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慈善文化进社区:意义、挑战与路线图
范文

    石国亮

    〔摘要〕 慈善文化进社区是将慈善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培养人们慈善习惯的重要举措,也是社区建设的应有之义。慈善文化进社区对弘扬慈善文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实现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慈善文化进社区适应了我国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社会现实,能够起到连接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区、社区与社会的作用,从而促进普遍信任的建立、社会资本的提升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慈善文化进社区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包括社会原子化倾向、社区参与不足、社区教育不完善和慈善文化进社区实施方案欠缺等。通过组织慈善活动等非正式教学的方式、志愿储蓄银行、社区慈善超市、成立社区基金会、开展社区公益创投、发展社区学院和出台详细的慈善文化进社区实施方案等途径,多管齐下促进慈善文化真正进入社区、深入人心。

    〔关键词〕 慈善文化;社区建设;现代慈善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5)05-0123-07

    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的转型是当前我国慈善事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影响我国慈善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与传统慈善的救济模式不同,现代慈善强调慈善的专业化发展和全民平等参与。实现慈善的现代转型、达到全民慈善的目标,必须营造人人慈善的文化氛围。弘扬慈善文化、传播慈善知识、重塑慈善观念是营造慈善文化氛围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现代慈善转型的重要因素。慈善文化氛围的营造总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展开,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是营造慈善文化氛围的重要场所。2014年11月24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要着力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1〕这是以中央政府的名义第一次提出要推动慈善文化进社区,凸显了社区在营造慈善文化氛围中的重要性。

    社区是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是培育人们生活习惯的地方,慈善文化进社区就是要让慈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文化、社会和个性是构成生活世界的三大要素〔2〕,慈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文化在社区的弘扬是生活世界的重要内容。慈善文化进社区则是将慈善与社区居民紧密联系起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培养人们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观念。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在一些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出现了农村社区。慈善文化进社区不仅包括慈善文化进城市社区,也包括慈善文化进农村社区。慈善事业的社区化,不仅作为慈善的发展趋势为发达国家的慈善实践所证实,而且在我国也上升为中央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研究慈善文化进社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实践意义。

    (一)

    从目前我国的慈善参与情况来看,捐赠主体是国有和民营企业,捐赠个人主要来自于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职工。〔3〕这与人人慈善的目标追求相去甚远,因此,倡导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将慈善发生的场所全部囊括,对于推动慈善文化的弘扬、构建系统的慈善文化传播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总体来看,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涵盖了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所有场所。每个人从自然人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都离不开在学校的学习。慈善文化进学校要使慈善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它对推动人们认识慈善、了解慈善、践行慈善具有奠基性的作用。笔者专门对慈善文化进学校进行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4〕机关和企业是人们的工作场所,慈善文化进机关、企业就是要使慈善文化进入人们的工作场域,使慈善真正融入人们的工作之中。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场所,慈善文化进社区是要使慈善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乡村是农村居民学习、劳动和生活的地方,慈善文化进乡村是要使农村居民养成慈善的习惯,使慈善真正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全民行为。从全球范围来看,现代慈善观念起源于城市,并且逐步扩展到农村地区。随着我国2亿多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城市反哺农村力度的加大,城市的现代慈善观念也会逐渐渗透到农村,因此,慈善文化进社区能够为慈善文化进乡村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慈善文化进学校从幼儿园开始构建慈善的教学系统,是学生循序渐进接受慈善教育、进行慈善训练的体现,也是慈善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的体现。〔5〕学生在学校培养的慈善意识、慈善观念及其进行的慈善实践将对其今后步入社会后转化为自发的、持续性的慈善行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慈善文化进学校不仅仅是影响学生和老师,还通过学生影响到家长、亲朋,因此慈善文化进学校具有全局性意义。但是,慈善文化进学校对学生群体传播了慈善文化,普及了慈善知识,针对当前大多数社会群体,开展慈善文化进社区正是弥补他们学校慈善文化教育的缺失,使他们补上缺失的慈善文化教育课程。换言之,慈善文化的受教育群体也面临着存量和增量的关系问题。增量的受教育群体可以通过慈善文化进学校来获取慈善文化教育,不断完成其慈善文化积累,而存量的受教育群体因为其已经不在学校教育的范围内,通过社区实现对他们的全覆盖是维续其慈善文化积累的关键。

