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大学生信仰特征的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对策研究 |
范文 |
摘要:社会转型的加速,信仰危机与境外宗教势力侵入,校园掀起一股宗教热潮。大学生的信仰具有非内发 性、动机的非纯粹性、认识模糊性的特征。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的对策是:(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帮助学生澄清宗教本质(;二)开展信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大力丰富校园文 化活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四)强化监管,构筑校园宗教渗透防御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境外宗教势力的入侵 与蔓延。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宗教渗透;特征;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2-0106-03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信仰危机及新旧价值 体系的断层日益凸显,加之境外宗教势力趁机而入,将渗 透目标锁定在了高校,宗教文化及宗教信仰在大学校园 兴起,甚至有了蔓延的趋势。这一现象足以引起各方重 视,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目前宗教渗透 如此严峻之形势,必须把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提高到 國家意识形态安全层面,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征,疏 堵结合,从根本上遏制境外宗教势力的入侵与蔓延。 一、宗教问题给校园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诸多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校园内存在宗教升温现象, 信教学生的比例呈增长态势,其中北方民族大学所承担 的项目“宁夏高校学生民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状况”调查 问卷结果显示,高达 45% 的学生表示有宗教信仰 [1],当 然这与当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居多有密切关系。但需注 意的是,近年来在多项相关调研中这一数据均在 10-20% 左右徘徊,校园宗教热潮不容小觑。 校园宗教热潮销蚀着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宗教强调 “神创造了万物”“神是全能的”的观点,将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混淆,夸大了这个虚幻的存在。这对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尚在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无疑 是一项不利因素。部分大学生对宗教以及宗教文化抱有 兴趣,但又缺乏足够的政治敏感性,缺乏社会经验与甄别 判断能力,他们容易被其中包含的西方价值体系牵引,被 境外不法分子利用,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动 摇,从而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程。 校园宗教热潮影响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科学精 神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包含求实创新、执 着探索、追求真理、怀疑批判等精神内核。宗教把超自然 的神灵奉为人们意识形态的主导,要求人们听从神的旨 意,严重压迫了青年一代对科学的探索与追问,抹杀了他 们正在成长的科学精神。 校园宗教热潮削弱大学生追求超越的动力。宗教宣 扬上帝是命运的主宰、与世无争、无欲无求等思想,一定程 度上使消极避世的不良心态笼罩于大学生群体当中,耽误 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也阻滞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征分析 不同于一般信徒,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普遍偏于感性, 其对宗教多持模糊蒙昧、随波逐流乃至猎奇的心态。大 部分所谓的“信教”学生一方面对宗教的认识有限,另 一方面也鲜少按照宗教的礼仪规范行事,可以说他们并 不是真正意义上虔诚的信教徒。从其信仰的形成、动机 及认识来看,大学生宗教信仰具有以下特征: (一)信仰形成的非内发性 有学者曾对位于新疆、西藏、吉林、辽宁、陕西、重 庆、浙江等? 7 个省市的 8 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宗教信 仰状况调查,研究显示 22.3% 的大学生信仰宗教,其中 新疆、西藏两大少数民族区域信教者占所有信教学生的 11.9%[2]。这表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很大程度受民族因 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信仰具有浓厚的区域特色, 如西藏地区大学生较多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因此多信奉 佛教;新疆地区则多信奉伊斯兰教。 其次,家庭及社会环境也是大学生信教的重要因素。 浙江温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二十世纪初温州地区的基 督教信徒数量就位于全国前列,众多的教堂、庞大的信教队伍共同构筑了当地浓郁的基督教文化。经了解,一 些温州籍学生从小跟随父母一起出入教堂等宗教活动场 所,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进而“继承” 了父母的信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基督徒 [3]。这些“先 赋的基督徒”多是在家长或亲友的耳濡目染下被动接受 了宗教,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强化宗教行为。不论是受 民族因素的影响,还是受家庭及社会环境的感染,这部分 学生形成宗教信仰的过程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非内发性, 他们一开始信教并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或是主观的选 择,那种充斥于周围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推动他们接受神 的,洗礼。
