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秦腔与西北地区乡村文化建设 |
范文 |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秦腔作为西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西部乡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振兴秦腔是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庙会是秦安乡村秦腔演出的重要舞台,自乐班是当地人休闲娱乐最主要的方式。秦安县秦腔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经验包括借助文化惠民活动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幸福感,办好《大秦腔》栏目激发农村秦腔爱好者的荣誉感,坚定秦剧团、演出队传播秦腔文化的责任感。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传统戏曲;秦腔;公共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J825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7-0144-0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既为我国乡村发展规划了新的蓝图,也创造了全新的机遇。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文化振兴不仅是应有之义,也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只有持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才能为“三农”发展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推广、发扬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传统戏曲这种产生于民间的艺术,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在农村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前,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将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秦腔对于西部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主要盛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是西北地区最具盛誉的戏曲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是广大西北地区群众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筆者通过对秦安县进行实地调查,发现秦腔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一)秦腔文化在秦安县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秦腔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传入秦安[1],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前后,艺人赵二组建了秦安历史上第一个秦腔戏班——“赵二班社”,并在清水河流域及庄浪县一带演出。清末民初,秦安涌现了出许多享誉陇上的秦腔艺人,如赵二、桑旦(桑茂林)、牛顺等。据牛士颖《陇上优伶录》记载,光绪年间,秦安县令善永每有宴会,必定邀请赵二助兴,甚至评价说“北京诸伶,亦难臻此”。桑旦更是“色艺双绝,倾动全甘,仕宦贵族趋之若鹜”。与桑旦齐名的牛顺,“武旦一席,在全省首屈一指”。他们的唱腔、念白、身段、做工等均列上乘,深得观众喜爱。由此可见早期秦安艺人在甘肃秦腔历史上的地位以及贡献。 秦安人历来酷爱秦腔,这与他们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当地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有关。秦腔戏中历来贯穿着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的价值尺度和人文情怀,这恰恰与秦安人的个性、当地的民风相契合。加之秦安历代秦腔艺人通过生活体验、演出实践逐渐创造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艺,受到人们的热爱、追捧,所以秦腔在秦安大地上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如今秦安仍然有众多的秦腔戏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团长李书曾在秦安县首次秦腔票友大赛上感慨道:“作为圈内人,看到秦腔在秦安大地上拥有这么多忠实的支持者,欣慰、喜悦、感动之余,也深深触动、激励了我们。”由此可见,秦腔文化深深根植于秦安大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秦腔演出是农村基层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腔作为中国梆子腔的鼻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宝藏。秦腔作为秦安农村基层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着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这里的人们对于秦腔有着独特的偏爱和执着。举办庙会要唱戏,逢年过节要唱戏,红白喜事要唱戏,不论是专业剧团还是民间自发组织的自乐班,演唱的都是秦腔。平日里,在秦安随处可以听到田间、巷道传来高亢雄浑的秦腔。不管是高兴还是苦闷,只要吼几声秦腔,就会把兴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就会把胸中苦闷宣泄得酣畅淋漓,顿感畅快。演秦腔、看秦腔、说秦腔、唱秦腔已成为当地最常见的民间艺术活动。 (三)振兴秦腔文化是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号召。他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之根,它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之中。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戏曲振兴工程”。