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1+X”证书制度驱动下的“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教学模式
范文

    郝尚富 季文超 郑剑海

    

    

    摘 ? 要: “1+X”证书制度对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对现有教学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以学生为中心,利用业余时间、兴趣方向和专业特点进行创新性学习,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人际交流技能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证书标准嵌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更好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拓宽就业面,达到行业的要求。

    关键词: “1+X”证书制度 ? 师生共建科研团队 ? 教学模式

    1.“1+X”证书制度的内涵与意义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对于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提出很高的要求。2019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进一步明确了“1+X”证书制度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就业本领的重要抓手,加大统筹力度。

    “1+X”证书制度指“1”个学历证书+“X”个技术技能证书,技术技能证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该证书制度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学历证书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技术技能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的是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快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3]证书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

    2.“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教学模式

    “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围绕具体项目的研究学习团队。该团队以科学技术研究为内容,以增强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为目的。把团队延伸到大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训练和锻炼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达到提高科研素养、培养创新性合格人才的目的。这种在教学中有科研,在科研中有教学,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学科师生共建科研团队的模式,使团队大学生成员不仅对课本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还对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有更清楚的认识,开阔眼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师生共建科研团队”的建设,成员结构是关键。团队成员的建设包括学术带头人和团队建设。学术带头人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拼搏奉献的精神;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顺应市场需求,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要研究体制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掘、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梯队形成,善于提高周围人的整体水平。团队是为了一个目标而一起努力的一群人,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的集中体现,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高效统一,团队成员应该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以克服单学科知识在研究过程中的局限,而且不同知识结构的成员以不同的观念结合,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实现目标,有利于激发团队的创新思维[4]。

    3.“1+X”证书制度驱动下的“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教学实践

    目前,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多由任课教师或同一门课的多位教师确定,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也不利于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依据个人的兴趣方向和专业特点进行创新性学习,锻炼人际交流技能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团队成员不仅完成“1+X”中的“1”,还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完成“1+X”中的“X”,将学历教育内容和专业技能教学内容相融合,更好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拓宽学生的就业,达到行业的要求[5](277-278)。

    3.1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的研究学习

    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是按部就班的、传统的,不能很好地契合社会需求和行业标准。

    一是“师生共建科研团队”的青年教师,从读书的校门进入教书的校门,在单个学科上有较深厚的知识,没有经过产品研发整个过程的历练,缺乏对社会、企业的认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技术技能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深入相关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并能够和企业在相关领域合作。

    一是“师生共建科研团队”的大学生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不能完全内化技术技能教育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方向和专业特点,布置相关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定期和学生交流,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同时指导学生明确学科的研究方向、课题研究内容及发展前景。

    以实践育人为导向研究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团队从项目出发,从需求分析、原理设计、研发实施、实际调试和验收等阶段进行实践培养,如图1所示。

    3.2“师生共建科研团队”依据“1+X”证书制度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是强化学生技术技能的有效手段之一。陶行知说:“所以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非用脑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6](533)育人是根本,实践在整个育人过程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下面以“智能硬件综合项目”为实例,在“1+X”证书制度驱动下对“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智能硬件综合项目”圍绕智能硬件设计、开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工程实践项目为主导,将硬件研发和软件研发两条技术线路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所需知识和掌握实践能力,形成有效的整体。团队经过三年实践,形成了实践活动知识体系和工程技能训练的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和主动学习的情况下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7](12-16),通过综合项目实践的实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打造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该综合实践项目中,学生从查阅资料、原理设计、软件编程到proteus仿真,形成项目的基本雏形。在实际制作中,学生从元器件选型、单元电路实验、整体电路焊接到软硬件调试,最终完成项目研发。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既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又需要团队的协作,一起交流、讨论、验证,团队共同搭建知识网络,形成群体的知识体系,真正实现“做中学”的理念。

    3.3“1+X”证书制度驱动下的“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教学实践及成果

    在“1+X”证书制度驱动下,团队不仅把科研实践活动和教学活动相结合,还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专业竞赛。专业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积极探索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专业竞赛为“师生共建科研团队”设计研发的科技作品提供了展示平台,是检验团队科研成果的机会。科技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与导师、同学合作协调的人际关系能力,逐步实现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目标。积极鼓励团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专业竞赛,团队精心研发科研作品。我校学生参加了很多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一等奖、“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二等奖、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二等奖、谷歌Android应用开发中国大学生挑战赛二等奖、智能家居App应用设计大赛三等奖等有影响力的科技大赛。近几年,“师生共建科研团队”将科研竞赛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热忱,不断开发和释放他们的创造力。

    “师生共建科研团队”培养出的大学生,能够圆满对接行业岗位,毕业后进入大型企业(百度、新浪、360公司等)的关键岗位,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评价良好。

    4.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指导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满足行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改革提出了要求。

    在“1+X”证书制度驱动下,实施“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教学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证书标准嵌入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不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还不断掌握方法、探索真理、创造知识。注重大学生的技能训练,深化证书制度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参加科研团队学生的研究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编程能力、科技论文的撰写能力及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今后就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 1778/201904/t20190404_376701.html,2019-1-24.

    [2]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1911/t20191118_408736. html,2019-11-14.

    [3]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s://www.gov.cn/zhuanti/2019qglh/2019lhzfgzbg/2019-3-16.

    [4]肖晓萍,张华,阎世梁,廖青,王强,曾小进,余涛.师生共建型科研创新团队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4).

    [5]宋杰,李海庆,刘新玲.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内燃机与配件,2020(7).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7]顧佩华,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2008(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