(二)动机的非纯粹性 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价值、利益成为整个 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各项制度 体系还未健全的背景下,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开始抬头。 加之社会失范、道德滑坡现象层出不穷,整个社会陷入了 信仰危机,大家纷纷质疑和反思: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 们是不是该信仰点什么?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也产生了众多困惑,关于学业、关于生活、关于理想等等, 面对挫折、种种不如意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部分大学 生企图从宗教中寻求慰藉,抚平失意带来的创伤与孤独 感、焦虑感。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宗教信仰具有非纯粹 性的特征,他们对宗教的信仰源于解决自我难以化解的 困惑的需要,甚至把宗教当做麻醉自我的“精神鸦片”。 有研究者把这种类型的信教者称为“功利信仰型”[4]。 (三)认识的模糊性 通过入学初对新生宗教信仰状况的摸底调查,我们 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什么是宗教信仰、自己是否有 某一方面的信仰认识不清,误把烧香拜佛等实为迷信的 活动当成了宗教信仰的外显特征,从而认为自己信仰佛 教。实际上这部分学生对宗教的本质缺乏了解,对宗教 典籍、宗教礼仪与节日、宗教的表现形式等知之甚少,并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者。还有一部分学生虽表述 自己信仰某一种宗教,却鲜少参与宗教活动,他们所谓的 信仰更像是受兴趣所驱动,催人向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 义,形形色色蕴含宗教文化的建筑物、雕塑、书籍、音乐、 绘画作品以及宗教特有的神秘感吸引着他们。这种魅力 像磁石一样吸引大学生趋向它,探索它,甚至皈依它。 三、抵御和防范校園宗教渗透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帮助学生澄清宗 教本质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 育,引导学生认清宗教本质,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刻揭示 了宗教的本质、根源、规律、功能等基本问题。它认为,“一 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 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5]666,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而加 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核心即在于揭开宗教的神秘 面纱,将宗教单纯当作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此,有必要 在高校开设关于宗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我国的宗 教政策的通识课,将宗教的本质、发展脉络以及各主要教 派的教义教规等以文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当然也不规 避宗教文化中包含的平等友爱、爱人助人等积极因素,致 力于教会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宗教这一现象,同时大力 普及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特别要加强对宗教带有浓厚 兴趣、猎奇心理突出的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其文化层面 的兴趣得到最大程度满足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他们认 清宗教的本质,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宗教信仰问题。与此 同时,给予当代大学生以警醒:一些境外不法分子企图利 用宗教来达到分化我国的目的,这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 来说是不容忽视的潜在危机。另外,考虑到信教学生群 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大学之前入教的,故需将马克思 主义宗教观教育前移,在中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科普 性的宗教观教育,在其年幼时就埋下科学信仰的种子。 (二)开展信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信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支柱,是保持社会凝 聚力的精神力量,是维系个体与群体的精神纽带。而一 个人对某种理想信仰的淡漠就意味着给了另一种理想信 仰可乘之机。有学者基于宗教经济理论提出“信仰供给 侧”[6] 这一概念,描述了当下马克思主义信仰供给不足 的现状。基于此,笔者认为一方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 一度低迷、国内社会的急剧变革、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等 现象无不冲击着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加之过去的 思想政治教育一度只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几个原理概念 的教条式解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并不高,从 而导致了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荒芜,信仰的淡漠。另一方 面,宗教宣扬的对生命本质、生命发展、生命意义的解读, 劝世、救世、爱人、不偷盗、不邪淫、不贪财、助人为乐等德 性要求,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等属人的责任与义务等 [7], 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 开展信仰教育刻不容缓。 西方宗教文化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也是其意识形 态输出的手段,境外势力借此推行西方价值体系达到干 涉他国内政的目的。