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清代山西太原府农业重心分布及成因 |
范文 | 王炜琦
摘 ? 要: 在我国历史上,农业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到了清代,农业水平逐步提高,山西省太原府的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太原府,农业的重心地区是在太原府的东南部,地形、水资源及交通这三个因素推动了农业集中分布于这个地区。农业的集中分布对太原府的农村集市与陶瓷业的分布产生了很大影响。清代农业的大规模开发,在当地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为今天农业开发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清代 ? 太原府 ? 农业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方方面面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对于山西农业的研究在学界是比较多的。明显可以看出,对于山西和太原农业的研究,关注的时节节点集中于民国乃至现代,例如胡泽学先生的《近代三晋地区的农具》[1](60-61),冀宪武先生、任永玲女士的《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研究》[2](96-99),李恩庆先生的《太原市農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和思考》[3](29-31)。对于清代的山西与太原的农业研究却并不多。而且在研究领域关注更多的是科技方面,对于农业分布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清代太原府的农业为研究对象,探究分布原因。 一、清代山西太原府农业的分布 清朝初年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将山西划分为省。之后经过了一系列地区规划,“康熙四年,并冀南、冀北置雁平道。雍正元年,置归化厅。二年,增直隶州八。平定、忻、代、保、解、绛、吉、隰。三年,增府二。宁武、朔平。六年,升蒲、泽二州并为府,置归绥道。乾隆四年,增置绥远厅同知。二十五年,又以归绥所属地增置五通判。归化城、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托克托城。与归、绥二厅并属归绥道。二十九年,裁归化城通判。三十七年,吉州改属平阳府,霍州为直隶州”[4](2021)。山西已经有了九个府,十个直隶州,十二个厅,六个州及八十五个县。在清代,农业在山西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农业分布得较为广泛,山西太原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清代,太原府为山西省的治所,广六百里,袤七百里,领一个州,十个县。这十个县分别为阳曲、太原、太谷、祁县、文水、徐沟、交城、兴县、岚县及榆次,州为岢岚州。这也是本文所论述的范围。在清代太原府中,农业的分布是有一定的格局的。 根据《太原府志》中关于太原府各县耕地数目、人口及水渠等的记载,我们可以对清代太原府各县的农业发展水平、人口数目及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等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得出清代太原府农业的重心分布。 《太原府志》有关于每一个县的土地数目的记载。同时,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劳动力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一个地区的人口数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将这些数据并列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太原府的农业重心分布。 表1 ? 太原府各州县土地及人口数目表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太原府土地和人口较多的州县大都分布于太原府的东南侧,例如:阳曲县、榆次县、徐沟县及文水县等。通过对比方志中关于土地数目与人口数目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太原府东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很多,可以得出太原府农业重心集中分布于太原府东南部的结论。 关于太原府农业重心的分布,还可以通过其他方面佐证农业重心分布于东南部这一观点。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各县的水渠数目佐证这一点。 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水。太原地区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季风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冬季和春季比较干旱。正是由于这样的气候因素,因此该地区的农业耕作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在降雨较少的时期灌溉,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所以,水资源充足对于太原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地区水渠修建的多少,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根据《太原府志》第十卷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太原府东南部的地区,例如阳曲县、太原县及榆次县等地,修建的水渠数量相当多,例如阳曲县的呼延村渠、张村渠、杨家村渠等;太原府西部地区例如岢岚州、岚县等,根据方志的记载,这些县地处偏僻深山之处,多为旱地,无法设立渠道,水渠数目很少。