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国家认同建构视域下的伊朗文化民族主义研究 |
范文 | 谢书缘 冀开运 摘要:文化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深层的民族主义,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民族文化的 独特性,培育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一方面积极探寻民族的现代化道路,学习先进文化技术,为本民族国家和 发展服务。礼萨·汗统治时期,以波斯文化为核心,建构有着共同文化背景和国家认同的“伊朗民族”。具体做 法是:(一)恢复伊朗主权;(二)恢复波斯历史文化;(三)强化波斯语地位;(四)进行服饰改革;(五)教育制 度改革;(六)国家行政体制改革。 关键词:伊朗;国家认同;文化民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K3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6-0033-04 一、研究现状 伊朗各民族的语言、信仰、文化差异较大,且游牧部 落独立性较强,历史上部落与伊朗中央政府的文化和政 治时常处于对抗状态,不利于国家认同的建构。 礼萨·汗是现代伊朗的缔造者,他推动伊朗现代化建 设,打击宗教势力,部落势力,希望建立以波斯文化为核 心的伊朗文化,以文化凝聚伊朗各民族,建构国家认同。 学界对于伊朗的民族问题和国家构建有着一定的研究, 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论述伊朗现代国家构建的路径;二 是剖析伊朗的民族问题。对礼萨·汗时期伊朗文化民族 主义与国家认同建构则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希望通过 对礼萨·汗时期文化民族主义的作用和国家认同的建构 进行剖析,为当代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设、民族治 理、文化建设提供些许借鉴。 二、文化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 文化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深层的民族主义,具有两重 性:一方面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民族文化的独特 性,培育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一方面积极探寻民族的 现代化道路,学习先进文化技术,为本民族国家的发展服 务。二十世纪 20 年代,伊朗外有强敌,内有叛乱,文化民 族主义在这一时期有着抵御外来侵略和巩固国内统治的 现实意义。 國家认同指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对国家合法性的认 同。伊朗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利益必须建立在 对伊朗这一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上,而国家利益也应兼顾 各民族利益。文化是民族文明发展的沉淀,是国家认同 的根基。在构建国家认同的过程中,需要以文化为纽带 团结各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离不开文化民族主义。 三、伊朗文化概况 伊朗文化由少数民族文化和两种主要文化——原生 的波斯文化与侵入的阿拉伯文化共同组成。 波斯文化以波斯历史、波斯文学、波斯艺术、波斯语 为代表,波斯帝国作为政治实体灭亡了,波斯文化这一文 化软体却一直存在,在波斯文化的传承中起到关键作用 的是波斯语。阿拉伯人征服伊朗、埃及等地后,在被征服 地区推行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政策:强制推行阿拉伯语 言文字和伊斯兰教。埃及的语言文字从此断绝,古代书 籍也无人可懂,埃及的历史和文化也从此尘封。波斯语 通过借助阿拉伯字母进行书写拼读得以延续,由于波斯 语的幸存,使得阿拉伯人无法完全同化波斯人。到公元 十一世纪以后,波斯语就逐渐稳定成熟,现在的伊朗人依 能够读懂当时的作品,本土文字的存续保护了波斯的历 史文化。诗人菲尔多西用纯正波斯语写成的《列王纪》 传唱了阿拉伯文化传入以前的波斯历史,既是让波斯语 重焕生机,又是对古波斯辉煌的再现。长期被异族统治 的波斯人十分重视本民族的语言,历史上曾发起波斯语 纯净运动,剔除波斯语中的阿拉伯语词汇。波斯语的存 在使得波斯文化能够绵延至今,保护了其民族性,让伊朗 免遭阿拉伯人的同化。波斯文化是伊朗文化的根,是伊 朗人民族自豪感的根源,也是伊朗区别于其他阿拉伯国 家的根本之处。 阿拉伯文化的核心是伊斯兰教,伊朗虽然被伊斯兰 化,但伊斯兰教也逐渐被伊朗化。伊斯兰化使祆教①逐渐 式微,但大量的祆教作品在阿拉伯人的翻译运动中被翻 译成阿拉伯语,促进波斯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交融。