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区块链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借阅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
范文 |
摘要:区块链技术作为新兴的数据存储与应用技术,具有去中心化、点对点传输和高保密性等特点,可以对高校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可行性分析显示,高校图书馆在采用区块链创新节约模式具有技术与人员优势、服务对象的内在优势、利于推行借阅自助服务,而在校园范围更利于服务的实现。分析此项技术应用实现的价值:(一)可让读者提升借阅意愿,且兼具社交属性;(二)利于图书馆实现借阅服务创新,提高效益;(三)分散式的图书分布有助于缓解图书馆藏书压力。当然也存在对于图书的控制减弱、用户隐私保护、技术应用与图书馆业务的融合等问题,期待部分公共馆与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探索,不断丰富应用服务场景,解决相关服务问题。 关键词:区块链;高校图书馆;借阅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8-0109-03 一、研究背景 区块链技术是基于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从本质上看,区块链可以理解为一个基于计算机程序的开放式总账,它可以独立记录在区块链上发生的所有交易,系统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将其记录的数据更新至网络,每个参与维护的节点都能复制获得一份完整数据库的拷贝,这就构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可以在无须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实现人与人之间点对点式的交易和互动[1]。其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开放透明、安全可信等特征。特别是其去中心化的技术特征,在高度信任的共识机制下对具有稳定的时序数据和可靠的数据库进行集体维护,从而实现个人对个人的协作与交易,为大型中心化服务机构过低的工作效率、超高的人力与物力投入成本、不确定的数据存储安全提供了解决方法[2]。 当前,区块链技术已广泛应用在医疗、金融、公共管理等领域中,参与到了生产实践与服务创新的过程之中。而以信息资源采购、管理和服务应用为基础核心业务的图书馆目前还缺乏有深度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探索[3]。通过文献研究,以“区块链”与“图书馆”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将近800篇。其中,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数据服务方面,而在图书馆日常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中,大多数文献以概括的形式进行了前景预测描述,并未进一步分析其具体实现场景与可行性。 借阅服务作为图书馆重要的服务之一,长久以来的服务模式是读者到馆借阅归还书籍。笔者认为,在区块链技术的参与之下,这一传统的借阅服务模式可以取得一些创新性发展,得到优化读者体验,满足读者需求,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益的效果。 二、技术的应用场景研究 在传统的借阅服务模式中,读者需要将图书馆作为中心,到馆借阅并归还书籍(如图1),下一个读者才能继续借阅图书。这样的服务模式是最基础、最传统的图书借阅服务方式,长久以来为各类型图书馆所广泛采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服务水平提升的要求,图书馆不断创新借阅服务方式,如推出自助借还服务、邮递服务、设置机器借阅书柜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的尝试。但现今借阅服务模式仍是以传统的到馆服务为主,读者仍需克服时间、空间等因素前往图书馆借还图书,而在这一去一回的过程中,许多读者的借阅意愿大大下降。在对某985高校师生到馆借阅图书意愿的问卷调查中,共收集到有效问卷322份。当前往图书馆的单程通勤时间大于30分钟时,被调查者借阅意愿下降者达67%;而当单程通勤时间大于45分钟时,仅有10%的被调查者表示出原有的借阅意愿。传统借阅服务,要求以实体图书馆作为借阅服务的中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读者不愿或难以亲自前往图书馆,其借阅意愿会有所下降,阅读需求也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可以看到,这一到馆的过程明显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即如果文献可以在用户之间完成借阅,则完全没有必要增加额外流程,从而可以降低用户和图书馆的成本[4]。 借助区块链技术,能更好地实现图书馆服务以读者为中心的要求,在区块链技术的参与下,可以对传统的借阅服务模式进行创新。运用区块链技术,基于去中心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读者借阅对于图书馆的实体依赖。图书在被首个读者借阅出馆后,若有其他读者想借阅,则可以直接与先前借阅读者联系,书籍无需返回图书馆,可以直接在读者之间流通。当图书借阅到期且无人借阅的情况下,用户才需到图书馆归还图书(如图2)。一本图书在读者间相互流通而无需频繁入库登记,读者也无需频繁前往图书馆,可以在合适的地点直接通过其他读者获得图书。并且,区块链技术开放透明的技术特征也保证了书籍流通信息的公开透明,既利于图书馆监管,也有利于读者时刻掌握拟借图书的情况。