所以,我们从水渠数量这一鲜明对比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太原府东南部的水资源更充足一些,所以农业更好开展,农业水平要高于太原府西部,故农业集中分布于太原府东南部。 综上,通过太原府志中关于田地数目与人口数目的记载,结合太原府各县的水渠数目,可以得出太原府农业重心分布于东南部。 二、清代山西太原府农业分布现象的成因 (一)地形 农业在一个地区的开展,首先要考虑的是该地的地理环境如何,有哪些地方较为平坦,适合耕种。像山西省太原府这样以山地为主的地理环境,考虑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 山西是一个多山地的省份,开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并不是很好。太原府也是如此,在《禹贡》中就有所记载,《禹贡》在记载冀州时的土地写到“厥田惟中中”[5](52)。同时,太原府志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太原山多壤少,其冀土之尤瘠者乎。”[6](124)在记载田赋时有关于土地贫瘠而减少赋税的记载。正是由于太原府这样的地理环境,农业集中于东南部就不足为奇了。 提到太原府的农业,必须重视的一个地形单元是汾河谷地。汾河谷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河谷平原。太原府的东南部地区正好位于汾河谷地,是一块较为平坦、山地较少的区域。阳曲县附近的太原县、榆次县地区都比较平坦。“原隰宽平,自古都会之地”[6](58)。这三个县所在的河谷平原及其他平坦地区有利于农业的开展。再例如祁县、徐沟等地,都是汾河流经的地区,地形平坦,利于耕种。正如《太原府志》中关于徐沟县的地势写到“地势平夷”[6](59),在太原府的西部地区,例如岢岚州、岚县等地区,则地处深山旱地,例如岚县“在岩僻之区土性硗瘠”[6](59),并不利于农业的开展,很难形成广泛的农业。 正是由于太原府东南地区地形较为平坦,自然环境优于太原府其他地区,因此农业集中在这个地方开展。 (二)水资源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的另一个重要资源是水资源,可以说水资源在农业的发展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太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降水较为集中,所以该地区的农业耕作需要大量水资源在降雨较少的时期灌溉,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如果一个地区有较为充足的水资源,就可以在干旱少雨的地方对作物进行及时灌溉,使农业更好地发展。在太原府中,东南部的河流相较于其他地区是比较多的,更有利于农业开展。《清史稿》中关于该地区的河流的记载也是较多的。例如汾水、晋水、洞涡水及文谷河等。通过阅读清史稿的记载,可以看出在太原府东南部的河流分布较为广泛,数目比较多,农业的开展就有了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作为支撑,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所以,清代太原府的农业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就不足为奇了。 (三)交通 太原府东南部地区交通的便利性,是农业集中于此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我国古代,水运一直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运输方式。太原府地区较为重要的一条河流是汾水。汾水的运输能力也是不能被忽视的。“汾水从新绛至汾水的黄河入河口一段,舟楫之利很大,可以由新绛顺分水转黄河再溯渭水,也可以继续沿着黄河再向下,到达河南省境内”[7](294)。从中可以看出,汾河在清代是有一定运输能力的,有利于粮食的运输。 太原府的驿道分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阳曲县的驿道。根据太原府志的记载,向西北到凌井口西小石静乐县界一百二十里,向北则是到达忻州,还可继续前行至寿阳或者榆次。“还有则是从太原府经祁县、平遥、洪洞、闻喜、安邑、永济等县达到陕西潼关”[8](18)。可以看出,从太原府东南部出省的道路也是较为便捷的。 从中可以看出,太原府东南部的交通条件是较为优越的,比其他地区崎岖的山路要便利很多,这也是农业集中于东南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影响 在清代,太原府农业分布的格局对太原府的经济状况和一些产业的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太原府的农村集市与陶瓷业就是如此。 (一)农村集市 虽然我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但是应该考虑到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己无法生产的生活消耗品及生产工具等的购买问题,例如:盐、糖、农业工具及其他生活消耗品等,这些产品的主要购买地方是农村集市。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的生产力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明清时期农村集市进一步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同时,清代所沿用的明代的“一条鞭法”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集市的发展。“十一年,命右侍郎王宏祚订正赋役全书,先列地丁原额,次荒亡,次实徵,次起运存留。起运分别部寺仓口,存留详列款项细数。其新垦地亩,招徕人丁,续入册尾。每州县发二本,一存有司,一存学宫。赋税册籍,有丈量册,又称鱼鳞册,详载上中下田则。