    慈善文化进机关已经有一些尝试,如一些机关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鼓励机关干部职工将一日的工资捐献出来,甚至有些机关单位通过发放红头文件的形式明确要求机关干部职工要进行一日捐。这种慈善文化进机关活动虽然能够通过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对社会公众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但是也因为领导干部的身份和地位而有可能对社会公众产生外在压力,使慈善多少带有一些非自愿性,与慈善是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的本质相背离。从实施效果来看,机关的慈善倡导在大灾大难来临时,能够通过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同理心而对慈善捐赠产生较大的助益,能够较短时间内暂时性地实现一定数额的捐赠,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行政动员推动的慈善只是从表面上促进了人们的慈善行为,并不能促使人们产生持续性的、自发的慈善意愿和行为。因此,这并不是慈善文化在机关的真正弘扬,而是借助行政强制产生的慈善捐赠,不利于慈善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慈善文化在企业中也有一些实践,但是企业遵循的是市场原则,员工在乎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企业对员工的慈善传播、慈善倡导,往往被员工理解为牺牲自身的经济利益给企业老板贴金,但是又囿于自身在企业的发展,员工不得不对企业的慈善倡导做出回应。这种也不是发自内心的慈善回应,不但不利于健康慈善观念的形成和良好慈善文化氛围的产生,甚至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慈善文化进乡村反映了现代慈善中倡导的人人慈善理念,也是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农民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慈善文化进乡村能够提升农民的慈善文化,转变农民的财富观念,促进乡风文明。但是,慈善文化的推进要和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当前,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物质生活困难的情况,不具备人人慈善的条件,如果贸然推动慈善文化进乡村,不但不能使人们对慈善产生兴趣,反而会引起反感。因此,在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的同时,应该根据各地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推动慈善文化进乡村。人们对慈善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通常是从家庭、教堂以及传统中,非正式、甚至经常是随意地学习慈善知识。〔6〕社区作为家庭的集合体,是进行慈善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理想之地。尽管学校的慈善教育在非正式教学等环节为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留足了空间,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慈善文化进学校带有被动选择性,学生能够影响慈善教学内容、慈善教材选择的可能性较小。与之相比,慈善文化进社区则充分给予社区居民以主动选择权,真正体现社区居民在慈善文化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慈善文化进社区弥补了慈善文化进学校无法满足非在校社会大众的慈善文化需求,同时通过最广泛的日常生活实践,慈善文化进社区逐渐培养人们的慈善意识,使人们建立起持续性的、发自内心的慈善习惯。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慈善文化进社区能够以弘扬慈善文化为基础促进社区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从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我国社会的基本角色呈现出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7〕这一基本角色转变反映了在现代社会中,单位不再包办人们的一切生活,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服务的职能由单位转移到社会;但是从职能承担的主体来看,过去由单位承担的诸多社会服务功能并没有转交给社会,而是转交给了社区。社区逐渐取代了单位,在为人们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日常生活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意味着人们正在从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因此,慈善文化要进机关、进企业,必须首先进社区。

    慈善是最基础的善,它通过激发人们的同情心而使人们产生善心、善念,因此它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8〕,慈善文化进社区可以通过唤起人们的同情心,以慈善活动为载体,吸引人们广泛参与慈善的道德实践,开始自己的道德积累。〔9〕一旦人们通过慈善实践形成了善念,千百万人的善念,会形成一种巨大的道德力量。这种道德力量会使很多丑恶现象得到限制,使很多不正确的东西得到校正。〔10〕善行得到弘扬,恶行被限制,长此以往,社区善治必将实现。

