重,在纵移就位时,以木梁作为支承便于架桥,石梁就位后,木梁也不再拆除,临时装拆也方便。三是增加桥梁墩台的稳定性,特别是可帮助石壁式桥台承受土压力。 石梁桥是用梁作为桥的直接主要承重构件,梁的特点是受弯;梁桥的支承反力,在铅直荷重作用下是铅直方向的。相较于木梁桥,石梁石板桥使用寿命较长。民间石梁桥宽度一般在80厘米至2米,以一米左右最为普遍,且无栏杆。乡村民间,过往行人、牲畜较多,特别考虑到老人小孩过桥,桥面宽度较大,在1.5米以上。 (二)石拱桥 如果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和火药是世界一大创举,在桥梁界,拱桥是我国古桥桥梁建设的一项开创性新发明。石拱桥的造型设计、构造工艺,桥工哲匠投入极大的精力,敢于标新立异,勇于改革创新,反映了当时石拱桥多样性,因地制宜的灵活运用。 双林三桥均为三孔石拱桥,由东至西依次为万元桥、化成桥、万魁桥。这三座桥结构形式相同,建造年代,材料不同。拱券采用分节并列砌置,肩墙为靴钉式砌置法,置系梁,两坡置素面栏板,桥顶置吴王靠,间置坐狮望柱,末端置抱鼓石。 万元桥,由花岗岩建造,长53.5米,宽3.5米,高(桥面至水盘石上皮)7.0米。桥心石为“漩涡”图案,但磨损严重。南北坡分别有44级和43级台阶。桥面两侧阳刻“万元桥”楷书额,并署“道光丙申冬,里人重建”款。 化成桥,由太湖石与花岗岩共同构建,長46.6米,宽3.4米,高6.8米。桥面两侧阳刻“化成桥”楷书额,东侧桥额阴刻“乾隆甲寅,三月重建”款。南北坡各有36级与41级台阶。 万魁桥,长51米,宽3.2米,高6.8米。用太湖石砌置。桥面东侧阳刻“万魁桥”楷书额,西侧则为“万奎桥”,两侧均署“乾隆壬子,六月重建”款。 四、文化价值 古桥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附属建筑和石作雕刻。附属建筑有栏板、望柱、桥联和题记等。早期的桥栏如菱湖镇射中村的宝蓄桥,从宋沿用到清道光时期。另一种就是像洪济桥上“吴王靠”式坐栏,不用望柱。有其实用的必要性。 望柱的式样变化多样,覆莲式出现较早从元代至道光时期,比如菱湖镇种德桥。从那时起逐渐采用中间束腰的仰覆莲柱头式样,同时出现蹲狮柱头,蹲狮造型各异,生活活泼。但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很少出现。大约清光绪后期,大部分望柱头造型生硬,毫无美感。 南浔区最早出现桥联是南浔镇的百老桥,该桥为石梁桥,清嘉庆四年(1799年)重建。据里人口传,由百位老人集资建造,故取名“百老”以颂其德。西侧桥联是“往吴江来浙江,迷津普渡;前百老后一老,好善同心”。这是对当地淳朴民风的讴歌。在该桥柱式桥墩上刻有“奉宪严禁灌渔”的告示,那是古桥的题记。 在南浔区内见到最早绝对年代题记是射中村长寿桥,其南侧桥墩“字堂”内刻有“元大德四年岁次庚子四月吉日”款。字堂,上刻有带柄的莲叶,下雕有盛开的莲花,长方形的框子内镌刻题记。 石拱桥的本身形态,原即富有美感,不论圆拱高耸,或者长桥压波,总是能和周围景物相映成趣,更平添了诗情画意。古人常用:“长虹饮涧”,“新月出云”,来描绘优美拱桥的形象。与欧洲的古罗马时代所造的古桥相比,中国古桥轻巧,独出匠心。 五、结语 个别古桥历经千年风雨,依旧保留至今。虽然近代造桥技术远超古代,但是古代桥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远与现代的桥梁争胜。古桥亦是文物,多年来我区不断对古桥加以保护,让其精美古桥遗迹屹立在地表,为世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