秦腔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振兴秦腔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意。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普及以前,秦腔是西北地区基层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与渠道。 秦腔的根在基层,虽然随着时代变迁、民众娱乐方式的日益丰富,秦腔艺术逐渐变得越来越小众化和边缘化。但是,作为西北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秦腔所蕴含、承载的文化基因经过不断地沉淀、凝聚深深地融入了西北地区民众的血脉中,秦腔故事成为广大民众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来源,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与心灵寓所。 (四)秦腔艺术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超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创造性的转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乡村文化价值观重塑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作为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乡村文化的发展,其价值观念与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价值理念相同[2]。秦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有着先天的优势。秦腔的传统经典曲目、现代戏、新编历史剧目,无一不是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丰富内涵的挖掘、整理和戏剧本体的创新来彰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递着正能量。 在西北农村,秦腔作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生活一部分,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逐渐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因此,秦腔应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融合,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中继续肩负起发挥其弘扬主旋律、引领价值观的作用。 二、秦腔在秦安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 (一)庙会是秦腔在乡村演出的重要舞台 戏曲的兴起、形成与发展,与庙会有很大的关联。作为民俗文化的独特形式,庙会是传统社会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其形式也千姿百态,主要表现为祭祀、娱乐和物资交流。庙会也是秦腔在秦安农村演出最主要的依托,在解放前,秦安县几乎每村都有庙,有庙就有会,逢会便唱戏。富裕的村庄邀请戏班来演出,穷困的村庄要么几村筹资一起唱戏,要么邀请唱皮影戏,因而民间流传着“爷庙对戏楼”的谚语。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秦安县影响较大的庙会有近200个,这些庙会每年至少唱1场秦腔,多者达到3场,每场庙会一般是4到6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秦腔艺术质量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规模较大的庙会、村社逐渐追求高雅艺术,开始注重对高品位、高质量秦腔艺术的欣赏,邀请著名剧团和秦腔名家前来助兴。每当此时,名家唱段吸引着广大的戏迷观众,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看戏的观众酷暑严寒、风雪无阻,静静地安坐在台前,随时进入剧情角色,能认认真真地看上几天几夜。 (二)自乐班是乡村休闲娱乐最主要的方式 自乐班,《汉语方言大词典》解释为:“旧指农民自办的业余剧团或者演唱班子”。历史上,自乐班以戏为乐、以戏谋生,这是唱戏的目的。随着戏曲的广泛流传,戏曲爱好者狂热追捧、学唱,民间自乐班应运而生。自乐班通常也是“一个区域人与人交流的场所”[3]。现在,自乐班主要指喜爱戏曲艺术的人们自发而组织起来的自娱自乐的团体。这种团体大多是非盈利性质的,也有少数兼有盈利性质。秦安人喜爱秦腔,自然有很多票友,其中不乏高手,他们也希望能够有舞台展示自己,吼几声秦腔过把戏瘾。自乐班演出一般集中在农闲时节,以清唱为主,每次演出都持续两三个小时,往往是唱者开心、听者入迷。自乐班对演出设备要求不高,有简单的几件乐器,甚至是一把板胡就够了,或在麦场上、或在田埂边、或在农家院,嗓音一亮,便是舞台,伴随着乐器的演奏演绎出人间古往今来的喜怒哀乐。 秦安的自乐班主要是秦腔自乐班,也有部分秦安小曲自乐班。如今,秦腔自乐班在秦安所有乡镇遍地开花,已成为全县农民群众农闲时间最主要的消遣娱乐方式。近年来,兴国、莲花、五营、陇城4镇的秦腔自樂班发展较快,如兴国镇“秦盛苑”自乐班、映南街自乐班、安家河自乐班,莲花镇文化站自乐班、郭河村自乐班、君悦自乐班,五营镇大湾“秦韵娱乐室”、鱼尾村自乐班,陇城镇“娲皇故里”自乐班等。“秦盛苑”自乐班不仅自己举办秦腔演唱会,而且到周边乡村庙会组织演出。莲花镇郭河村郭孟杰于2007年先后修建房屋、购置秦腔演奏乐器,组建了郭家河秦腔自乐班,培养秦腔爱好者,无偿演出400余场[4]。2019年,五营镇举办“迎新春、贺新春”系列文体活动,在鱼尾村分会场举办了秦腔自乐班文艺汇演,这些演出乐队及表演者皆为本镇的草根名家[5]。陇城镇也先后举办了“娲皇杯”“街亭杯”秦腔大赛,吸引了广大秦腔爱好者前来参赛。 三、秦腔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经验 (一)借助文化惠民活动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幸福感 文化即民生,文化惠民就是开展好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让城乡充满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只有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才能使群众在安居乐业中获得文化“幸福感”,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用。 