    慈善文化进社区是社区自治的重要内容。慈善文化进社区以慈善组织为组织载体,通过社工的专业策划在社区范围内广泛开展慈善文化宣传、慈善活动,从而将专业化的慈善运作方式带入到社区中,提升人们社区活动的参与度,人人参与社区活动、支持社区发展是实现社区更好发展的前提。慈善文化进社区以慈善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的“三社联动”,调动社区内居民的广泛参与,满足社区内不同群体的社会服务需求,从而提升社区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规范化运作,促进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每个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推进,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是必然趋势。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就感叹从“共同体”向“社会”的转型,在他看来,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公共生活,而社会是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11〕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将其翻译为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礼俗社会是个熟人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在熟人社会里,人们从心所欲而不逾矩。〔12〕在陌生人社会里,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人们难以对彼此知根知底,因此信任关系的建立成为重要的问题。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早就意识到了陌生人社会可能产生的问题,他认为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人们享有平等的身份,由平等而扩展出个人主义,从而产生只顾自己而心安理得的情感,当每个公民建立了自己的小社会以后,他们就不管大社会而任其自行发展了。〔13〕也就是说,当社会呈现原子化、个体化发展趋势时,会导致公共精神的缺失和公共道德的丧失。在以礼俗为主要准则的熟人社会中,慈善尚且发挥着扶危济困、救助弱势群体的作用;在契约精神主导的陌生人社会中,慈善更应该有一席之地。〔14〕慈善文化进社区就是要在陌生人社会中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培育公共精神和公共道德,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有机团结。

    慈善文化进社区实现了个人与个人的有机连接,促进普遍信任的建立和社会资本的提升。熟人社会的信任是建立在互相熟识基础上的特殊信任,陌生人社会则需要发展普遍信任,这种信任不以血缘或地缘为基础,而是建立在信仰共同体的基础上。拥有共同价值观和共同信仰的人容易产生相互信任。慈善文化进社区使具有相同或相似价值观的人们共同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在慈善活动的开展中,人们加深了解、增进互信,从而促进普遍信任的建立。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曾经用“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频率”、“亲密性”和“互惠服务的内容”来衡量关系强弱。〔15〕慈善文化进社区能够促进社区内居民经常性地参与慈善活动,在活动开展中增加互动频率。广泛的社区慈善活动的开展能够使社区居民彼此熟悉,更为亲密,由此而产生互惠服务,从而提升社区内居民关系的强度。强关系能为彼此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16〕 ,从而实现社区内居民的普遍互惠。普遍信任促进互惠由此产生社会资本 〔17〕 ,同时,参与慈善活动能够显著提升个人声誉 〔18〕 ,良好的社会声誉也有利于社会资本的产生和提升。社会资本通过促进合作来提高社会效率,从而实现良性运转。

    慈善文化进社区实现了个人与社区的有机连接,增进个人与社区的互相了解,促进个人对社区的文化认同,从而增强个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社区服务范围来看,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邮政服务、科普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便民利民服务等都属于社区应该提供的服务。面对人们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仅依靠社区居委会、社工是难以实现的,慈善文化进社区能够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的公共服务提供,为居民解决生活困难,从而使居民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现在一些城市社区出现的由一技之长的志愿者组成的志愿服务队,这些志愿者发挥自身特长为居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紧急问题,如家电维修、照顾孤寡老人等,从而让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社区居民的关爱和支持。慈善文化在社区的弘扬和慈善行为在社区的实践,能够对更多的社区居民产生影响,使更多的人从自身出发力所能及地从事慈善,从而建立起居民对社区慈善文化的心理认同,实现社区文化同构,从而增强居民的社区荣誉感。

    慈善文化进社区使社区成为连接个人与社会的纽带,从而实现个人与社区、社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社会的有机连接。面对个体化的社会,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进行管理。而慈善文化进社区通过慈善文化在社区的弘扬,将社区居民有机连接起来,使社区成为一个有机体。慈善文化进社区能够通过在社区内开展有效的社会服务,解决社区内的社会矛盾,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促进社区和谐。一个个慈善社区的建设就能够汇聚成整个社会的团结有序。慈善作为人们尝试集体解决公共问题的重要途径 〔19〕 ,在解决面临的风险社会危机时,也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现代社会在迎接不断的技术创新之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认为作为一种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风险已经随着技术能力的增长而变得不可计算〔20〕,它无处不在甚至难以察觉。慈善文化进社区可以通过凝聚社区内成员的力量,增强人们应对风险社会的能力,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实现有机连接。

    (三)

