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大学里的“学困生”并非真的差 |
范文 | 梁月亮+唐侨+续晓欣 【摘要】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从而找到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词】学困生;学习能力;提高成绩 学困生在新华字典中的释义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成绩不好是考试的结果,无可厚非,它能表现出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但在某种程度上,学习是一个持续的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成绩和很多方面相关联,如学生上课时精神的集中度、对课程的感兴趣度、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当作真正的“学困生”.大学教育和初、高中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学教育存在的自由化和多样化.换言之,学生成绩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学生本身.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大学4年都挂过科,其中不乏考上211、985院校研究生的學生.“学困生”并不是真的学困生,但是如何能让这类学生变得更加优秀是本文所讨论的问题. 一、及时与学生交流,并指导学生的思想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答疑惑之人.生为人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解答学生的疑惑并指导学生走出自己的思想误区. 学习成绩差不能代表学习能力差,能通过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来到大学就代表着学习能力不差甚至学习能力较强.那么,成绩差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我和几个成绩差的学生交流过,在课堂上,他们基本都没有认真专心听过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就连最基本的知识也并不了解.我不禁问道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上课不听教师讲课?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也不过一种答案.他们并不知道上大学到底存在何种意义,好像是理所应当,高中毕业后就应该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就该有个好的工作.到底大学里面该干些什么,全然不知. 所以,帮学生走出这种误区正是一位教师该做的本职工作.如何走出这种误区?应当让学生明白上大学的意义. 二、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上指出,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要有关.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反之亦然,没有兴趣便很难参与其中.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今大学的授课方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很难让教师与学生交流,更多的时间是教师在三尺讲桌前、ppt下自顾地讲各种知识点,教师甚至不知道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某个知识点,或者说有多少学生能够理解到.所以,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缺少兴趣. 强烈的探索欲是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有必要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融入课堂中做自己的主人,能够独立思考,不一味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另一方面,能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高数与管理应用的结合,概率与统计与财会的结合等等,让学生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兴趣.这样,“学困生”将会减少很多. 三、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教师过于自信,总是以严师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习惯于灌输、说教、用规定和命令来使学生服从,搞得教育氛围近乎肃穆,课堂气氛沉闷,出现了师生关系紧张.但是能够与学生成为朋友是大有裨益的. 在学习上,“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虽然不弱,但是基础知识掌握很不牢固,教师一方面,能够教学生知识,另一方面,还能传授学习技巧和方法.虽说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对学生的帮助是巨大的. 在生活上,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克服所遇到的问题. 四、利用其他学生力量 虽说教师的帮助是很重要的,但是教师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在其余时间,其他同学的帮助是一股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如今大学课堂上学生向教师问问题已是很少有的现象,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学生们之间的互相讨论是不会间断的.所以,利用其他同学的力量帮助“学困生”是无可厚非的.学生们长时间的相互接触,总会相互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好习惯的学生不断帮助“学困生”,久而久之,“学困生”也会养成一定的好习惯.不仅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也会有所裨益.这对“学困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五、总 结 “学困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但是确实可以将其通过一定的帮助转换成“学优生”,这种转换需要外界的帮助,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课堂上、在生活上的帮助将一名“学困生”变成“学优生”难道不是一件怡然自得的事情吗? “学困生”并非真的差. 【参考文献】 [1]陈祥敏,郑文良.促进高校师生关系探析[J].北方经贸,2009(8):164-165. [2]彭贵军,吴耀松.论互动式教学对高校师生关系的良性促进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9(12):106-107. [3]邱秀芳.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J].教育探索,2012(1):127-12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