而且,基于特殊的技术协議规范框架,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也能够得到保障。 将区块链技术合理地应用至借阅服务中,创新服务方式,图书馆服务将能够更好地实现以读者实际阅读需求为中心。 三、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图书馆具有技术与人员优势 高校图书馆大多隶属于高校,高校自有相关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专业,可以参与到软件开发与区块链技术应用过程中,并提供支持。通过高校主导研发,调研师生借阅需求,有利于缩减产品开发与用户实际需求的差异,更好地反映并满足用户目标。而且,高校馆员相较于目前其他的各类型图书馆馆员,学历更高,专业能力更强,有着较高的服务意识与接受新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馆员团队可以更加有效地运用区块链技术开展服务,并做好相关应用普及推广工作。 (二)服务对象具有内在优势 高校图书馆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大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该群体普遍文化素质较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也具有更强的知识获取意愿。较高的知识水平使得其接受创新服务的学习成本更低,这有助于用户群体接受区块链技术在借阅服务中的应用。在问卷调查中,有65%的用户表示愿意使用借阅创新服务,76%的用户表示有能力接受新的服务形式。而且,读者间相关流通图书的方式也建立在一定的社交基础上,高校馆服务对象年龄层次普遍不高,校园内各种活动丰富,师生群体均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有助于推动图书流通。 (三)借阅自助服务倾向的加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自助服务方式的普及,图书馆中借阅服务越来越多以自助借还机器代替传统人工服务形式。而这一趋势在高校图书馆中更加明显,在对国内某985大学图书馆的实地调研中,馆内的各个出入口处与楼层中均可发现自助借还机器,大厅中虽设置了人工借阅服务窗口,但窗口较少。读者可以通过自助机器而无需与馆员进行互动即可完成借阅活动。这一服务形式所培养的用户自助服务意识正是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中读者自助流通图书所需要的,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自助服务形式的创新。 (四)校园范围有限,利于服务实现 图书馆各项服务的开展均需要用户有意愿参与到图书馆服务之中,而这一意愿无疑有着对于时间、空间等阻碍因素的考量。高校的校园空间范围有限,读者生活范围集中,这就使书籍流通的时间与空间成本大大降低,相较于公共馆等各类型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服务范围明显更小,这就为其应用区块链技术创新借阅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读者在校园内约定时间与地点进行图书传递,有限的通勤范围有助于提高读者参与借阅流通图书的意愿,从而推动这一服务的实现。 四、应用实现的价值 (一)对读者而言,提升借阅意愿,更好地满足阅读需求,且兼具社交属性 区块链技术应用目的在于削减读者的借阅成本,增加图书流通,更好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通过去图书馆中心化,读者不必前往图书馆借阅归还图书,作为同一校园的用户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地点递交图书,降低读者因借阅而付出的各种成本。借阅成本的下降带来的是借阅意愿的提升,在问卷调查中,有62%的用户表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其借阅意愿。用户借阅意愿上升,以往未被满足的阅读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用户借阅增多,更好地满足了阅读需求。并且,用户自行沟通递交图书的方式也具备了一定的社交功能,以书会友,交流心得,能够为读者平日的学习生活带去新意。 (二)对于图书馆而言,实现借阅服务创新,提高图书馆效益 面对新的信息环境,图书馆需要结合先进技术进行服务创新。结合区块链技术,图书馆可以推出创新型的图书借阅服务模式,以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激发阅读潜力。伴随着读者阅读意愿的提高,图书借阅量不断上涨,将有助于图书流通率的增加,而这正可以缓解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图书流通率连年下降的问题。同时,作为评价图书馆服务效益的指标参数之一,流通率的上升对于图书馆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在人力资源分配方面,应用区块链技术后,整体借阅服务模式发生了大幅改变,图书借阅部的馆员工作量减少。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量,适当减少借阅部人员,将这部分馆员安排分配至其他部门,协助完成各项图书馆服务,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率。 (三)分散式的图书分布有助于缓解图书馆藏书压力 在当今图书馆藏书达到几十万、几百万量级的情况下,图书馆书库、书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藏书压力,而且高校图书馆还需要兼顾读者的日常阅读需求與学习研究阅读需求,所收藏的图书资源更为丰富。