    《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慈善文化进社区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推动慈善文化进社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通过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工作现代化体制建立的“三社联动”模式已经成为政府和学界普遍认可的社会治理模式在全社会推广,这为慈善文化进社区提供了组织基础和专业人才,是促进慈善文化进社区的重要支撑。而政府推进的文明社区建设、幸福社区建设与和谐社区建设等活动,为慈善文化进社区提供了重要契机。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慈善文化进社区还面临各种挑战。慈善文化进社区要把握好政策机遇,迎接挑战,使慈善文化真正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

    慈善的本质不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而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来体现。慈善文化进社区刚好契合了慈善是一种道德实践的观点。但是慈善文化进社区要通过非正式教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在我国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积极性不高、居民对社区认同度低的问题。根据美国劳工局的全年统计,2013年25.4%的美国人参加了志愿服务,累计服务77亿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1380万人参与到对邻里的非正式志愿服务中。〔21〕与之相比,我国居民的社区志愿参与则较低。2009年一项对北京市民的社会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兴趣低,实际参与志愿活动的比例则更低,仅有2.5%的城市居民每1-2周参加一次志愿活动。〔22〕要改变人们对社区活动参与的冷漠,必须首先增强社区活动的趣味性,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慈善文化作为一种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以宣传慈善文化为主的活动理应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以慈善募捐、慈善义卖、公益创投等非正式教学开展的慈善文化进社区活动,一方面要适当拓展其表现形式,使慈善文化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这些慈善活动应该更多地与人们的生活现实相联系。慈善文化进社区不仅仅是鼓励和倡导社区居民进行慈善,将社区居民作为潜在的捐赠者看待,也应该鼓励和倡导社区居民享受慈善文化进社区带来的益处,将社区居民作为受助者看待。如在社区内开展的以志愿者为主的社区服务队,即是通过为社区居民及时有效地解决生活问题,以实际行动向社区居民倡导慈善。索取和回报是对应的,当人们从社区志愿服务队获取了帮助之后,当这些帮助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自然会做出一定的行为选择,将社区内的慈善文化传承下去。这种潜移默化的慈善教化方式,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往往比急功近利地宣传慈善文化更有效。

    志愿储蓄银行是鼓励人们进行社区慈善的一种制度,人们进行的志愿服务时间可以在志愿储蓄银行中储存起来,当有需要时可以在自己积累的志愿服务时数内得到他人的无偿服务。民政部于2012年印发了《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对志愿储蓄银行做了明确规定;共青团也启动了青年志愿者服务记录。早在2001年湖南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社区就推出了全国第一家“道德银行”,并且被一些省市效仿。但是,道德银行在运行过程中面临多方质疑,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慈善是一种美德,美德是无法用来交换的,用道德银行的方式来鼓励居民参与慈善改变了慈善本身的性质,使其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23〕志愿储蓄银行则避免了这一道德困扰,但是,志愿储蓄银行的推广也应该首先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使道德互惠成为人们的共识;其次要通过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制定统一规范的、人们广泛认可的志愿储蓄银行制度。

    社区是培养人们生活习惯的场域,过去也有过一些慈善文化进社区的活动,但是都没有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最终也没有促成慈善文化进社区的制度化和可持续化发展。要实现慈善文化进社区的制度化,就必须使慈善成为社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区慈善超市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一种尝试。社区慈善超市是设立在社区范围内以接受社区居民捐赠并将捐赠变现以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常设性慈善机构。社区慈善超市在上个世纪的英国等国家得到了大量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慈善捐赠方式。在我国,经民政部的宣传和推广,社区慈善超市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这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慈善捐赠提供了便利,是培养人们日常捐赠习惯的重要举措。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在社区慈善超市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它的问题凸显出来。以社区慈善超市发展最好的上海市为例,政府的资金扶持维持着社区慈善超市的运行、社区慈善超市难以实现“造血” 〔24〕 ,而从发达国家社区慈善超市的发展来看,遵循市场机制又能够坚持慈善超市的公益性是社区慈善超市运行成功的关键。我国的社区慈善超市要能够发挥培养人们日常慈善行为、帮助社区弱势群体的作用,也应该引入市场机制,在市场规律的引导下促进慈善的良性循环。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