多年以来,秦安县大力发展文化惠民活动,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秦腔文化需求,春节期间在秦安文化广场举办秦腔戏曲演唱会,每年邀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甘肃省秦剧团、兰州市戏曲剧院、天水市秦剧团的名家为广大秦腔爱好者激情献唱,《忠保国》《游西湖》《火焰驹》《金沙滩》《铡美案》《龙凤呈祥》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让观众感受到秦声秦韵的新春喜气。2010年2月12日,百年剧社西安易俗社秦腔在秦安文化广场上演,央视全程拍摄并现场直播,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观众来自农村,有些群众为看戏走了一百多里地,前一天晚上就到了,连续5天10场的演出,场场爆满,观众达数万人。 从2017年起,甘肃省广泛动员部署,开展戏曲进乡村试点,甘肃省计划到2020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通过戏曲进乡村,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6]。近些年,秦安县大力实施“戏曲进乡村”战略,县文化演出有限公司每年演出达400多场次。甘肃省陇剧院也响应国家号召,深入秦安乡村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戏曲演出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经典的剧目、传统的唱腔、演员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让群众近距离感受到了秦腔的魅力,提升了他们对秦腔艺术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办好《大秦腔》栏目激发农村秦腔爱好者的荣誉感 为弘扬传统文化,展示秦腔魅力,打造本土经典,成就百姓梦想,秦安县推出了一档大型综艺励志栏目《大秦腔》,栏目以弘扬大秦正声,推介草根明星为主,努力挖掘散落民间的秦腔新秀,为他们开辟成才新路,繁荣民间文艺。这些参赛者大都是普通的农民,除逢年过节外,平日闲暇时自行组织农闲演出。进入比赛后,有了专业的乐队伴奏助演、名家作为评委老师点评,他们的节奏感、唱腔水准、剧情体悟有了明显提升。经过几年的发展,《大秦腔》栏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渐扩大,参赛选手海选范围已从全县范围扩展到天水、定西、平凉、陇南4个市13个县区。 《大秦腔》栏目邀请陕西、甘肃的国家级秦腔演员担任评委,为优秀选手和秦腔爱好者指点迷津、传经送宝,为广大秦腔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舞台,对于弘扬秦腔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发秦腔爱好者的荣誉感和参与文化活动的动力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大秦腔》栏目逐渐得到了陕西、甘肃秦腔名家的认可和秦腔爱好者的喜爱,成为秦安县的一张名片,吸引更多的人们关注秦腔、研究秦腔、传播秦腔。 (三)坚定秦剧团、演出队传播秦腔文化的责任感 秦安县委县政府多年来大力支持县剧团的发展,为剧团购置了服装和灯光等设备,县剧团可完整上演100多出剧目,年均演出达410多场(次)。2015年,由秦安县精心编排的大型秦腔历史剧《陇上铁汉安维峻》首演,该剧根据秦安县清代历史名人安维峻的真实故事改编,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剧目。 积极培育农村文化骨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需要。近几年,秦安县对各类农民自办文化组织进行扶持引导,形成了叶堡乡叶堡村、张武村,莲花镇冯沟村、陇城镇凤尾村和王窑乡何沟村的秦腔业余演出队。这些秦腔业余演出队不仅在节庆期间在本村上演秦腔,而且被邀请到其他乡村去演出。秦腔业余演出队的演员们虽然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但是他们酷爱秦腔,丰富着乡村文化生活。 四、结语 秦腔在秦安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文化娱乐方式日益多样的今天,看秦腔、听秦腔仍然是许多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首要选择。这说明,秦腔在西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以秦腔文化激發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参与度,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借助传统节日、庙会等民俗活动,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好《大秦腔》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活动,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文化艺术素养,为乡村文化注入活力,对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应魁.成纪梨园[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53. [2]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2). [3]赵林林,陶娇娇.秦腔、秦韵、秦人——近代中国内陆农村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微观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4]“泥腿子”文化人郭孟杰的文化年货[EB/OL].https://www.qinan.gov.cn/html/2018/zwyw_0215/25123.html. [5]五营镇举办2019年“庆元旦·迎新春”系列文体活动[EB/OL].https://www.qinan.gov.cn/html/2019/xzkx_0115/32175.html. [6]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财政厅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意见(甘文厅〔2017〕216号)[EB/OL].http://wlt.gansu.gov.cn/tzgg/15530.jhtml. 作者简介:张彩萍(1965—),女,汉族,甘肃兰州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西北社会文化。 (责任编辑:朱希良)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