缺乏政治敏感性和甄别能力的大学 生就容易被其蛊惑,受西方价值体系的牵引从而背离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威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事实上,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精神文化宝藏并 不逊色于西方宗教所宣扬的价值理念。大学生应坚定马 克思主义信仰,把精力集中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上来,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三)大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宗教信仰问题,需要从大学生 精神层面的需求着手,以丰富多彩的社团组织、校园活动 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盈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将其引 入人生正轨,激发他们学业和事业方面的进取心,使得他 们在学业、生活及心理上更有获得感和满足感,从源头上 阻断大学生试图通过宗教来排忧解难的动机。 近年来,尽管“不过洋节”的倡议慢慢被大众所接
受,但西方宗教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与冲击仍不容小觑,特 别是圣诞节、万圣节等宗教节日还是吸引了不少学生参 与其中,一些班集体与社团组织成了这些节庆活动的组 织者。这也给我们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提供了思路: 加强对班集体和社团的组织管理,在通过班级和社团等 组织活跃校园氛围的同时,加强对各类集体活动的把关, 引导大学生开展符合主旋律、激发青春正能量的校园文 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组织认同,发挥好同辈 群体的正面引导作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所赋予的 安全感与归属感,从而自觉抵御消极宗教文化的影响与 侵蚀。 另外,针对大学生面对学习、就业等压力转而从宗教 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的情况,应加大心理健康教 育的力度和广度,教给学生疏解压力的方式方法,帮助学 生调节情绪,树立健康向上、积极应对、坚强乐观的心态, 从容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不给宗教思想任何可乘 之机。毕竟来自于宗教的这种慰藉根本不能触及到问题 的本质,更别说解决问题,它所传达的消极的人生观恰恰 为部分不思进取的大学生提供了借口,使其心安理得地 无所作为。这时候我们更应该抓住这教育的良好契机, 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学生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品质的 培养做好铺垫,从而建立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从根本上 杜绝宗教对青年学生的侵蚀。 (四)强化监管,构筑校园宗教渗透防御机制 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除了通过马克思主义宗 教观教育、信仰教育以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形式进行 循循善诱的疏导,还应加强监管,堵住境外势力对我国大 学生进行宗教渗透的端口,疏堵结合,最大限度地消解其 对大学生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境外势力往往利用大学“英语角”等场所,以沟通 交流为名进行布道,在大学生中发展信徒;或是以资助贫 困生的名义吸引大学生参加宗教团体;我国在境外进行 学术交流的学者、留学生甚至也成为他们的传教对象。 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传播因其开放程度高、监 控难度大、传播范围广,也已经成为了境外势力传道布 道、展开宗教渗透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我们要在校內统筹宣传、保卫、教务管理部 门与各二级学院、团委、社团组织的关系,通过各部门组 织的合力,构筑校园宗教渗透防御机制。建立强大的信 息员工作网络,由学生干部、党员做好牵头工作,及时反 馈校园内可能存在的宗教渗透苗头;强化监管,成立抵御 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领导工作小组,建立应急预案,及早 发现、适时干预,对非法宗教活动坚决打击、依法取缔;从 细节上完善各项关于外籍教师、出国留学人员的管理制 度,尊重外籍教师、留学生宗教信仰的同时,引导他们学 习、遵守我国的宗教政策法规,在合法的框架下开展宗教 活动,并且警惕那些打着学术交流旗号的非法传教活动。 此外,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掌握境外宗教网站和网 页,建立校园网络安全防火墙,同时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 育的制高点,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舆论焦点。大 学生作为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但根据我国的宗教政策, 在非宗教场所进行传教活动都属于非法活动,网络宗教 传播也应及早纳入现有宗教法规。 参考文献: [1] 李晓宁 . 校园“宗教热”、“民族热”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08(5). [2] 刘秀伦 , 侯治水 , 李小硕 .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其对 策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7). [3] 任志杰 . 温州地区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成因与影响分析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4] 汪慧 , 卫甜甜 . 浙江省大学生宗教信仰实证研究 [J]. 青年探 索 ,2012(4).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3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 [6] 杨艳 . 信仰供给侧视域下的大学生宗教皈信 [J]. 当代青年 研究 ,2017(1). [7] 王永智 . 新时期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 观教育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4). 作者简介:施婷(1991—),女,浙江缙云人,单位为丽水 学院生态学院,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御夫)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