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专业硕士“2+2”培养模式探索
范文

    卢雅琳 徐文婷 王江涛 雷卫宁 李兴成 李小平 张扬

    摘 要:基于“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对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对现有机械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提升机械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培养为核心,以“企业的深度参与融合+导师的深入指导”为途径,提出“2+2”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拓展机械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高校与企业的有机融合,增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2-0108-04

    2015年5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在此行动纲领的指导下,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出《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南中明确指出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制造业人才结构过剩和短缺并存,各级高校人才培养,特别是硕士及以上级别人才培养同企业需求脱钩,企业在人才培养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发挥。预计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中人才缺口将达到3 000万。因此,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别复合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由大转强的瓶颈。

    目前,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部分高校对专业硕士与传统的学术性硕士培养模式区别不大,未达到培养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在此背景下,开展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硕士、特别是机械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顯得极为迫切。

    1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要中明确指出[1],我国的制造业指数相对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我国内部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即我国制造业还处于大规模制造机械化(工业2.0)、工业自动化(工业3.0)和工业信息化(工业4.0)并存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提出了2.0补课、3.0普及和4.0示范的十年发展规划。近年来,各高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进行了积极研究与探索,且都基于各校的实际情况给出了相应的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得到了相关用人单位的初步认可。但由于专业硕士培养从2010年开始试点,实施时间不长,在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无法有效匹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2]。

    1.1 培养方向单一,同产业转型升级不匹配

    目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从传统的专业型人才向懂计算机、自动化、信息化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而相对应的机械类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设置无法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培养方向设置单一,机械、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方向仍然独立为不同的学科,甚至分布于不同的学院,学生得到综合培养的机会较少。更有甚者,在企业生产中关联度较高的工序如成型和热处理都分属于不同的学科。(2)作为专业硕士培养中关键的毕业课题,同样面临课题覆盖面单一、仅对单一的学术点进行研究,未对学生跨学科的研究能力进行培养。

    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的学生仅对某单一学科进行学习或对企业中众多关联工序中的某单一工序进行学习研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对多学科或者设计制造众多关联过程知之甚少,无法满足“中国制造2025”中推进的产业转型升级或工业4.0对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2 培养模式中实践部分不足,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尽管我国的专业硕士教育已开展多年,且各高校均明确了解专业硕士培养同学术型硕士的区别,但由于专业硕士教育发展周期仍然较短,相关教师、实践等资源配备不足,教育系统和高校对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本身的学术导向和学术考核机制,以及同学术型硕士的并轨培养等现状,导致了我国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仍然在学术型硕士的框架下进行,存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实践部分不足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校承担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任务,二者在培养内容、教学方法设置等方面区分度较小,培养目标仍然偏向于理论学习,同制造业对具有高实践能力人才的需求不匹配。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基本借鉴学术型硕士的课程体系,仍然保留“重设计轻工艺、重理论轻实践”的总体方向,课程设置同学术型硕士区别较小,基本忽略了专业和实践在课程教育中应有的主体地位[3-4]。在学生课题研究和毕业考核条件设置中,仍然主要参考学术型硕士的方案,研究生的备选课题主要集中在专业性强的理论研究方面,且将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作为毕业要求,忽略了相关实践成果或企业工艺改进的重要性。

    结合欧美国家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经验,企业导师和企业实践是专业硕士培养中的关键部分,结合国内研究界公认的专业硕士培养中“1+1>2”的企业参与效果[5],说明企业的参与对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其重要。目前,我国的专业硕士培养中,虽然对校企合作有所涉及,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校和企业不同出发点和目标,导致在专业硕士培养中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使得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形式化”严重。部分企业在提供实践资源时多将参与实践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低端生产资源使用,开展简单重复工作,无法达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学校自身原因和校企合作不紧密导致目前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无法达到国家推进专业硕士教育、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1.3 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专家指出:“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核心是创新能力不强,实质是人才不强”。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尚不能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需求,特别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需求。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特别是针对企业的技术问题,进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在培养内容上,仍然依托于已经成形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没有将行业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模式导入到培养内容中,对学生的培养以框架型的知识体系为主,对学生的创新引导不足。在培养模式方面,仍然以传授式教育为主,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不足,导致创新能力缺乏。

    2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对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复合型、重实践、重创新的多方位需求,考虑目前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江苏理工学院专业硕士培养实际,提出了“2+2”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机械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目的是把企业先进的实践条件和高校深厚的理论研究条件这两个最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因素结合起来,培养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2.1 优化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对接制造业转型升级