有黄册,岁记户口登耗,与赋役全书相表里。有赤历,令百姓自登纳数,上之布政司,岁终磨对。有会计册,备载州县正项本折钱粮,注明解部年月。复采用明万历一条鞭法。一条鞭者,以府、州、县一岁中夏税秋粮存留起运之额,均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额,通为一条,总徵而均支之。至运输给募,皆官为支拨,而民不与焉”[4](3528)。由于清代沿用了明朝的一条鞭法,一条鞭法中有一个重要措施是不仅将差役改为折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田赋一律改征色银。农民缴纳赋税时需要缴纳银钱,这就要求农民将所收获的一部分粮食换成银钱缴纳赋税,将粮食换成现钱的一个很重要也是很方便的地方是农村集市。 正是由于农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及缴纳赋税的需要,农村集市成为一个重要的交换场所。正是由于农业集中分布于太原府的东南部,农民集中于这片区域,有了广阔的市场和需求,因此这里产生了很多农业集市。例如太原县、文水县、徐沟县及阳曲县等,都形成了相应的集市贸易体系。 通过以上对于农村集市分布的论述,可以看出农村集市大多分布在太原府东南部,这就是太原府农业集中分布于东南部的一个重要影响。 (二)陶瓷业的分布 陶瓷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是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我国历史上,一般先出现农业,随着农业的发展,随后出现陶器。如果说一个地区的农业较为发达的话,相应的陶瓷业就会有广阔的市场,陶瓷业就会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根据陶瓷业的分布范围推断它与农业的重心分布之间的关联。 根据地方志书的记载,可以大致看出清代太原府陶瓷业的分布,主要分布于太原县、榆次县及阳曲县。在乾隆《太原府志》的第九卷中,记载了一个叫做罐家峪的地方,“罐家峪在县东十五里杨家峪东南,路通寿阳,居民业磁器”[6](60)。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太原的陶瓷业在清代有着较为广泛的分布。同时,在清康熙二十一年《阳曲县志》第二卷的方产中,记载到了笨磁,出于城东孟家井。乾隆四十八年的《太原府志》第四十八卷中记载道:“天井观,在孟家井,未知何时建。旧志续志并不载。其中有伯灵仙翁祠,或以为上古始为陶器之人。孟家井三百余家多业陶者,故奉而祭之。”[6](671)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榆次县从事陶瓷业的人数也是很多的,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 在以上方志中,很多记载都写为磁器,这个磁却不可与磁石相混淆,这里的“磁器”与“瓷器”是同义的,我们可以从清史稿中的记载略知一二。 例如在《清史稿》中有这样的记载:“将军伊勒因遣侍卫普济问来意,渥巴锡与其台吉、喇嘛计议数日始定,以投诚为词,献其祖所受明永乐八年汉篆敕封玉印及玉器、宣窑磁器等物。”[4](14495)这里的磁器出自宣窑,很明显是陶瓷制品。还有“元旦大飨,献磁器笾豆供品,并上香行礼”[4](2568)。这里所记载的是关于祭祀的活动,在祭祀中,陶瓷器具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此处记载的应该是陶瓷用品。通过对于清史稿的阅读,可以对方志中记载的瓷器的真正含义有明晰的认识。 从以上方志相关记载中,可以看出清朝时期的山西太原府的陶瓷业主要集中于太原县、阳曲县及榆次县,也就是太原府的东部地区。再结合农业重心的结论,可以看出陶瓷业与之前论述的太原府的农业分布重心范围是大致重合的。再结合农业与陶瓷业的关系,可以得出太原府的农业重心分布确实对于陶瓷业的分布范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结语 太原府地区的农业历史悠久,是一段很值得我们注重及研究的历史。在清代,太原府的农业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地区,通过田地与人口及水渠的數目等可以论证这一观点。这一分布现象的形成正是由于太原府东南部地区拥有地形条件优越、水资源充足及交通便利等条件,农业分布对这一地区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虽然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发展,但是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例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最后,我们要在了解过去的基础上,把握现在和未来,继承古代优秀的生产经验,克服落后的生产习惯,积极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将农业与科技紧紧结合,进一步促进太原乃至山西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泽学.近代三晋地区的农具[J].当代农机,2011(9). [2]冀宪武,任永玲.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5(10). [3]李恩庆.太原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和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2(1). [4]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慕平,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7]樊如森.民国以来的黄河航运[J].历史地理,2010(00). [8]冀福俊.浅析清代山西的商路交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S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