什 叶派从祆教中借鉴隐遁、审判日复活等理论加速自己的 本土化、伊朗化,且二者的教义有着相通性,祆教重视世 俗权力,强调王权和统治者的神圣性和正统思想,什叶派强调伊玛目的神圣性和传承性;祆教主神阿胡拉·玛兹达 是没有特定形象的存在,伊斯兰教信仰“不得以物配主”, 这使得祆教徒改宗什叶派更加顺理成章。伊朗选择了什 叶派十二伊玛目派,与阿拉伯人在信仰上划清界线,这是 什叶派作为被迫害者和波斯人作为被统治者的共同选 择,双方都希望借助对方来保存自己的独特性。 文化交融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两种文化共同 影响着伊朗,使伊朗人在社会生活中属于伊斯兰,在民族 心理上属于波斯。 四、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内忧外患的伊朗 (一)英国与俄国的侵略 英国和俄国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伊朗的侵 略,在礼萨·汗上台以前,英俄两国在伊朗已经享有领事 裁判权、治外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甚至拥有伊朗的关 税主权和发行货币的权力,伊朗的军队被外国军官把持, 交通被外国公司垄断,银行被外国公司操纵,与邻国的国 界都是由英俄划定的。 英国与俄国为了维护自己在伊朗的权益,一方面给 予各种贷款以寻求恺加王朝的支持来获得各种官方特许 权进行合法掠夺,一方面又支持部落制衡恺加王朝来获 得更大的利益,英国通过支持部落势力控制伊朗的石油 资源。 (二)伊朗的部落问题与宗教问题 伊朗的 40 多个民族语言、信仰、文化有着较大差异, 且各部落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经济模式、财政税收权和 官吏任免权,伊朗中央政权往往需要借助部落领袖才能 间接统治部落地区,人民天然形成的是部落认同。部落 所沿袭的政治传统——乌玛克制度,使部落的权力体系并 不稳定,暴力政变在部落政治中时有发生,这使得伊朗经 常处于动荡状态,部落政治阻碍着主流文化的传播和国家 认同的建构。礼萨·汗以军事手段血腥地镇压了部落。 伊朗的教育大臣曾表示,教育改革将达到以下几个 目标: 1. 通过向人们展示历史上种族的伟大成就使人们心 中对其有真切的体会与认识; 2. 将男孩和女孩培养为现代波斯的合格公民; 3. 教会乡村及部落人口如何生活、建造住宅、准备日 常的食物及衣服、抵御疾病; 4. 中学及大学要将优秀青年培养为领导并服务于国 家的人才。 礼萨·汗通过教育,将人民团结在伊朗的辉煌历史与 文化之下,消除部落的分离主义,培养忠诚于国家的伊朗 国民,推动伊朗现代化的发展。 (六)现代行政体制的改革 在平定部落叛乱,实行定居化的基础之上,伊朗开展 行政区划的改革。1937 年 11 月和 1938 年 6 月,伊朗政 府先后两次颁布《行政区划法》,将原有的阿塞拜疆、呼 罗珊、法尔斯、克尔曼 - 锡斯坦四个省级单位取消,改为 按经济和地理因素划分的十个省,并且将原来的省和区 两级行政单位改为省—县—区—市(镇)四级,由内政 部统一任命各级官员。伊朗建立的现代行政体系,摆脱 了过去中央政权对部落领袖的依赖,削弱部落的影响,加 强了对基层的控制,树立起国家的权威。 礼萨·汗对官僚体制进行了完善。他学习西方公务 员制度,建设规范而高效的官吏队伍,大量吸纳社会中下 层进入公务员队伍,政府内务部、外交部、司法部、财政 部、教育部等各部门的雇员一度高达九万多人。政府力 求建设一支专业的高水平公务员队伍,1932 年 2 月 17 日,内政部要求开设对公务员的专业培训,国会也宣布表 现优异者将获得优先晋升的权力,这为伊朗培养了一批专 业且制度化的国家政策的实行者和推广者。现代行政体 制的建立,使部落领袖被专业的公务员代替,国家的权威 深入基层,建立了稳定的政权,强化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 六、伊朗通过文化民族主义建构国家认同的启示 礼萨·汗所面临的问题本质上是国家认同危机,民族 认同和部落认同压到了国家认同,进而引发了危及国家 统一的民族分裂活动。礼萨·汗通过消灭国内分裂势力, 复兴波斯文化,统一伊朗的语言文字,建立现代化的行政 体系,在文化民族主义的大潮之下逐步建构伊朗的国家 认同。世人从中能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建立国族。应建立以文化纽带和国家认同维 系的国家民族,国族有利于调和民族间的利益,使民族利 益与国家利益向契合。礼萨·汗以波斯语为国语,把波斯语作为伊朗人身份的标志,将波斯文化上升为国家文化, 通过建立波斯文化的认同进而建构对伊朗国家的认同。 在建立国族的过程中,应将各民族文化整合,形成以主体 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国家文化。 第二,提防简单同化主义。礼萨·汗的政策,本质上 是波斯化——以波斯文化、民族为正统。主流文化应享 有主要地位,但礼萨·汗将波斯文化等同于伊朗文化,只 承认波斯文化的地位,并且强制其他民族波斯化,这为后 来的叛乱埋下了隐患。应在保证主流文化地位的同时, 尊重和发展其他文化。 第三,打击分裂势力。对于分裂势力,军事上予以坚 决打击,文化上则积极拉拢,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国家认 同的权威。礼萨·汗通过军事打击消灭了分裂势力,但偏 向性的文化政策为分裂埋下了隐患。在军事打击的同时, 在文化上仍需采取拉拢政策,强调共性,减少差异。 第四,本土化改革。礼萨·汗结合伊朗国情进行本土 化改革,没有全盘西化。