    基于“中国制造2025”中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的课程和教师资源,优化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

    在课程学习阶段,进一步开放相关学院的理论课程,扩大选修课数量,并将自动化、信息化的基础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选课程。同时,在课程选择上突出应用性特征,增加案例分析、工程应用性课程。从而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突出多学科背景、强化工程实践的特点,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毕业课题研究阶段,将行业企业一系列对接产业转型的技术需求及难题建成课题库,选择课题库中的技术难题作为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在毕业课题研究中进行实际技术问题乃至跨学科问题的分析解决,扩大自身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成为适应产业转型条件下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2 推进校企合作、注重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为满足企业对高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专业硕士培养中在保证学生本学科及交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应采取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部分。实践部分以课程实践、企业实践和课题实践相结合[5]。探索建立“企业的深度参与融合+导师的深入指导”的机械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途径。学生下企业1年,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通过解决企业的技术问题完成毕业课题内容,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校内实践过程的建设,应在原有学科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校内资源扩展课程实践部分,主要是将相关企业的重点过程,如典型产品工艺过程开发和优化,转化增加到相关课程教学和课程实验中,另外也可以建立相关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同时,强化导师指导在实践教学部分中的作用,优化实践教学课程的评价机制,进行实践教学的多阶段指导、监控和考评,保证实践教学部分的效果。通过校内实践部分,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使得学生进行企业实践时可以迅速开展相关工作,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参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动性。

    主动建立多方位的校企合作,签订包含科研项目、人才培养、优秀人员储备等多维度的校企合作协议,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推进校企双方深度参与的专业硕士研究培养过程,在解决企业生产过程问题的同时,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平台。同时,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推进订单式培养方案,为企业人才储备“量身定制”,提高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极的主动性,并为学校形成“实习+就业”的定向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也可以根据用人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与企业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订制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型硕士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目标性,保证研究生就业的稳定性。

    在联合培养、双导师的制度下,除常规的企业应用实践部分外,积极推进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课题选择的实践性引导,鼓励学生在已有的企业项目中选择子课题作为毕业课题,在毕业课题研究过程中,深度参与企业实践过程。

    2.3 创新课程和实践教学方法,突出创新能力培養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创新能力培养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 包括课程学习、文献阅读、科学研究等众多环节。与企业联合培养,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管理、甚至有机会接触到企业最新的实践技术难题,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前沿知识,掌握世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现有的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在教学方式上,要推进从以教师为主的知识传授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向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的转变[6]。

    2.4 完善导师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面向机械类专业硕士研究培养计划,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进修和学习,聘请合作企业人才到高校兼任硕士生导师,加强研究生导师师资力量。加强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硕士学位论文负责制,共同完成学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评审和答辩,二者应该保持交流,取长补短,学校可以派遣科研能力强的导师去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企业也可以推荐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推进最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促进人才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制定严格的导师考核标准和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给予警告或取消导师资格,对于优秀的校内外导师设立奖励机制,促进校企之间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起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新模式。

    3 结语

    中国能否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需要一大批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专业硕士加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队伍中。本文以江苏理工学院机械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建立以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培养为核心,以“企业的深度参与融合+导师的深入指导”为途径的“2+2”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高校与企业的有机融合,增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牛黎莉,毕阳,韩舜愈,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5):88-90.

    [2] 刘清河,李时伟,赵立军,等. 全日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难题与对策[J]. 高教学刊,2016(16):5-6.

    [3] 许博,温变英,钱立军,等. 全日制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 广州化工,2018(1):203-205.

    [4] 刘国瑜.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及其强化策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19-22.

    [5] 徐君.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天中学刊,2018(1):153-156.

    [6] 何景峰. “双创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中文信息,2017(2):187-188.

    The Exploration of "2+2" Cultivating Mode for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Mast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de in China 2025"

    LU Ya-lin, XU Wen-ting, WANG Jiang-tao, LEI Wei-ning, LI Xing-cheng, LI Xiao-ping, ZHANG Ya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mands for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under "Made in China 2025" action pla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ultivating mode of the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Master were deeply discussed, take the improvements of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Masters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seize the talent opportunity of "Made in China 2025", made an alliance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ake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mprovement of postgraduates as purpose, and take the "detailed guidance of mentors+deep particip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as the method, build the "2+2" cultivating model of professional master. innovate and expand the cultivating mode of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Master. Through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o enhance the practical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to meet the enterprise's demands for innovative, appli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Key words: Made in China 2025; professional master; cultivating model; practical innovation

    責任编辑 祁秀春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09:07