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设计“民主性”的渐进 |
范文 |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伟大的年代,不仅完成了以机器代替人力,以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同时也诞生了人类思想史上影响力最广、带来的社会变革力量最显著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伴随着“机器时代”的到来,为大众服务的批量工业产品出现,新兴工业产品和传统手工艺术品的矛盾日益激化,“设计”逐渐成为处理“艺术”与“工业”之间关系的一种办法,设计中的进步民主思想应运而生。在相同历史背景下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设计的“民主性”两者背后,存在着我们不可忽视的契合点。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现代设计的民主精神在艺术设计史中的发展脉络。 一、设计“民主性” 设计的民主化思想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平等享有“设计物”的权利,核心是“以人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是“人”。现代设计民主化思想的形成得益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即工业革命的变革,以及政治上民主观念的发展。设计中的“民主性”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以人为本”问题,而是如何在社会制度中,在怀疑的现实生活之外,通过反思,拯救人的价值和权利的问题,这个论题的范畴,可以称之为“设计的民主精神”。 二、现代设计的萌芽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时期,是民主化设计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马克思在评价机械化的影响时曾将写道:“自然不会创造机器。火车头、电报、自动纺织机……它们是人类的工业产品;自然物质转化为人类器官,将战胜自然,或使人类参与自然。它们是由人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知识物化的力量。” 在“工艺美术运动”时期,代表人物约翰·拉斯金就主张艺术要密切联系大众生活,倡导为人民的艺术设计,他为“大众”服务思想的形成主要受英国当时的历史状况影响。他的设计理念虽然带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但是他的设计思想又是矛盾的,主张设计的民主化的同时又推崇自然和哥特式风格,这种过于强调装饰、强调手工艺的重要性、强调中世纪行会兄弟精神背离了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切合实际的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做设计。因为在工业革命之前手工业时代,“设计”主要体现为手工匠人师傅通过手工的方式生产出具有艺术意味的产品。手工艺品的几大特点:由于通过人力生产,所以生产能力比较有限,产品的数量较少,生产时间较长,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只有少数贵族才能负担得起,享用人数有限,受众群体有限,长期如此会使手工匠人的创造思维固化。 由此可见,约翰·拉斯金只是设计民主化理论的倡导者,而并没有付诸实践。将拉斯金设计思想在实践中实现的第一人是威廉·莫里斯,他进一步提出设计的民主思想,强调手工艺的同时,明确提出反对机械化批量生产。工业革命初期,机械化生产的工业产品外形粗糙,没有“美”的设计,贵族们仍然使用手工艺品,莫里斯的社会主义信仰只能在富人的资助下生存。他提出了“为少数人设计少数产品”的观点,将人们的在设计中的视线引导向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上,从而启发了后来的现代主义者。其中莫里斯所指的“少数人”并不是指这群人数量上的少,而是主要强调了这些人的特殊性和具体性。由此可知,莫里斯这个观点的实质是“为特殊的人设计具体的产品”。 机械化并不取决于设计的发展,从严格意义上讲,正是因为“工艺美术运动”坚持认为现代设计的民主化应该是排斥机械化的,所以“工艺美术运动”并不算是真正的现代设计运动。比如“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倡导的是手工业的复兴,反对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虽然后来威廉·莫里斯也看到了机械生产发展的大势所趋,并且他在公开演说中也承认,我们应该努力成为“机器的主人”,将机器当作“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的一种工具。但他并没有顺应历史的发展进程,一生致力于反对工业文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真正设计民主化的产生和发展。他提出的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为人民创造,为人民服务,这是创作者和使用者的一种乐趣”,以及“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现代设计思想的精神内涵。后来的包豪斯和现代设计运动都是秉承这一理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现代设计思想是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中产生的。工业革命结束后,西方国家开始发展工业化生产模式,并推出适合工业生产的现代设计。 三、德国的民主化设计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市场是工业产品的命脉,工业产品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让更多的人愿意并且能够买得起产品,而这部分群体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工业革命”初期“手工艺”与“机械化”对立的矛盾不在是主要的问题,如何将艺术真正的产业化,并且适度的进入市场成为设计的首要问题。因为工业内涵的不断深化,人文思想与机器大工业的真正结合,从而使设计变得与“人民大众”真正密切相关,突出的体现便是人们在设计上对机器的深刻认识和广泛使用。 