他积极保护波斯语的纯洁性,而 不是将其拉丁化,这保留了波斯文化的独特性,他借助西 方先进的制度来巩固对基层的统治,通过西方的教育体 系来打击宗教势力并弘扬波斯文化,来建构国家认同。 改革应当以本国特色为核心,从具体国情出发。 结语 礼萨·汗对军事力量的依赖,在今天看来或许有过激 之嫌,但从当时伊朗的国情出发,平定部落叛乱带来的军 事胜利,使得伊朗的民族主义精英们无需去寻找别的更 加温和的办法来解决部落问题和推动改革。 在构建伊朗国家认同的过程中,礼萨·汗忽视了伊朗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客观事实,对少数民族的压制在 短期内有利于快速推进现代化,但将其置于长期的历史 发展中,这样的行为割裂了国家利益与少数民族利益,国 家认同危机将长期存在。文化民族主义需要一个得到普 遍认同的文化作为基础,若没有普遍的认同,进一步建构 国家认同则无从谈起。弘扬主流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一 个现代化的中央政府进行推动。应强调文化与国族的共 性,同时尊重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特性,文化民族主义和国 家认同才能得到良好发展。 注 ? 释: ① 祆教,琐罗亚斯德教。又称火祆教、火教、拜火教。公元前六、 七世纪波斯之预言家琐罗亚斯德创于波斯东部大夏(今阿 富汗之巴尔赫)之民族宗教。自古代波斯帝国至中世萨珊 王朝(Sassanides,224—651)止,系波斯国教盛。七世纪, 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该教遂于波斯本土逐渐衰落。 参考文献: [1] 冀开运 . 伊朗综合国力研究 [M]. 北京 : 时事出版社 ,2016. [2] 冀开运 . 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 [M]. 商务印书馆 ,2002. [3] 冀开运 . 中东国家语言政策与实践研究 [M]. 时事出版 社 ,2018. [4] 冀开运 , 母仕洪 . 伊朗多民族统一国家认同的建构及启示 [J].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9(4). [5] 周平 . 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问题分析 [J]. 政治學研究 , 2013(1). [6] 周良发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文化民族主义研究进展 [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7(6). [7] 詹晋洁 . 礼萨·汗时期 (1921-1941 年 ) 伊朗民族国家构建的 路径选择与困境 [J]. 世界民族 ,2015(2). [8] 周平 . 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 [J]. 学术探索 ,2009(6). [9](伊朗)埃尔顿·丹尼尔 . 伊朗史 [M]. 李铁匠译 . 上海 : 东方出版中心 ,2010. [10](苏联)米·谢·伊凡若夫 . 伊朗史纲 [M]. 李希泌 , 孙伟 ,汪德全译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3. [11] 彭树智 . 礼萨汗在伊朗的改革 [J]. 历史教学 ,1988(1). [12] 钱乘旦 . 论伊朗现代化的失误及其原因 [J]. 世界历 史 ,1998(3). [13]Cronin,Stephanie.Riza Shah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Bakhtiyari Power in Iran,1921-1934[J]. Iranian Studies,2000(3). [14]David Menashri.Education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Iran[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2. [15]Reza Arasthe.Education ?and ?Social Awakening ?in Iran[M].Leiden:E.J.BRILI,1962. 作者简介:谢书缘(1998—),男,汉族,重庆人,单位为西 南大学,研究方向为世界史。 冀开运(1966—),男,汉族,陕西洛南人,西南 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授,西南大学含 弘学院第一届专家指导小组成员、吴宓班学生 导师,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史专 业中东史研究方向和民族学专业中外民族问 题比较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中国中东学会理 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世界 史、中东史、中外民族比较。 (责任编辑:董惠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