在图书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内许多图书只能长时间存于书库,无法上架展示,读者也难以顺利地进行了解与阅读。而通过这一创新性借阅方式,将一定数量的图书分散藏于读者手中,书架上的图书出借,腾出宝贵的空间,给更多图书上架排列的机会,推广和普及图书馆藏资源使用较少的部分,也可以增加图书馆的整体使用率[5],部分减轻图书馆藏书压力。 五、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一)图书馆对于图书的控制减弱 以图书馆为中心开展的传统借阅服务模式赋予了图书馆极大的书籍流动控制权,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书籍的快速流动与周转[6]。在创新借阅服务中中,主要应用去中心化的技术特性,读者不需到图书馆归还图书,图书长期藏于读者手中而非图书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图书馆对于图书的控制,图书馆无法像从前对图书进行细致管理,更无从得知流通书籍的实际破损情况等,而且当馆藏资源稀缺时,因读者续借、其他读者拟借预定等因素,出借的图书难以及时召回,同时还会产生同一用户使用多个账户长时间占用一本书的问题,影响其他读者的阅读。这些都是伴随着图书馆对图书控制减弱而可能带来的问题,需要图书馆在实际技术应用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解决。 (二)用户隐私保护问题 虽然运用区块链技术,数据加密安全性高,但此安全性指的是数据安全,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为了实现图书在读者间流通的目标,两位读者需要联系。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对读者身份、联系方式等隐私信息的披露,存在着用户隐私保护风险。在问卷调查中,有34%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提供联系方式感到不适,但若读者间无法取得联系,该服务就无法开展。图书馆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中的加密技术,通过公钥和私钥进行签名和加密,使个人读者可以通过匿名或显名的方式使用密钥,并使之与自己的借阅行为相关联[7]。 (三)技术应用与图书馆业务融合性问题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的应用,图书馆缺少相关应用经验,缺乏复合型馆员的培养,易造成技术应用与实际业务脱节的情况,出现“为区块链而区块链”的不良现象。为此,应当应引进既精通图书馆整体业务,又能深刻解读区块链、大数据的复合型专家,运用业务、技术、制度等填补区块链在图书馆应用中的缺口,合理分配资金投入,使区块链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8]。 六、结论与展望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所运用,区块链引发的技术革新正颠覆传统服务行业的惯性思维。而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机构,更应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引进新的技术,革新思想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就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而言,可以依据其技术特点和图书馆实际发展的需要,探索其应用场景。借阅服务的创新便是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可以达到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读者体验等效果。图书馆界,特别是走在发展前列的部分公共馆与高校图书馆更应当参与进技术实现的探索之中,不断丰富应用服务场景,解决相关服务问题。 参考文献: [1]寻朔,柯岩.区块链的技术原理、应用与监管[R/OL].[2017-01-08].http://www.pbcsf.tsinghua.edu.cn/content/details414_13569.html. [2]陈小平.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智慧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8(11). [3]张忠林,王玲.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场景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8(6). [4]牛勇,陈松青.区块链与图书馆发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4). [5]刘俊霞.提高学校图书馆图书借阅率方法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6). [6]黄敏聪.区块链技术及其对图书馆发展的变革性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18(13). [7]柳林子,赵力.区块链技术下图书馆读者个人信息保护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5). [8]于兴尚,赵永林,凌耀银.区块链技术驱动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J].图书馆,2020(10). 作者简介:邵宇(2000—),男,汉族,湖北十堰人,单位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