辩证法的内涵博大精深,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马克思所说的“战胜自然”和“让人类参与自然”的观点,体现了他对机器的肯定。日耳曼民族理性、思辨、务实的民族特点,使德国成武最早理智的接受机械化生产并积极投入工业产品设计的国家。接受工业化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模糊和消弱了个性之间的界限。 一个强调将特殊性人物普遍化的国家——德国。在1907年,受威廉·莫里斯思想影響的赫曼·穆特修斯在德国成立“德意志工业联盟”。“德意志工业联盟”把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所改变的社会,视为必然的现实和不可逆转的客观过程。联盟还利用机械技术开发出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设计产品,强调产品的标准化。彼得·贝伦斯不仅是“德意志工业联盟”的核心人物,也是设计实践的实践者。以贝伦斯为代表的德国设计,其目的就是使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有所提高。1919年4月1日,包豪斯设计学校开学,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担任校长倡导以简单的、无装饰的风格进行设计。 包豪斯的第二任校长,汉斯·迈耶认为这个学校是言过其实的,里面充满了各种理想知识分子的实验,他作为一个德国的共产党员,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设计建造住宅时,首要考虑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是否负担的起。迈耶设计建造的房子,造价低廉,由于当时德国人民迫切的希望拥有自己的房子,所以深受当时民众的欢迎。但是,由于他过于急功近利的降低成本,使他设计的房子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迈耶急功近利的“民主”,只不过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权宜之计。 由于包豪斯鲜明的民主主义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在1933年被迫关停,仅仅存在了14年。因为一部分老师和学生逃到了美国,所以使包豪斯思想传遍了整个世界,使美国的是设计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现代主义从德国向美国转变,设计的民主内涵不断深化和发展。 四、美国的精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包豪斯人员构成极其复杂,不仅出现了汉斯·迈耶这这样的共产主义者,也存在着米斯·凡·德罗这样的使用主义者。作为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将包豪斯的思想在美国发展并传播。 米斯·凡·德罗是现代设计“精英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提出“少即是多”的原理,他的“少”是精简而不是空白,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在米斯看来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为某一些人,之所以他将“德国人的梦想”转化为风靡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不仅只是因为他所倡导的为所有的人设计的理念,同时也得益于美国的商业主义背景。 美国人不靠观念,靠市场来实现民主,将迈耶带有功利性民主的思想中可取的部分很好的实现。在美国设计中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服务广大的中产阶级,也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也体现在设计师只是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整个生产环节中的一环。美国看待艺术和设计时总是将其分开来看,艺术是艺术,设计是设计。实际上,美国人时间的不应该说是“民主”,而是“普及”、“流行”、“普适”,“普适”是实现民主的方法和途径。美国在吸取二战前集大成的德国设计思想,最终发展成天下大同般的“国际主义”风格,但是在二战后,美国背弃了设计内涵中的“民主性”,走向了垄断式的“精英主义”。 五、现代主义设计与马克思主义 现代主义设计中,对“大众”这一带有强烈民主主义色彩的词,其中内涵强调的实质是让人们在设计中强调人的特殊性的同时,不能忘记人的普遍性,任何特殊高贵的人,首先他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都有他“平平凡凡”的一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每一个个性的人都存在共性。任何一个普通的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特殊性,也都是独一无二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普遍性是人内在固有的属性,而人的特殊性需要外在的具体表现,这也正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大众”观。 六、结语 现代设计“民主性”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发展的起源、内容和形式的不断拓展和延伸,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与认识论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科学的历史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地发展,设计的“民主性”也从未停止前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艺术设计在发展中推动实践,纵观现代设计“民主性”的渐进,每一个时期都有属于它具体的风格特点,不同时期的“民主性”都具有一般性,民主主義内涵的不断深化,人的实践能力也就越来越强大,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简介:宋志鹏(1995.3—),男,汉族,籍贯:山东烟台人,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与理论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